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言第十二
第二节: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còu)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字面理解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眼贵在明,耳贵在聪,心贵有智。
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
借鉴天下人都看到的事物,自己就没有看不到的事物。
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
借鉴天下人都听到的事情,自己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
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
借鉴天下人都思虑的问题,自己就没有想不到的。
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眼光像轮辐一样四面发散,永远也遮不住自己的眼睛。这就是保持始终明智的方法。
感悟
1、深层次理解
鬼谷子阐述了集思广益、广开言路,从而使自己心明眼亮的方法。
眼睛不仅仅是用来看东西的,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的眼力就叫做“明”。耳朵不仅仅是用来听声音的,关键是要听出“弦外之音”,就是要听出深刻的内涵所在,这样的听力就叫做“聪”。用心想问题,关键是要分析出事物的规律性、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思维就叫做“智”。
如果我们能够博采众家之长,把天下人都看得很明白的事情,变成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就没有看不透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广开言路,收集天下人的说法,加以整理吸收,那么我们就没有听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集思广益,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天下人都思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没有想不透彻的事情了。
我们的眼光要像轮辐一样四面发散,这样永远没有遮挡我们视线的障碍了,这就是保持自己始终明智的方法。
2、集思广益
鬼谷子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鬼谷子所说的“天下人之目”、“天下人之耳”、“天下人之心”就是中国人常挂在口边的“集思广益”的哲学思想。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诸葛亮处理。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经常注意听取部下的意见。有部下反对他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有益的建议。这就是成语“集思广益”的由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了:诸葛亮终身谨慎,就是诸葛亮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会经过充分的“度权”“量能”。这里的充分“度权”“量能”光靠诸葛亮自己一个人的智慧,能做到吗?诸葛亮能够名垂青史,是与他集思广益的美德分不开的。
曹操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的人。官渡之战就是曹操和袁绍计谋的较量。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四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荀彧。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操军心动摇。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够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3、普通人的集思广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民航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中国人却造不出民航大飞机的飞机加油车,因为我们无法处理干净飞机加油车的油罐,处理不干净油罐,给民航飞机带来的安全隐患就太大了!因此,那时候中国的民航飞机加油车,全部都是进口的。这下可乐坏了那些发达国家,他们以高出正常售价的几十倍来敲中国人的竹杠,因为他们充满自信的坚信,中国人永远也造不出飞机加油车。在中国成都有一个特种车辆厂,他们发誓要给中国人争口气,但是许多年过去了,怎么也无法逾越障碍。有一天,一个老工人主动要求要试一试,结果在没有增加任何投资的情况下,创造了人间奇迹。那些发达国家怎么也想不通,中国人是如何在如此简陋的工厂里造出来他们认为是世界尖端技术的飞机加油车的。无论他们如何降价,中国人再也不用他们的飞机加油车了。许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终于大白于天下了。原来这个老工人,借鉴小时候用“面精”(将面粉加水不断调和直至很有粘性)粘“知了”(蝉)的原理,在家里和了一大盆面精,在飞机加油车的油罐里,把任何一个细小部位的任何杂质都粘得干干净净,中国人处理的油罐,乃至于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就是一个最简单的类比、推理,中国人就创造了世界级的奇迹。如果当时不是为了保密,让那些发达国家知道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处理油罐的话,能把他们活活气死。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前面我列举的飞机加油车的例子,是一个真实故事,是当年我们朋友聚会的时候,谈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时,一个曾经在特种车辆厂工作过的朋友告诉我们的。大家听了很过瘾,都为中国人的聪明智慧而自豪。万万没有想到,一个故事却解决了多年来我没有解决的大难题:我们在清理机床导轨或者是液压油箱时,往往要费很大的劲也清理不干净,其严重后果就是设备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从此以后,只要遇到类似问题,我总会叫设备部门的人,到“兰州拉面馆”去买几斤调和好的面,只需要花几十元钱就可以把设备清理得干干净净,从此以后设备保养和设备维修就变得非常简单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
有一次,我公司的钢砂大锯坏了,进刀的计数器出了毛病,就造成了进刀无读数。意大利人非常气人,他们把计数器集成在减速箱里,要换就换总成。更可恶的是意大利人还要把这个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玩意要价三千多欧元,这下可把我激怒了,决定改造他们的机器。于是召集设备部门的人开诸葛亮会,我们商量了三种方法:光电感应、磁感应和接近开关,都可以满足要求。我要求他们开动脑筋,最多不能超过一千元就要改造成功。三天以后,他们来找我,说:只花了五十元钱就搞定了。我惊奇的问他们是如何实现的,他们告诉我,在 废奔驰车上拆卸下来一个计数器,只花了这点钱。
从谏如流的燕昭王
公元前318 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
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槐请教,寻求贤能人才的计策。郭槐说:“成帝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成王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成霸业的人,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而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则把贤人作为奴隶看待。大王如果虚心听取贤人的教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燕昭王说:“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贤人学习,只是不知道先去召见谁最合适?”郭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想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有个大臣对国王说:“让我来为大王效劳吧!”过了三个月,那个大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已经死了,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马骨买了回来。国王大怒道:“谁让你用重金去买马骨的!”大臣说:“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花了五百黄金,更何况活的千里马呢?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大王是诚心买千里马的人,肯定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槐讲完故事,又说:“现在大王如果真想寻求贤人做老师,那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郭槐都能受到重用,何况比我更有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就为郭槐修建了宫室,并把他作为老师看待。
这件事传开以后,很多贤能的人从各国前来投奔从善如流的燕昭王。燕国依靠了这些人才,最后终于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点评
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个燕昭王,昭王登位之初,燕国被齐国打败,已经国将不国了。雄才大略的燕昭王决心要令燕国在废墟上强大起来,故四处寻找治国的良才。因礼待老臣郭槐,筑宫而敬以为师,结果各国群贤聚集燕国。史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唐代诗人陈子昂有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即是形容燕昭王以重金聘用了苏秦。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攻齐,上将军乐毅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是燕国最辉煌的时期。
鬼谷子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燕昭王要广聚贤才,就要有从善如流的胸怀,还要有辨别贤才的慧眼,同时还要给贤才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能够使苏秦纵横天下,联合诸侯合纵抗秦,挂六国相印号令天下;使乐毅横刀跃马,一举拿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燕昭王的辉煌与燕昭王从善如流、海纳百川的胸怀是分不开的,这就是燕昭王的“明”。
广开言路的子产
郑国首都有一所乡校,人们喜欢到那里聚会和游玩,每天热热闹闹的。
一天,有位叫然明的朝廷大夫走过这里,看见有几个人围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留神一听,原来他们正在议论朝政的得失,抨击官员的优劣,因为出现了不同意见,所以声音越说越大,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然明虎着脸转身就走,找到了当时担任执政卿的子产,忿忿不平地说:“老百姓到乡校去,并不是为了学点有益的东西,倒是兴致勃勃地说长道短,虽然也有人对朝廷说一些好话,可是抨击政事、指责国君、批评大臣的为数不少,如果流传开去,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干脆把乡校拆了,看老百姓还到哪里去嚼舌根?”
子产摆摆手说:“既然老百姓喜欢到乡校去,为什么要把乡校拆掉呢?”然明连忙说:“你自己去听听吧,老百姓的这些话,对朝廷不利,对你我也绝没有好处呀!”“我们先不谈乡校的事。”子产依然平静地说,“我有一事请教你,当河水暴涨,即将崩堤时,是因势利导放掉一些水,还是加高堤岸把水堵起来呢?”“应该放掉一些水好。”然明想了想说。“还有,当一个人有了难言之病,是痛痛快快告诉医生让他医治呢,还是遮遮瞒瞒不让医生知道呢?”子产又问道。“当然应该把病情告诉医生。”然明这次回答得很干脆。“这就对了。”子产朗声大笑起来,“朝廷在治理国家大事过程中,官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政务时,都免不了要出些差错,或者干出不利于老百姓的事来,老百姓对朝廷、对官员有意见,说出来了,我们可以及时予以纠正。现在首都的那所乡校,正是老百姓说话的地方。如果我们拆了它,老百姓自然也就不再聚集起来批评政事了,把他们的不满情绪全部憋到肚子里去。那样,就像暴涨的河水一样,堵塞得越厉害,冲决堤岸时的力量就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加严重。这同向医生隐瞒病情造成贻误也是一样的道理。”
然明听到这里,心服口服,赞同地说:“你说得对,这乡校不去拆了,留在那里,对国君有利,对朝廷有利,对你我都有利!”
点评
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法家学派先驱。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郑州新郑县人。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鬼谷子说:“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子产被孔子称为“仁人”、“惠人”。如此高的评价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些都与子产的“明”分不开。
子产保留“乡校”广开言路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一个名词“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指党员领导干部召开的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活动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现在,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大型国有企业还在坚持。而在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里,可能有的人连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说过,就更不要说开展民主生活会了。企业管理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打开言路,企业只有掌握了来自基层最朴实的第一手资料,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