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全国时代楷模、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张超烈士

飞鲨英雄

7月14日傍晚,夕阳西下,张超的朋友圈又更新了——

“与你分别78天了。你是否还能够感知这血染的荣誉?”留言的下面,是转发的歌曲《血染的风采》。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一句句静心聆听,张亚理解,张亚明白,张超那血染的风采,已化作一名共和国军人无上的荣光。

张超,是人民海军航母舰载机事业牺牲的第一位英烈。2016年4月27日午时,他用决定生死的4.4秒,选择了生命中挚爱的“飞鲨”战机,选择了保卫国家财产,把29岁的闪亮青春永恒定格在祖国的万里海空。

张超走了,他以对人民军队的大忠大爱,对使命责任的热血担当,诠释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矢志海天铸就青春理想

“提笔安天下,跨马定乾坤!”这是张超贴在宿舍门上的一句话。

张超的家乡在湖南岳阳,那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名句的地方。

听着当过兵的大舅讲的一个又一个战斗故事,张超长大了,从军 国的理想也在心中生根发芽,渴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飞行员。

高中时,空军到张超就读的学校招飞,张超欣喜若狂,第一个 了名。为了提高体能,张超和其他同学一起买了沙袋绑腿上跑步,别的同学坚持一周就纷纷放弃,唯有张超硬是咬着牙,除了晚上睡觉,天天绑在腿上,坚持了大半年,直到体能达标。

2004年9月,张超顺利通过层层考核选拔,进入航校。张超铆足了劲,图书馆里埋头读书,训练场上挥汗如雨。两年下来,理论功课门门优秀,训练成绩项项满分。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张超知道,飞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自由自在、诗意浪漫,而是要经常面临风险挑战,甚至是生死考验。自己该何去何从?经过一番冷静思考,张超的飞行志向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他在日记中写道:“飞行不仅是勇敢者的事业,更是我的使命所系、价值所在!”

张超向往着驾驶最新型的战机叱咤海天,与强敌面对面较量。毕业时,他主动申请去一线战斗部队,选择了“海空卫士”王伟所在的部队。 到时,他告诉部队首长:“我就是冲着王伟来的!”

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才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去民航拿高薪的机会,他告诉当时在航空公司当空姐的张亚:“如果没有我们保驾护航,谁来保卫国家的安全,谁来保证安逸的生活?”2014年底,得知海军要在三代机部队遴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消息,一个崭新的“舰载梦”在张超心底萌生了。“要干就干最难的,要飞就飞舰载机!”

飞行员是高危职业,舰载机飞行员更如同直接与死神“掰手腕”,其事故率是普通飞行员的20倍。

对张超的选择,一开始家人并不理解。张超原来有3个哥哥,都在年少时夭折了,家里只剩他一个独苗,父母劝他:“我们在电视上看过,航母上飞比陆地要难得多、也危险得多,你可要想清楚。”妻子问他:“我为你特招到了部队,一家人刚团聚,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分开?”

原单位领导也不舍:“在一线部队飞三代机,大有用武之地,大有发展前程,团里已上 拟提升你为副大队长,是不是考虑留下?”

张超何尝不明白这些道理:舰载战斗机飞行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何况我国舰载战斗机事业刚刚起步,更面临着安全和技术的双重考验。一旦选择了舰载战斗机飞行,不仅意味着事业一切从零开始,也意味着难以顾及家庭和亲人,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但再危险也得有人飞,你不飞、我不飞,我国航母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此时的张超,心中澎湃的不仅是对飞行的热爱,更是一名军人义无反顾精忠 国的责任与担当。

他宽慰年迈父母:“飞舰载机虽然危险,但我有信心驾驭它。”

他做通妻子工作:“我的梦想就是飞最顶尖的飞机,你不就是喜欢我驾机巡天的‘帅’吗?你是懂我的,你得理解我。”

他谢绝领导挽留:“喜欢挑战是我的性格,飞舰载机是我的梦想,请支持我的选择。”

负责舰载机飞行员考核选拔的,是我国第一位驾驶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成功着舰的“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几句交谈,戴明盟就喜欢上了张超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看得出,他是个非常纯粹的飞行员,热爱飞行事业,心里干净,这样的人,不多。”

2015年3月,张超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舰载机部队,成为中国海军最年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苦练精习淬炼过硬本领

歼-15有个绰号叫“飞鲨”,每架战机的两个垂直尾翼上,鲜红的“八一”军徽下,都清晰地涂有两个飞跃而起的鲨鱼形象。张超和战友们都明白,这种展示,透射着中国舰载战斗机部队捍卫祖国海疆的坚定意志。

作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一步,航母舰载机飞行的未知性、风险性,会令一些人望而却步;而其开拓性、挑战性,则会让另一些人怦然心动。

张超愿意做一名探索者、开路人。

张超是舰载机部队原有训练班次的“插班生”,是海军破例选拔、超常规培养的两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之一。

从他入列第一天起,领导和战友寄予厚望的同时,也在心里为他捏着一把汗。

来到这里之前,张超是原单位公认的“飞行尖子”——飞过6种机型,多次执行重大演习演练任务;改装二代机第一个放单飞,改装三代机比计划提前4个月完成,和战友们一道创造了海军三代机改装多项新纪录。

但从陆基到舰基,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字之差,更意味着一切归零,从头开始。

到后,同期战友已经训练到中期,张超要想赶上他们的进度,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他告诉妻子:“没上舰之前,不许来看我。”

面对落下的进度,张超白天学习理论、夜晚整理笔记、睡前回忆操作,仅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理论改装。

为了尽快掌握舰载飞行规律,熟练并适应和以往“正区操纵”完全相反的“反区操纵”技术,他经常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给自己加量,把自己“绑”在模拟器上训练,就连躺在床上,室友艾群都常听到他念叨“对中、看灯、保角……”

短短半年时间,张超的模拟器飞行时间就超过大纲规定近3倍,对战机座舱内上百个飞行仪表和电门,总是“一摸准”“一口清”,每次飞行几百个操纵动作和程序记得丝毫不差,近百个空中特情处置方案倒背如流……

每飞完一个架次,张超都会毕恭毕敬地向教员敬个礼,然后追着教员不停问自己飞行中存在的问题,聚精会神聆听教员的讲解,生怕漏掉一句话。每个飞行日讲评,他总是第一个请着舰指挥员分析自己动作的偏差,不搞懂弄通决不罢休。

去年底,张超以全优成绩完成了教练机所有飞行课目,转入舰载战斗机改装,离自己飞向航母的梦想又前进了一大步。

一天又一天,张超训练水平稳步提升,飞行技术日臻完美,所有课目全部优等,不仅赶上了改装进度,甚至后来居上,在班里训练综合成绩名列前茅。他还把自己改装的经验体会写成论文发表在团里的舰载飞行杂志上,为后续改装的舰载机飞行员提供借鉴。

敢拼善搏砥砺血性胆气

多年的飞行生涯,张超数次经历空中特情,每次都直面生死考验。每次考验过后,张超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更激起了战胜艰险、勇攀高峰的血性斗志。

2012年1月9日,海南某机场,某团跨昼夜飞行训练正如火如荼展开。刚完成三代机改装的张超驾驶战机起飞不久,便发现液压指示不正常,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对张超当时所飞的飞机来讲,液压系统无异于人体的肌肉,一旦失灵,必将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此刻的张超,异常冷静,果断平稳转向180度,快速检查起落架收放装置,干脆利落地完成系列应急处置操作。最终,驾机安全着陆,避免了一起严重飞行事故。

一次飞行训练中,天气突变,海天之间乌云翻滚,暴雨如注,能见度瞬间降到不足百米。当时天上还有7架飞机,张超就在其中。去备降机场?不行,那里天气也十分复杂,更糟糕的是飞机油量已所剩无几。塔台指挥员只能冒险让机群在本场迫降。

危急关头,谁当“领头雁”?团领导不约而同想到张超。

张超驾机准备第一个迫降,为后续机群探路,为战友开辟生命通道。他呼啸着冲出云层,迅速对准跑道,又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成功化解跑道积水侧滑险情,飞驰的战机在积满雨水的跑道上冲起数米高的水帘后,稳稳停了下来。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其余6架战机依次在大雨中超气象强行着陆。

一线部队的摔打与磨砺,让张超在舰载机上舰飞行的征途中不屈不挠、愈战愈勇。

海上超低空飞行是歼-15飞机战术训练中的难点,风险极大,也是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必须跨过去的一道“坎”。在勇气与胆魄的考验面前,张超没有退缩,一再要求尽早安排他飞这个课目。他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张超就是这样一位“拼命三郎”,身上永远闪亮着当代军人的血性与胆气。

2016年4月27日,部队组织飞行员陆基模拟着舰训练。这既是一次检验性考核,也是上“辽宁舰”前的一次预热。连续完成两架次海上30米超低空飞行后的张超,驾驶战机执行当天最后一个架次的飞行。完成这个架次,再有3天,就能去执行上舰任务,真正成为一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12时59分,当他近乎完美地操纵飞机精准着陆后,突然传来飞机语音——“电传故障,检查操纵故障信号!”随即,机头急速大幅上仰。推动操纵杆制止机头上仰无效后,张超被迫跳伞。

从12时59分11.6秒发现故障,到59分16秒跳伞,短短的4.4秒时间,对于排除飞机故障可能是不够的,但对于生死关头实施自救,却至少有几次机会。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4.4秒时间里,张超的第一个动作,却是竭尽全力推操纵杆到头,避免战机损毁。在飞机仰角几乎接近垂直时,才选择跳伞,此时,他已错过了跳伞的最佳时机。高度太低了,主伞根本无法打开!坠地受重伤的张超被战友们送到医院,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崇德向善心怀重情厚谊

晚霞映照下,波光粼粼的海面,红彤彤一如血染。海天之间,一群海鸟自在飞翔,或冲向红日,或掠过海面。

此时的海天是如此安宁祥和,但人们不会忘却,4月27日午时战机坠地时那一声轰响;不会忘却,不顾生死以身殉职的飞鲨英雄。

在父母和乡亲的眼里,张超是个孝顺仁厚的好孩子;在妻儿眼里,张超是知心爱人、会飞的爸爸;在战友眼里,张超是个有情有义的真兄弟。

张超是家里的顶梁柱。张超父亲企业改制下岗,母亲身体不好,他上军校后发的第一个月110元津贴,只留了10块钱买洗漱用品,其余100元全都寄给了父母。家里的房子动迁了,一直租房住,张超把多年积攒下来的20万元一次性都给了父母,好让他们在乡下建一处自己的房子。担心父母牵挂他,每次回家探亲,他总是陪父母说说话,聊聊部队的战友们,聊聊自己心爱的战机和未来的规划,告诉他们飞行是多么的快乐,又是多么的安全。

听到老家要修路的消息,张超立刻从工资卡里转出500元给父亲,成为村中最早为修路捐款的人。后来,当他听说修路款还有一点小缺口时,又取出3000元,让父亲交给村委会。张超告诉父亲:“咱家虽然不富裕,但比起村里大多数人还是好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与张亚谈恋爱不久,张亚被误诊为红斑狼疮。这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病,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张超请了假,拿出所有积蓄来到张亚身边,守在病床前,端水喂药,不离不弃。结婚后,两人聚少离多,张超会把自己当成礼物“寄”给张亚,只为给她一个惊喜。放假回家,他就不是女儿那个“手机里的爸爸”了,他带着女儿玩,给女儿拍照,女儿最喜欢让他抱着不停地转啊转,飞啊飞。

一次,张超发现,修理厂同乡战友石宇阳连着好几天愁眉苦脸。原来,经济条件不好的石宇阳家里急需钱做点小生意,却一直筹不到钱。想都没有多想,张超当即找到石宇阳,把自己的工资卡塞给了他,并告诉他,不够的话再想办法帮他筹钱。

张超对战友大方,对自己却非常节俭。洗发水快用完的时候他会兑点水再将就用几次,旧款的剃须刀用了不知多少年。衣柜里只有几件军装和运动服,鞋架上几双旧鞋,最多的就是书。

张超到舰载机部队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在这很短暂的时间里,地勤官兵都很喜欢他。张超对地勤官兵特别尊敬,总说“空勤地勤是一家,大家都是好兄弟”。张超还有个习惯,每次起飞前和着陆停稳出舱前,他都会给地勤人员伸出大拇指。这么个小动作,大家都感觉心里暖暖的。事故发生后,一名地勤人员说,多希望那一次着陆,他还是和往常一样,向我们伸出大拇指啊!

可是,这成了永远的记忆。

永远有多远?记忆有多痛?

从得知张超牺牲到遗体火化前,张超的父亲没流过一滴眼泪。遗体火化后,当张超的表哥拿起一块骨灰时,骨灰顿时碎成粉末。这时,张超父亲再也无法坚强,积攒已久的泪水顿时奔涌而出:“儿啊,我的儿啊,爸爸带你回家!”

张亚不知怎么跟两岁的女儿解释爸爸的离开。最后带女儿看张超时,张亚告诉女儿“爸爸睡着了”。没想到回家后,女儿看到她躺在床上,就拍她的脸,不让她睡,怕她也像爸爸一样,睡着了就再不起来。

张亚时常回想起她和张超在海南部队的日子。那时,张超在天上飞,她在地面工作。战机时常急速轰鸣而过,离她是那样近。每次看见战机,张亚就觉得像是看到了张超,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和骄傲。

张超和妻子曾有一个浪漫的约定——当张超成功上舰凯旋时,张亚去部队看他,他要把自己获得的鲜花送给妻子,让她感受、分享他的荣誉和喜悦。

可是,这个约定再也无法成为现实。张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梦想,是飞行梦、舰载梦、航母梦,可是直到牺牲前,他还没有去过航母,还没有亲眼见过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遗体火化那天,全体飞行员争相去殡仪馆送张超最后一程。他们看到张超仍然佩戴着二级飞行等级标志,其实他早在今年3月份就被评定为一级飞行员,只不过训练紧张,还没来得及换发。一名飞行员立即摘下自己的一级飞行员标志,端端正正地戴在张超胸前。

战友们把张超的二级飞行员标志珍藏起来,“我们要带着这枚胸标一起飞上航母,完成张超未尽的心愿”。

是的,除了完成这个心愿,张超的战友们未来的考验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他们会以他为一座精神的丰碑,一座前进的灯塔,向着目标,毫不动摇、毫不畏惧,勇敢前行!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