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起重机操纵室内,眼睛时刻紧盯显示屏上的每个参数,判断起重机吊臂的受力情况,发动机转速是否在合理区间,整机系统的油压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参数异常,就要为起重机“找病根”,有时甚至还要钻到狭小的起重臂内作检查,直到将它们安全、可靠地交到用户手中。
这是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重型)总装分厂调试钳工、“00后”的高级工孟凡东现在每天的工作日常。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总装分厂调试钳工孟凡东。受访者供图
他的工作是为出厂前的起重机“体检”。如果起重机没能调试到位,或者他们没能提前发现质量隐患,起重机整机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卡滞、异响、抖动等问题。
“看着经过调试的起重机变成合格的产品,运用到国家的各种重大基建项目和抢险救灾中,我很有成就感。所以,我希望每天都能从调试中学到新技能,那才没有虚度光阴。”孟凡东说。
为了缩小0.01毫米的误差,曾在实训车间练到凌晨2点
2015年,孟凡东走进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成为高级钳工专业的一名学生。怎么利用工具,做出精密的零件,是彼时的孟凡东与自己的较量。
有一次做双燕尾六角组合件,结构复杂,计算、加工、制作难度大。
“根据要求,配件间的间隙小于0.03毫米就行,但我想把标准定高一点,把空隙控制在0.02毫米内。”抱着这个执念,他一直在实训车间里做到凌晨两点,才做出一个能让自己“看得上眼”的作品。“那时就想突破极限,想给自己一个交代。”孟凡东说。
进入徐工重型工作后,孟凡东的第一份工作是装配起重臂伸臂。起重臂中有很多零件,他要将液压管路、电气线路与起重机转台对接,还要爬进基本臂内涂抹润滑油,以便将起重机的二节臂装入基本臂中。起重臂内部空间逼仄、狭长,需要人蹲着小碎步前进,爬到基本臂最末端刷抹润滑油脂。
“刷一次最长要10分钟,一天大概要刷8个,夏天在里面像蒸桑拿一样,”这段难熬的工作经历,却让孟凡东受益匪浅,“每一个型号的起重机,装配的结构都很复杂,而且各不相同,这让我了解了起重臂的内部构造,知道该怎么装配。”
渐入佳境的孟凡东,在备战2021年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期间,更是不断刷新自己的能力极限。那段时间,他吃、住在实训车间里。手上的茧子长了又掉,虎口的裂缝越来越长。完成一个大的工件至少需要六个小时,在收尾时需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细细打磨。
“钳工最重要的是手感,手工研磨精度能够达到头发丝直径的1/6,所以研磨时一定要拿着劲、用巧劲。”为了打磨好每一个工件,孟凡东经常蹭破手上的皮肤而不自知。
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成钢。最终,孟凡东脱颖而出,以超第二名10.15分的好成绩取得了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赛项的冠军。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总装分厂调试钳工孟凡东。受访者供图
为了起重机完美“上岗”,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信号
“孟凡东干起活来有点一根筋,下班后,他总会追着我问一些问题,部件都是什么功能,遇到不懂的就上 查,或者去技能大师办公室找材料学习。”在孟凡东的师傅许瑞全看来,徒弟年纪轻轻就赢得大奖,源于他的勤奋好学,对起重机的热爱,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完美主义。
孟凡东刚开始学做调试钳工时,许瑞全手把手地帮他“划重点”,告诉他起重机各个部件的位置、功能,什么区间的示数才算正常。遇到自己听不懂、看不懂的,孟凡东就用本子记下来、用手机拍下来。
今年3月初,许瑞全和孟凡东一起调试一款出口的起重机。一天,孟凡东突然发现仪表屏幕上,信号异常地跳了一下,而且这次异常只出现了一次,此后便没了踪迹。
这是一款新型起重机,出现的问题也是全新的,更棘手的是,他们必须得赶在预定的船期前调试好车辆,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周。
那几天,师徒俩将起重机的控制逻辑、电流、液压排查了个遍,还是一头雾水。
“‘产品就是人品、质量就是生命’,从我们手中出去的产品不能有问题。”孟凡东的执拗劲又上来了,他爬到起重机大臂里,测量各个器件,又拿着卡尺丈量各个零部件,终于发现是控制臂销的传感器外扩了约2毫米。
随后,他们将传感器内移,能让它准确地捕捉起重臂的运动信号,以控制起重臂的伸缩。
如释重负时,师徒二人已经连续加班了5天,但起重机顺利出厂的成就感,让孟凡东觉得一切是值得的。
由于业务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且徐工重型一直有着“高师带高徒”的良好传统,孟凡东现在已经加入了徐工重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江苏工匠”李戈的徒弟。
“接下来,我想把师傅这十几年调试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专业知识学到、学会、学懂、学透,争取成为他甚至超越他。”现在的孟凡东,决心扎实在一线摸爬滚打、积累技能,在未来的5-7年成为公司的技能工艺师,多做项目攻关,解决技术性难题。
“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学习和成长,一样可以成就我的人生。”孟凡东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