想硬就硬,想软就软?我说的是雪铁龙PHC自适应悬架啦

一直以来,法系车对底盘悬架的理解都非常特立独行,例如对于扭力梁后悬挂的执着,但又做出了自己的一番特色,例如舒适与运动兼顾的风格。除了坊间的口碑,雪铁龙对自己的底盘调校肯定也是信心满满,比如新出的天逸C5 AIRCROSS,还没举办试驾,就先来了一场专门的试乘活动。没得开,只能坐,岂不是很无聊?其实并没有,因为天逸身上用的这套PHC自适应液压稳定技术,还是挺有料的。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受到二律背反的牵制,比如动力和油耗是一对矛盾,而在底盘调校上,支撑性和舒适度也是相互冲突的两个命题。一般来说,重视舒适的车,底盘都会偏软,这样路边传递到人身上的震动是柔和了,但遇到大抛跳就会像船一样漂浮,快速过弯也会让人左摇右摆。而重视操控的车,底盘又会偏硬,对车身的支撑是很到位了,但同时路面各种细小的震动也会忠实地传进车里,过个减速带甚至让人感觉整个车都会蹦起来。

对于减振器来说,在油液属性(例如粘稠度)一定的前提下,活塞上的节流阀总截面积越大,油液流动就越顺畅,阻尼就越小;节流阀总截面积越小,油液流动就越困难,阻尼也就越大。举个例子,一场演唱会结束了,出口的门越多,散场速度就越快(阻尼小);出口越少,观众离开的速度就越慢(阻尼大)。但活塞上的节流阀总截面积是固定的,没法针对颠簸程度的大小进行优化,俗话说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当然,没有什么是钱搞不定的。像高端车上的软硬可调悬挂,就能该硬的时候硬,控制车身动态,该软的时候软,保证乘坐舒适。但这些功能强大的电磁悬挂、空气悬挂,除了价格不菲,目前没可能在二三十万的家用车上配置外,在可靠性上的口碑也逊于传统的液压减振。

那么,不动大手术,在传统液压减振器上稍微改进一下,能不能想硬就硬,想软就软呢?这雪铁龙想出来的PHC自适应液压悬架了。PHC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ive Hydraulic Cushions,原义是渐进式液压衬垫的意思。从结构上来说,它是在传统液压减振器里增加了一个压缩缓冲器和一个拉伸缓冲器,这样就能根据压缩/拉伸的行程来改变阻尼范围,面对路面不同幅度的震动时,能够动态地优化底盘的滤震效果。

在悬挂压缩到一定程度时,减振器里的活塞就会经过侧壁上附加的节流孔,而这些节流孔从上往下的截面积是越来越小的。这样在压缩行程的末段,减振阻尼就会逐渐增大。这样的设定,就可以用小阻尼(也就是软底盘)来过滤细小的振动,而遇到大的颠簸和抛跳,又可以用大阻尼(也就是硬底盘)来迅速吸收能量,干净利落地消除车身摆动。

(上为普通减振器,下为PHC减振器)

和电磁悬挂和空气悬挂不同,PHC自适应液压悬架相对普通悬架没有多余的传感器、执行机构、电控元件之类的复杂附件,因此可靠性和重量、体积都更接近于普通的液压减振器。当然,PHC因此也没有驾驶者多级主动调节软硬的功能,只靠纯机械结构来自适应调节阻尼。

纸上得来终觉浅,光说不练也是假把戏,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溜溜。我们特意选择了一段被载重货车压得坑洼不平的省道,同时还有两台同级日系SUV进行对比(这是欺负日系底盘质感一般?)。

经过同一路段的后排试乘对比发现,A车底盘明显偏硬,过接缝时冲击明显,细碎震动也多,舒适度大概也就60分左右的水平。而B车底盘对小震动的过滤要比A车好不少,总体舒适度能给78分。

最后坐进天逸的后排,我确实能感受出滤震水平的不同,主要是轻微的坑洼路段,能从底盘声音感知到到悬挂在迅速轻柔地跳动,但身体本身不会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压过大坑时也能发现悬挂的韧性会比A、B车更好,但相对B车的提升效果不会特别明显。和A、B车60分、78分的差距相比,天逸的分数大概是85分。毕竟PHC并不是昂贵的电磁悬挂,我们也不可能希望它能做到95分这种质的飞跃。

用小改进来达成更好的驾驶体验,这是雪铁龙的愿望,事实上他们也成功做到了。虽然限于成本,PHC自适应液压稳定技术达不到豪车上电磁悬挂的滤震水平,但跟同价位车的传统减振器相比,已经是属于优等生的行列。现在唯一的未知数,就是天逸会在哪个配置级别开始装备PHC悬挂呢?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