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123”号航班空难事故,发生于1985年8月12日,这艘航班上有509名乘名,15名机组成员,坠毁时造成520人遇难,其中包括著名演员北原遥子、歌星坂本九,最终只有4名女性生还,消息传来,整个日本震惊,造成社会舆论哗然的原因有二:
第一,这是当时世界上涉及单次飞机空难死伤最惨重的案例。
第二,飞机坠毁的原因完全是人祸,粗心大意的维修工居然在维修机翼时,少钉了一排铆钉,不禁让人们对日本的“工匠精神”产生了怀疑。
未知的危险
1985年8月12日18时12分,在东京羽田机场的跑道上,一架满载旅客的波音747-100S客机腾空而起,向大阪方向飞去,这架航班号“123”的客机原计划要在大阪伊丹机场降落。
机上乘客有509人,机组人员15人,乘客们要么打开书准备阅读,要么琢磨下飞机后去哪里吃饭,乘务员在收拾餐桌,准备给乘客分发饮料,谁都想不到仅仅13分钟后,大祸就将临头。
18是25分,机舱内发出一声巨响,机组人员立刻开始排查原因。又过了3分钟,原因没找到,飞机却爬到了7300多米的高空,“123”航班的驾驶员向东京航空交通控制中心发出求救信号,机长用英语说:不好,出问题了!
又过了两分钟,交通控制中心的雷达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个数字“7700”,这个数字代表飞机发生了紧急情况,控制中心的航管员心中一紧,预感事情不妙。随后,机长通知控制中心,请求降低飞行高度,立即返航。
出现险情
东京航空交通中心接到请求后,仔细研判了情况,指示“123”航班调头向东返回。但雷达记录却表明该机并没有向东飞行,而是朝西北方向飞去。另外,机长说要降低飞行高度,但实际上飞机反倒由7300米升到7500米。
“123”航班到底怎么了,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东京航空控制中心再次指示飞机转向,但机长却没有执行指令。事实上,机长没有责任,刚才的那声巨响才是罪魁祸首,原来,包括飞机方向舵在内的飞机垂直尾翼此时已经脱落了,飞机完全失去了控制。
驾驶舱内的机长并不知道飞机失去了尾翼,还以为是机舱门脱落,或是液压系统出了毛病,他们仍旧艰难地控制着飞行姿态。到18时31分,机长终于将飞行高度降到了3600米。就在人们以为危险已经过去了的时候,艰难飞行了20分钟的飞机,一头撞上了高天原山,前半部撞山起火爆炸,不断燃烧,后半部滑落山腰。
事故原因
经过长时间调查,官方结论最终出炉:原来,这艘坠毁的飞机曾经主飞另一个航班。1978年6月2日,该飞机曾在大阪的伊丹机场撞伤了机尾。
按说飞机受损并不是大事,只要按照规章制度维修,完全不会出现问题。但这架飞机机尾受损后,日航工程师并没有妥善修补。
在替换损伤的压力隔板时,本该用一整块接合板连接两块需要连接的面板,并用两排铆钉固定三块金属板,但维修人员虽然拿来了新的接合板,却只打了一排铆钉。这种偷工减料的做法,使得接合点附近金属蒙皮承受的应力极具增加,使其抗金属疲劳的属性下降了70%。
在这次维修后的几年中,由于飞行过程要不断加压和减压,导致此处的金属疲劳不断累积,最终因为不堪重负而撕裂。
依照事后调查人员的计算,这次修补只能耐受10000次左右的飞行,而“123”航班坠毁时,已经是维修后的第12319次飞行。维修纰漏,加上超期服役,都是事故的原因。
事故发生的18时25分左右,飞机爬升至7000米左右高空,压力壁面板的金属疲劳达到了极限,无法再承受气压差而破裂。此后因为连环反应,机舱内发生爆炸接着开始减压,高压空气冲进机尾,直接将垂直尾翼吹离机体,并扯断了主要的液压管线,导致机长根本无法控制飞机。
其实,此次事故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早在1985年2月时,该架飞机的厕所门发生了28次故障,总是无法关闭。然而维修人员疏忽大意,并没有仔细分析厕所门故障的具体原因,他们单纯以为有乘客破坏了门体,而忽视了机体的变形,错过了补救的时机。
“123”航班空难的意义
这次空难使得整个日本社会深受震撼,彼时日本制造刚刚摆脱粗制滥造的形象,正准备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方向发展,然而,“123”航班给了日本产业界一记当头棒喝,一架飞机都修不好,如何大言不惭地说“工匠精神”?
从此之后,日本开始注意制造业的质量问题,在包括设计、生产、维修等诸多方面投入精力,力求不出问题,渐渐地,日本“工匠精神”也就传开了。
然而,有人说日本的“工匠精神”完全是吹出来的,比如造假几十年的神户钢铁等,并揶揄说“工匠精神”=“躬匠精神”,被人揭穿质量问题后,鞠躬道歉就完事了,不会真心实意地提升产品质量。
你对“123”航班折射的日本“工匠精神”怎么看?
欢迎留言、点赞、转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