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利萍:毫厘精神铸就航天梦

点击上方“山西半边天”可以订阅哦!

从一名普通铣工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航天集团特级技师和火箭院首席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数控铣工韩利萍作为来自生产一线的女工,连续当选中国妇女十一大、十二大代表,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1991年,19岁的韩利萍高中毕业,进入长治清华机械厂成为一名学徒工。“那时我真的看不懂零件复杂的内部结构图,开工前经常请教师哥师弟。”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利萍在做饭时突然想到 ,用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不就可以直观地理解图纸了吗?从那天起,韩利萍家的餐桌上便多出了一道道不明形状的特殊“菜”。随之而来的,是她的工作技能一天天增长。

1999年,韩利萍成为厂里首批数控操作工。当时数控机床在国内刚刚起步,专业教材很难找。一本大隈系统编程书在白天大家都争着看,韩利萍就晚上借回家,不眠不休将250多页的书一字不落抄下来。每次去北京去差,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一头钻进专业书店,呆到人家下班清场。从逐字逐句写指令代码到宏程序应用再到系统变量开发,韩利萍一层层地揭开了数控加工技术的“神秘面纱”。

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百分之一毫米的丝和千分之一毫米的微米是韩利萍心中的尺寸。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活动发射平台重1800余吨,有两个篮球场大。四通均流阀体是长七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关键控制件,不足200毫米见方的工件上大大小小分布着各种规格的70余个阀孔,每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必须控制在0.02毫米公差之间,这相当于头发丝的1/3。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稍有误差甚至会导致火箭发射无法精确入轨。“小孔、深孔、斜孔先行”“先粗后精”的加工顺序原则、切削参数的合理匹配等全套工艺参数是她多年操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她确保零件加工一次成功、万无一失的“绝活”。

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通过聆听机床运转、刀具切削和加工振动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变化、工件表面刀痕,她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刀具的磨损程度和零件切削过程中的微变形量,及时进行修正补偿,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凭着这些“绝活”,韩利萍圆满完成了多项重大宇航产品地面发射设备的生产制造。近两年来,她先后完成500多个品种、60多个令号生产任务,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

韩利萍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了“长征”升空、“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东风”出鞘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地面发射产品零部件的加工和研制生产任务。她也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被推选为长治市妇联兼职副主席。她领衔的“韩利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了工厂攻坚克难的基地、技术交流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实现技术革新300余项,成功申 并获得11项国家专利,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她名字命名的“韩利萍班组”,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 “神箭金牌班组”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首批“全国工人先锋号”。

“新时代的中国妇女十二大,必将激发航天生产一线女性的工作热情,也将引领姐妹们扬帆新时代,再创新辉煌。我将认真履职尽职,发挥代表作用,带头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大会精神,以会议精神为指导,发扬毫厘精神,在生产一线岗位上带领姐妹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党的要求落实在岗位上,把每一个零件都加工成精品,把智慧和汗水转化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要力量。”对于此次盛会的召开,韩利萍满怀憧憬、信心满满。

路燕 梁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