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崛起大粮仓 现代潮涌金牧场——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纪实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三农三牧”工作是重中之重。农牧业丰则基础强,农牧业富则全区富,农村牧区安则社会安。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草原特色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农牧业生产连年增收、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曾经的耕牛、镰刀被大型农业机械取而代之,传统的畜牧方式已转型为科学养殖、规模化经营。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农业设施,一处处标准化养殖小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见证了我区农牧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坚实历程。

过去10年,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2016年,我区在部分地区旱灾严重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到556.04亿斤,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连续4年稳定在550亿斤以上;畜牧业实现“十二连稳”,全区牲畜存栏连续12个牧业年度超过1亿头只,当年达到1.36亿头只。农牧业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种地不再难

作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大区,我区有富饶美丽的河套、土默川、辽河和松嫩平原,享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誉。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改造后的7.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平整的土地上麦田葱绿,田间的水渠如同 格线一般,整齐又错落有致。

2016年,临河区投入8235万元,在新华镇项目区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破原有土地界限,重新开挖渠沟、平整土地、分配经营,使原有的中低产田变成田成方、林成 、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我家的100亩地全部在项目区内,改造以前,由于是盐碱地,只能种葵花和玉米,效益非常低。现在,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产量也有了保证。”新华镇联合村村民张福生满心欢喜。

“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笸箩、煮一锅”是国家级贫困村———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镇黄金地村曾经的写照。现如今,这里的膜下滴灌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今年55岁的张金富种了30亩玉米,年景好的时候每亩能收六七百斤就很满足了,如今用膜下滴灌种玉米,每亩轻轻松松能收一千六七百斤,整整多出来1000斤;过去大水漫灌亩均用水近200立方米,滴灌方式亩均用水仅需60立方米,亩均增产700斤以上。

“过去,开春种什么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儿,现在签个订单,只要按订单完成种植任务,就能稳赚不赔。”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富河村农民吴玉文乐呵呵地说。吴玉文今年种植了30亩酒高粱、30亩制种玉米和10亩小麦,完全是按照订单种植的。按照他与河套酒业集团高粱基地签订的合同,高粱收获后全部按保护价卖出。

“谁说种田不挣钱?只要调好结构,选准方向,科学种植,种田照样挣钱!现在靠种田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了。”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六合堂村农民王继龙有感而发。王继龙去年种了50亩红辣椒,纯收入10万多元。

在距离开鲁县200公里的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北乌嘎查,村民额尔敦宝力高承包了200亩土地,今年种了180亩青贮和20亩玉米。“要不是家里的羊需要精饲料,那20亩地也不留,全种青贮!”额尔敦宝力高说,“青贮一直是我们这儿的紧俏货,我种的青贮亩产量能达到5吨,一吨青贮按500元算,加上每亩160元的政府补贴,去掉费用,一亩纯收入2000元,仅青贮一项就能收入36万元。”

“十二五”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促进了农村牧区生产力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粮食持续稳产高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在自治区粮食主产县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以及国营农牧场范围内,鼓励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倾斜,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不断涌现。

现代畜牧业转型加快——牛羊不再难养

内蒙古的畜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北部牧区,一直是传统的养羊专业区域。可是,在吉尔嘎朗图苏木巴雅尔图嘎查牧民塔林托亚家的草场上,百十来头西门塔尔牛格外扎眼。

31岁的塔林托亚从传统养羊大户到现在的养牛大户,“减羊增牛”的转变是有账可算的:去年他家出栏300多只羊,收入为11.54万元;出栏60多头牛,收入达27万元。据他讲,最多时他有1100多只羊,年收入最高达到过40多万元。可是从2014年开始,羊肉价格大幅下降,收入也大不如从前,为此他调整了养殖结构,购进西门塔尔牛。到今年,塔林托亚家的羊减少到300只,而西门塔尔牛已发展到160多头。

“塞外粮仓”巴彦淖尔,不但产粮,而且产肉。位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新民村的内蒙古富川肉羊养殖园区内,一排排圈舍红白相间,一条条水泥路将整个养殖园区连在一起。随着自动投料车在羊圈内缓缓驶过,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青贮草料就从车两侧流到羊食槽里。

这个从饲料配制到投料、饮水、清粪全部机械化作业的园区,如今已成为巴彦淖尔市河套肉羊规模化养殖的样板。园区内存栏肉羊达到3.2万只,年出栏20万只。“好羊肉是喂出来的,我们要通过科学化养殖,打造河套高端肉羊品牌,带动更多的农牧民致富增收上规模。”该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

走进锡林郭勒盟大庄园生产车间时,工人们正在各条生产线上忙碌着。屠宰车间里,世界顶级的德国伴斯屠宰分割设备及真空蒸汽吸毛机、打毛机、扯皮机、液压剪等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一墙之隔的分割车间,每一块肉都要经过64道管控工序、18道关键控制点层层把关,从进厂时的检验检疫到出厂时微生物、理化检测,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不合格的肉制品,都不会流入市场。

“我们将全力打造中国牛羊肉行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助推锡林郭勒早日成为世界级的高端生态有机畜产品之都。”大庄园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希滨表示,大庄园坚持制定和执行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引进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企业软硬件水平,把锡林郭勒盟的优质良种肉牛、肉羊打造成为消费者放心的名牌商品。

新世纪以来,我区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农区牲畜存栏头数占比达到70%以上,已经成为畜产品供给的主体力量。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区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一方面,为了增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加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积极调整牲畜品种结构,大力实施“稳羊增牛”战略和“双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推广牛羊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通过提高牲畜个体产出提升养殖效益。另一方面,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鼓励和扶持牧户建设棚圈、贮草棚、人畜饮水井以及相关配套牧业机械设备,大力发展牧区家庭牧场。在稳定牧区基础母羊养殖规模的同时,提高冬羔、早春羔比重,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养殖效益,为全区牛羊存栏稳定增长和草原生态保护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整合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呼伦贝尔羊、科尔沁牛等优势畜种地方畜产品品牌,建立可追溯管理平台,以严格的质量管控,保障草原牛羊肉的品牌声誉。

2016年牧业年度,我区畜牧业实现“十二连稳”,牲畜存栏连续12年超过1亿头只,达到1.36亿头只。

农牧民与产业化企业“联股联心”——增收不再愁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村的菅二云,小日子过得自在又洒脱:忙时侍弄大棚,闲时开着越野车到处兜风。而他的幸福生活源于村子里引进一家农企建立起来的“企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这家企业不仅对大棚果蔬注册了“五家尧”商标,还在准格尔旗、呼市、包头等地分设了20多家直销店,构建起一条完整的农牧业现代化经营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牧民致富共赢。

围绕“绿色”创品牌、“生产”夯基础、“加工”强龙头,我区加快农牧业产业的聚集和升级,初步形成了以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各级各地农牧部门引导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各种创新探索,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促进产业化企业和农牧民利益共同体的创建,鼓励以土地、资金、技术参股等方式,建立多方共赢、利益紧密联结的运作机制,切实把农牧民的利益保障好、发展好。

蒙羊牧业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尝试创新“羊联体”,以“基地+农户+公司+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模式,为农牧民提供担保和资金支持,通过推广“五个标准”“六个统一”为农牧民提供优质种羊和养殖技术服务。这种模式既稳定了企业的羊源,也为高品质羊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完善的上游环节。

在通辽市扎鲁特旗,正达粮油贸易、牧谷养道科技等企业吸纳农牧民以各种形式入股,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行二次结算,通过利润返还和按股分红,让农牧民能够更公平地企业发展壮大的红利。

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有个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牧民可以选择以资金、土地、大棚等入股加入合作社,共同经营,年底分红;或者先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供销合同,实行最低保护收购价,农户在合作社统一管理下进行生产。企业与农户有着严格的经济和法律约束,真正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在赤峰市宁城县,元力保健酒业公司建设的保健酒原料药材基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公司投入苗木、设备、技术等,农民务工经营,按劳取酬,按股分红,实现了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本的联合。农牧民与企业联股联心,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

截至目前,全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505家,占比达到81%,比2013年底提高6个百分点,基本构建起了订单合同、股份合作、价格保护、服务协作、流转聘用5种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模式。全区有214万户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5264元,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3%。

不止于此。我区龙头企业还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统一种肥、统一植保、统一管理,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在科技创新和协作服务的过程中给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可能。2015年,内蒙古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609元。

【点评】激活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农牧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农畜产品持续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农牧业经济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保障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可以说,在实现了连续多年的增产增收之后,农牧业这一战略性基础产业又走到了新的节点上——农牧业发展方式进入新常态:由消耗资源追求高产转变到推广绿色增产模式上来;粮食增长方式进入新常态:由依靠物质投入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农牧民增收方式进入新常态: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变到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并重上来。

要进一步激活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好以下3项工作,是摆在眼前的硬任务。

一是强基础,调结构。创新是引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补齐农牧业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我区要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激发农村牧区发展活力,首先要全面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建设,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针对我区玉米“一粮独大”、牲畜“一羊独大”问题,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抓住国家“粮改饲”和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有力契机,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农畜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农牧结合”,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施“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逐步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青贮专用玉米和苜蓿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二是抓改革,转方式。绿色发展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核心要义,开放发展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在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进程中,我区要以深化农牧业改革为统领,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积极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扎实深化农垦改革,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落实;要坚持把农牧业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向科技要产出、要效益。要以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为基点,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牧业体系。

三是促增收,保安全。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体现,也是动员农牧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要努力提高农牧民的非农收入,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加快推进土地、草原确权承包进度,盘活土地、草牧场,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让更多的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安全就是要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依规保障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打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做到既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又保障我区生态安全。(稿源:内蒙古日 社融媒体)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