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一医生清明回乡祭祖时猝死

4月4日,清明这天。

河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河南省医师 骨科医师分会发布讣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夏磊教授,于2021年4月4日凌晨6点,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据河南当地某知名自媒体透露的信息表示,夏医生系清明回乡祭祖时突发疾病去世的。

夏医生在脊柱矫形领域享誉盛名。就在离世的前几天,3月29日,刚刚被选举为第四届河南省医师 骨科医师分会会长。事业正是蓬勃发展,可叹人却驾鹤西去。真是一声长叹一声悲!

据公开资料显示,夏磊医生1988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骨科一主任,郑州大学脊柱畸形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脊柱畸形诊治中心主任,河南省脊柱脊髓疾病重点医学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留美学者,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近30年。最擅长各类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保守和手术矫形,以及颈椎病和腰椎滑脱等各类脊柱手术。

河南广播电视台曾在去年以《云霓之上,泥土之中》为题,对他进行了专题 道。 道中提到,“他用精湛的技术拯救人,用博大的爱心救助人,这些年来,夏磊主任带领科室共救助200多名贫困脊柱疾病患者,资助患者费用500多万元,用技术和爱心在中原大地上书写着博爱的宏编巨著”。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医生猝死噩耗传来,不经意的敲打着忘我工作的同仁。

有临床研究发现,很多猝死的人,都曾经历过高强度工作状态。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是工作不超过40小时的人的两倍。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会让交感神经一直处在高度兴奋状态,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这时心脏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血液压打入到已经变细的血管中,血管也要承受高压、高速血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长此以往,心脏和血管都会遭受极大的伤害。

而熬夜的危害就更加显而易见了。对照研究显示,每晚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的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是6-8小时睡眠的人的2.3倍。

而据大河健康 在一篇 道中披露,夏磊主任从医30多年来,在他看来,没有什么比“多看一位病人、多做一台手术”更重要。在成为医生后的1万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是几千例脊柱患者信赖的“柳叶刀”,是那万家灯火背后的守护者。

他把自己全身心交给门诊、手术台与患者。在消毒水的气味里,在冰冷的器械中,在无影灯下,他与时间赛跑,与痼疾抗争,送走了无数个白天与黑夜。每年完成几百例脊柱手术。远离外界纷扰与变换,不慕浮华、不忘初心,他用医术医德竖起行业权威、赢得病患认可。

不得不说,在医院的无限扩张大战中,医院长期996,大小周13休1,夺得先机,医生几乎忙到了极致。

劳动法在医院有法难依,缺乏有力的监督和制衡,医院可以轻易绕过法律条文,即便医生想抗争却又难以维权。因为一些“硬核奋斗”等说辞,帮助医院绕开了一些法律障碍,换来了医生的“主动”加班,而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坦白的说,“成功学”的洗脑手段非常有效,因为在各种焦虑灌输之下,这一说服力太强了,胜过了一切苍白的法律。而且几乎所有的医院文化,都是一个路子,“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被裹挟的医生,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人自古崇尚勤劳奋斗、先苦后甜,祖祖辈辈言传身教,成为刻在基因中的软肋。“奋斗、拼搏”的鸡血式成功学,根本就无视生命尊严与劳动法律的底线。长期的潜移默化,越来越多医生自然就可悲的接纳了这一体系,固化为自己的人生奋斗鸡汤。

这种情况之下,注定了“医不自医”的悲剧在劫难逃。

真心希望所有的医院都高度重视医护的身心健康,不把医院的发展建立在医护过劳的基础上。国家的劳动法也要围绕这一问题严格地执行。

当然,这并不是说没一起猝死事件都与过劳有关,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被迫的加班一样。应该承认,今天医护的诉求仍是多元的,仍会有很多人愿意用“拼命”来换取事业的成功与发展。

但也更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集体价值观已经在发生动摇。既努力工作又学会休息,既保持上进心又享受生活,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心中春种一粒粟,希望能在两者之间开出一朵平衡之花。

有一位患者在给夏磊医生的感谢信里这样写道:德艺双馨薪火传,杏林春色意阑珊。夏雨春风,磊磊光明!

另一位患者这样评价夏医生“用生命换来生命,良心远比技巧重要”!

谁也不会想到,这句患者的评价和期冀,竟然成为了一句韱语。这样一个非常敬业和极具仁心的医生,真的是在“用生命换来生命”。救人无数,却救不了一个自己。想来令人无限悲哀和无比心痛!

为了远离猝死,亲爱的同仁,拼命拼搏的你,请注意劳逸结合,适当放放工作,放过自己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