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中联重科,100%增长,智能化的先锋标本,强者更强

三一和中联,估值持续提升,业绩也持续强劲增长。

一、2020年12月挖掘机数据发布,全年数据整理如下: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 统计,2020年12月纳入统计的25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挖掘机31530台,同比增长56.4%;其中国内27319台,同比增长58.5%;出口4211台,同比增长44.4%。

2020年1-12月,共销售挖掘机327605台,同比增长39%;其中国内292864台,同比增长40.1%;出口34741台,同比增长30.5%。

12月三一重工挖掘机单月同比增长113%,其中小/中/大挖分别同比+98%/194%/68%;单月市占率超33%再创新高;累计同比+47%,累计市占率27%。

二、先知研 论工程机械

①2021年工程机械景气继续向好,挖机全年增速预计在10-20%,混凝土泵车、起重机增速30左右。基本面保持景气。

三一重工10月挖机销量同比增长99.5%,几近翻倍,市占率提升至30.8%。恒力液压排产继续高增长,代表下游需求依然旺盛。

三一重工11、12月挖机依旧接近100%增长。

看下三一重工四季度指引:挖掘机增长100%,起重机缺货,增长一倍多,是最快得。混凝土泵车40%增长(泵车是最快的细分品类)。

工程机械处于历史最好时期,3月份前高景气非常确定。11月挖机增长66.9%,其中国内中挖增长120.2%、小挖55.5%、大挖47%,主要受益于地产和基建投资的大幅回升,10月小松中国区挖机开机小时数128.4,三一也达到130,同比去年都有明显提升,说明此轮高景气是有坚实的施工需求。

受风电抢装驱动,大吨位起重机更是供不应求,订单排到2021年6月。宝马展期间,三一线上销货会2小时交易额235亿,挖机销量1.79万台,总价值117亿元,而去年同期挖机订单仅50多亿;中联签单金额也超200亿,其中仅W二代塔机系列新品订单超80亿,3月份前工程机械高景气非常确定。

液压件受中大挖泵阀马达全系列大规模放量,生产设备已经全部到位,明年恒力液压继续保持大规模扩产,国产臂式高空作业平台液压件倍增,除挖机外,起重机、泵车、旋挖钻等液压件国产替代全面推进,目前小批量试用进展顺利。

②从全市场看,三一目前正处在估值提升阶段,市场看好三一长期竞争力和挖掘机机器换人的持续性。目前对应2020-2021年pe分别20x/16x,此前低波动周期+智能化+全球化提升估值逻辑不断验证,特别先知在八月调研回来后最早提出的智能工厂的重估,借助全球最先进的智能工厂,三一重工未来十年有望超越卡特彼勒和小松,新的成长空间有望打开,恒立也会持续收益。

同时三一市值接近3000亿,也打开了工程机械其他公司的市值空间,低估值二线龙头中联重科(2020年10xpe/2021年8xpe)、混改龙头徐工等将有补涨的机会。

③价格战短期难以避免,龙头综合竞争优势凸显:目前终端价格战依然焦灼,同时2021年信用可能边际收缩,均有望为龙头份额加速提升提供契机,2020年8月、11月三一单月挖机份额均提升3pct左右。

1)降价有望激发新应用场景带动销量增长,比如近几年小挖大量用于绿化、农耕、市政工程等领域;

2)降价对成本控制能力是巨大的考验,龙头在自动化水平、供应链话语权等方面均占优;

3)对比2018年,信用环境相似,但工程机械需求旺盛、风险可控、龙头超额收益明显。

三、工业智能化让龙头强者恒强,强者更强,唯强者强,三一与中联未来无限可能

1、中信建投吕娟:智能制造助力中国龙头工程机械企业率先换道超车

①中国在政策上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同时中国拥有工程师红利,在两者因素下,中国智能制造走在全球前列。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麦肯锡统计,截止2020年1月全球共有44个灯塔工厂,其中12个来自中国。

②中国工程机械灯塔工厂建设全球领先。灯塔工厂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效率提升显著,以头部企业三一重工为例,其标杆性的18号灯塔工厂,基本可以实现产能提升50%,工人下降50%,生产周期缩短50%的预计目标,同时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目前三一重工的灯塔模式正处于全面铺开之中。今年要开展22个工厂的灯塔化改造,明年开展所有的厂房改造。中国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走在全球前列,灯塔工厂将助力中国工程机械实现换道超车。

2、【信达机械首席罗政】:提效降本,开启全面智能化浪潮

关于本轮制造业智能化升级趋势,此前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今天基于“提效降本”的逻辑,我们从三个维度再做一个分析。

①、工业智能化只有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才能够得到工业企业的真实认同。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工信部不遗余力推动工业制造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迈进,并最终形成工业互联 整体布局,其决心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从企业的角度,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其前提是要能够提效降本。

五年前,国内的一般工业初步接触自动化,当时主要的需求是对单工位的自动化改造,推进机器换人,其主要驱动力是人工成本提升,企业主主要考虑机器换人的成本。

但是随着工业企业对自动化的理解深入,逐步会发现单工位的改造对于整体生产流程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因为工业生产的效率取决于短板环节,要想达到生产效率的最优,对全流程进行自动化的改造是必要的;另一方面,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自动化主要解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问题,难以解决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问题,但是工业自动化装备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柔性化生产的方向迈进。

我们最近观察到的一些案例显示,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离散工业,已经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案,其前提是工业装备本身具备工业视觉、自主学习等智能化的特征,这也是现在主流工业机器人最大的亮点定位。所以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供给相结合,催生了整个工业智能化的庞大需求;

②、工业智能化也是未来复杂工业管理的基础条件。我国第一代制造业创业者主要出生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读大学,现在也正进入退休年龄。

对于企业生产管理而言,第一代创业者往往从一线生产做起,习惯于人工管理的模式,但是其接班人一般都是80后,甚至一些90后已经成为企业的管理者,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生产流程,企业的流程管控和质量控制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此外,随着产业资本的介入,一些产业资本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也面临着外行管理内行的问题。

因此,对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而言,也需要更多实时的数据来支持。工业智能化能够提供实时的原材料、库存、生产量、质量缺陷等数据,并了解企业产能的瓶颈环节所在,提升生产效率。我们认为工业智能化也是新一代管理者,包括家族企业的接班人和产业资本管理工业企业的必要工具;

工业智能化是龙头企业持续做大做强的选择。越是龙头企业,就越是注重智能化的改造,比如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都已经着手打造“黑灯工厂”,就是一个人都没有的工厂。美的、海尔等行业龙头,对于智能化的改造也在持续推进。

我们调研发现很多制造业的企业,对于设备企业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就是提供无人化的整线,而不只是单台的设备。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智能化的条件下,设备的供应商竞争力会明显增强,但是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们认为智能化条件下,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对于核心工艺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不排除他们会自行设计完成,而不是交由设备供应商,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就会遭遇更多的市场挤压。很遗憾,技术越发提升的情况下,强者恒强的趋势也会越明显,这也是大企业的必然选择了。

END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