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兵任大干
血性“战狼”
■夏德伟 万云哲
任大干是海军陆战队某旅兵龄最长的侦察兵。别看他个头不高、黝黑精壮,走在队列里毫不起眼,却是很多年轻官兵想超越的目标。真刀真枪地拼了17年,他不仅玩转特战专业十八般武艺,还拼出一个全旅流行语:“大干大干,生死看淡!”
这不,一次城市反恐演练,任大干最先突入二楼楼道,身贴护栏搜索前进时从缺口处坠下。队友们心头一紧,只见他一个后空翻平稳着地,又噌噌地往上冲……
“大干班长,你有没有想过不那么拼了?”3年前,在“雄狮杯”健美大赛颁奖典礼上,这句饱含关切的话被主持人当着全旅官兵的面问了出来。只不过,刚获得“最佳肱二头肌奖”的任大干意气风发,“我人长得老,但心不老,功夫更不老。”他不仅回答得干脆漂亮,还随即打出一套少林拳,刚猛凌厉,锐气逼人。
然而,就在2016年3月的一天,岁月的侵袭似乎占了上风。身为潜水集训队教练的任大干,扒着泳池边为学员示范憋气。不料,他把头扎进水中才3分10秒,观察员就发现有些不对劲,赶紧把他拉上来。脸色通红的任大干,呼呼直喘好大一会儿。
这让任大干很受伤。午饭时,他端着碗绿豆汤,到处展示着幽默感:“我没晕,只是沉迷训练,无法自拔。”学员们面面相觑,不知道笑点在哪。其他几位教练员则一脸苦笑。在他们的记忆里,这远非任大干的极限,却是第一次被憋晕。
谁会苛责一个快到不惑之年的老特种兵呢?别说,还真有。
潜水集训教学归来,任大干撂下背囊,就与几个新晋的士官扛起圆木绕着营区跑。圆木上还骑着一个上等兵,为他们唱歌鼓劲,“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这时,排长刘超终于爆发了。“你就非得天天找虐吗?”“战场上不是敌死就是我亡,能不下死功夫吗?”“大不了阵亡!”“任务完不成,死了就是不负责……”刘超是在任大干手底下立功提干的,带起兵来颇有“手段”。可履职之初,他就想劝任大干去航行保障仓库当保管员。刘超知道,他的班长除了一抽屉证书和奖章,行李箱箱底还藏着一沓X光片。只可惜,还没吵到关键词,他就蔫了。“下次哪怕干一仗,也要镇住他。”说到底,刘超还是心疼老班长。
任大干也不傻,他比谁都清楚,只有大干一场,才能证明那次憋晕纯属意外。
想着机会就来了。一次夺控濒海岛礁演习,他与其他5名特战精英分头趁着夜色深入敌后,试图凭一记绝杀摧毁蓝军指挥所。
任大干的身体随植被高低而起伏,动作与风吹草动完美合拍。他时而匍匐前进,时而静卧不动。有好几次,他差点被巡逻的蓝军警戒哨踩到。
4小时后,他爬上一处斜坡。头顶40米处,就是他预判的蓝军指挥所。俯卧在灌木丛内侧耳细听,他甚至能清晰听到电台里的对话。“出击!”开战不到5分钟,两名特战队员对蓝军指挥所发起突击,十几个弹壳溅落在任大干的伪装服上。半小时后,他终于挪到了足以一击致命的最佳攻击点,闪电般跃起前冲,枪口就顶在了蓝军指挥官的头盔上。
“大干,不错啊!”让任大干意外的是,蓝军指挥官竟是他新兵连时的指导员。
“选取高级士官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面试环节,这是上级领导的最后一问。任大干不假思索地答道:“参加实战!”
实战没等来,却等来了一场荧幕之战。今年初,央视7套的《军中状元360》摄制组来到了营区。在这场题为“两栖刀锋争霸赛”的比武中,任大干以“南海兵王”的身份出战。谁知在蹼游时被上士杜磊、中士孔凡宾赶超,最终无缘决赛。
有人说,这场比赛给任大干的军旅生涯留下了一个“污点”。队长曹治国却为他点赞:“被自己带出来的兵超越,也是莫大荣耀。”
这天,微风吹拂的水库荡开层层涟漪。任大干潜在橡皮舟底,压下了水下步枪的扳机,子弹出膛向钢板靶冲去……
印象
死磕到底是硬汉
■教导员 卢俊飞
枪如惊雷,照一身肝胆。“无论遇到什么强敌,都敢死磕到底。”这就是老兵任大干!
工兵齐虎广
“虎胆”架桥手
■朱江伟 杜星蓉
(图片摄影:崔获阳)
眼看“红军”部队即将到达壕沟处,全连官兵急得满头大汗。
“桥面卡在了12米的高空,放不下收不回。怎么办?架不通可要贻误战机!”这时,战友齐刷刷把目光投向一级军士长齐虎广。
今年初,一场实战化对抗演练在西部大漠拉开序幕。远程机动途中,齐虎广所在第76集团军某部奉命在一处壕沟架设桥梁,保障“红军”部队按时通过。桥梁架设现场,全连官兵忙而不乱,逐步展开架设,眼看壕沟就要变通途,意外却发生了。
“情急之下,我一个箭步爬上了随时可能掉落的桥面。”齐虎广说,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他发现牵拉桥面的钢丝绳卡在桥体螺栓里。只见他一边指挥暂停液压系统,一边用木质绞棍小心翼翼将钢绳敲打到位,然后下令开启液压系统、固定桥面螺栓,紧张有序地组织战友完成了架设。看着桥面缓缓落地,大家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
艺高人胆大,说的就是齐虎广。25年前,他参军入伍来到某旅工兵营桥梁连,从此便和桥车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次看见桥车,真恨不得亲两口,那时大车可是稀罕物!”聊到初见桥车的情景,齐虎广至今激情满满。齐虎广当时看到的是我军第一代桥车,而他的职责就是和这台装备人车共舞、天堑变通途。
齐虎广本以为驾驶桥车风驰电掣、扬眉吐气,却不想刚上手就碰到大难题。桥车部件达2000多个,分属8个不同系统,要让桥车动起来,就要完成车辆带速运行、展开前支架等30余步操作,这让他有些望而却步。
“一开始就‘认输’,还有啥虎胆可言。”齐虎广暗自打气。3个月专业训练结束时,他成了全营新兵中熟练掌握桥车驾驶的“第一人”。
“何为虎胆?就是要敢于向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发起冲锋。”齐虎广担任班长那年,一款重型机械桥车列装连队。这款桥车造价昂贵、科技含量高、操作难度大,和老式桥车原理相差较大。一时间,连里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齐虎广一狠心,找到连长立下军令状:“3个月架不起桥,班长不干了!”一切归零,从头再来。不仅没有让齐虎广感到灰心,反而更激发了他挑战自我的勇气。他一心铆在训练场,没多久桥车首架成功。
桥车架设是门技术活,架设中桥面必须水平。但所有操作手都很难一次调平到位,就是厂家来的技术员也不行,需要多次调整才能达到要求,耗时耗力,影响架桥进度。
能否研制一个“桥面平衡仪”,让桥面调平一次到位?一次在架桥训练时,看着反复调试桥面水平的官兵,一旁负责指挥的齐虎广突然萌生了这一想法。说干就干,他从图纸设计到部件加工,只笔记就记了厚厚3大本。历时8个多月,齐虎广终于研制出了“桥面平衡仪”和“某机械化桥倒车自动 警器”。这两项技术革新成果荣获原大军区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今年1月,齐虎广迎来了43岁生日。眼角的皱纹和头顶的脱发,让他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年长许多,但一身的架桥本领却至今无人能敌。
前不久,驻地发生严重泥石流灾害。正在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和肝囊肿的齐虎广,得知情况后,不顾医生阻拦,拔掉针头冲出医院,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阻隔两岸的激流中架设一座重型机械化桥。”这是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当时河水暴涨,桥基松动,洪流里夹杂着石块和木头,只要掉进去,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但要架桥,就必须摸清水流情况。
印象
关键时刻顶得上
■营长 郑 宝
关键时刻,考验的是视死如归的胆识,挑战的是技艺精湛的本领。冲得上顶得住,这就是我眼中的齐虎广。
水电兵何可芝
尽瘁“管家”
■张洪瑜
(图片摄影:高龙俊)
看来准是碰到了棘手事。何可芝把身体从脖子到腰再到膝盖折成了三道弯,专心致志地趴在一处下水道里,拿着扳手摆弄着活计。
有战友在上面围成了圈儿,“何班长,先上来把饭吃了嘛,水管漏水又不找你掏钱,瞎琢磨啥呢!”
何可芝一听,很是不快:“看看这水表,转得跟陀螺似的,我还有心情吃饭么!”
何可芝是第75集团军某旅营房科的水电班长。在战友心中,他本爱说爱笑,少见有发愁时候,可最近供水公司的一张水费催款单却让他皱上了眉头。
为啥?上面清楚写着本月消费7万元!“平常都不过3万,怎么突然就用了7万?”攥着催款单,何可芝辗转难眠。他琢磨:“定是地下管道裂了口。”可要真是这样,全营区300多个水表,6000余米供水管道,排查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耽搁一分钟,流走的都是钱啊”。何可芝十分心疼。
当天夜里,他便带领连队“三小工”们,钻进了营区的各个角落,通过琢磨管道的安装年限和近期有重型装备碾压过的路面,逐一排查。功夫不负有心人。整整一个通宵,共排查出6处管道破损情况,他及时关掉了阀门,赢得了维修时间。
“累倒不累,但考验耐心。”何可芝笑着说。
谈起自己这个水电班长,他认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当兵之前,何可芝跟县里的师傅学了3年水电。大到变电输电,小到村里抽水灌溉,家电维修,他懂得可不少。
到了部队,何可芝被分到机关水电班,算是专业对口。一次,办公大楼电路改造,他被像蜘蛛 一样的电路图弄蒙了,班长为了考验他的“三脚猫”功夫,有意将任务交给他。
“咱聪明的招数不会,笨办法有的是。”何可芝较上了劲。他将整个大楼的电路图分成一块一块地琢磨,不足1星期便完成了大楼的电路改造,众人为之惊愕:“这个新兵靠谱!”
从那以后,何可芝小有名气,但他并不知足,看着班长的“高级电工证”,羡慕不已。班长得意地说:“这可是我花了6年时间才考过的。”何可芝心想:“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智商够用,班长有的,我也要有。”不到5年,含金量颇高的“高级电工证”他便拿到手了。当战友们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时,他却说:“理论是理论,讲究实际才是最实用的。”
那年,部队组织火炮打移动靶,几发炮弹出去,电机突然断电。事后得知,电机是被炮弹弹片切断了线路。正当大家一致认为纯属偶然时,何可芝却琢磨出了门道。他告诉作训科长:“线路布局不合理,380伏电压,三根火线夹杂着数根分线纵横交错,不出问题才怪呢!”
事后,他对电机进行优化,对线路布局编号固定,对手工接线法进行改进,并发明了遥控器。有了遥控器,保障人员从4人减少到1人。
入伍14年来,何可芝的诸多改进应用于实践,解决了生活训练中多项难题。如今,他说唯一不知足的是,还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徒弟”。对此,“徒弟”们则解释:“没拿到高级电工证,真不敢称自己是何班长带出来的兵!”
印象
平凡亦动人
■科长 程业亮
何可芝的可贵之处是把本职岗位当事业追求,肯琢磨善动脑,部队练兵打仗就需要这样有担当的老兵。
交通兵何剑波
天路硬汉
■吴 晓 刘小楷
(图片摄影:王 彧)
又 一次强烈的余震,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友谊隧道口上方不断有石头滚落,峭壁上的巨石随时可能垮塌。大批救援车辆与亟待救援的群众隔着隧道翘首相望……时间拨回2015年4月25日这天,尼泊尔突发8.1级强震。中尼友谊隧道被山上滑下的巨石完全掩埋,中尼友谊之路被无情切断。
危急时刻,只见四级警士长何剑波第一个将30吨重的挖掘机开上了这条半悬空路段。因为操作面狭窄,他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推动操作杆,在松软的塌方体上缓慢掘进……连续作业了4个多小时,何剑波终于打通了友谊隧道这一关键节点。看着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军车川流而过,他既感到兴奋又有些后怕。“与‘死神’过招,我也担心发生意外,但老兵的职责让我冲锋在前。”用生命打通生命通道,这一年何剑波37岁。
何剑波所在的武警交通第二总队四支队六中队驻地在“生命禁区”阿里。他们在那里守护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公路——新藏公路。在阿里,山是竖着的,路是拧着的。一眼望去,除了山就是石。“天路”的称谓不仅仅因为海拔最高,也因为路况极其艰险。
何剑波作为第一批交通兵上勤新藏线,一干就是16年。
初到阿里时,何剑波随队驻扎在普兰县。有些事,没有去过阿里是不会知道的:原来呼吸,也需要反复练习;原来头发白,会这么早到来;原来脸黑粗糙,真的会认不出自己。
“当兵到阿里,就意味着同高原、同死神抗争。”2006年冬,何剑波和战友胡传凯驾驶皮卡车在养护路段巡查,突降暴雪,短短一小时,皮卡车便在这茫茫的雪野中动弹不得。在联系不到中队的情况下,两人只好下车徒步。与其说是步行,倒不如说是在爬……不知过去了多久,他们的手脚几乎冻僵,眼里直冒金星。就在这时,他们看到不远处有一个人影,来不及多想,两人铆足劲在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上,踏着将近1米厚的大雪向那个人影靠近。原来是位藏族老乡汽车抛锚被困在冰天雪地里,他浑身抖得厉害。何剑波见状,赶紧将自己的手套和随身携带的压缩干粮递给了他。他们一行3人艰难跋涉了20公里才安全返回营区。受困的藏族老乡获救了,何剑波却因手部严重冻伤被送进医院。藏族老乡带着孩子来看望他,流着泪对孩子说:“他是阿爸的救命恩人,没有他,你就见不到阿爸了。”看着这对父子,何剑波忍痛用力动了动手指,笑着说,“看,还能动!”
长年驻守高原,偏头疼、心脏病时常折磨着他。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想帮他在地方找份轻闲工作。恰逢湖南路桥公司在长沙承揽高速公路施工,听闻他的名号,主动联系何剑波,不仅开出高薪,还承诺解决住房、安排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但何剑波依然选择继续留在这片他热爱的阿里高原。
何剑波一直记着老班长的话:“军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那时,何剑波常想,他这块“砖”究竟哪里最需要?如今,他找到了那个地方。从新藏线抢险到16年如一日守护天路,驻地藏族同胞称他所在的交通四支队为“雪域守护神”。去年,他被武警部队授予“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印象
军人永不退缩
■支队长 王 军
生死一线,没有人不害怕,却总有人不退缩。与其说是命运选择了何剑波,不如说是何剑波选择了与死神抗衡,英勇无畏显老兵本色。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