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中餐送到手里还是热乎的,对我们来讲,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捧着冒着热气的班中餐,古城煤矿综采队的李玉堂师傅乐呵呵地说道。
一个月有4万余人次就餐,让职工吃饱、吃好、吃得放心是井口营养餐厅一直在做的事,工作人员从职工需求入手,多管齐下,从做好一碗暖心汤开始,提高菜品质量、注重细节管理,全面提升职工满意度。
暖心,从一碗热汤开始
职工食堂,最难办的就是众口难调。在合理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如何让职工吃得暖心,是井口餐厅工作人员动脑经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方调研,下井职工普遍反映井下湿冷,希望上井后能马上喝到一碗热乎的热汤。
一开始,工作人员想到了姜汤。生姜带皮切片,红糖加水,炖煮20分钟,就熬制成了生姜红糖水。这水甜中带着一丝辛辣,消散寒气的同时还有开胃健脾的功效。但是工作人员发现,后厨精心熬制的生姜红糖水,职工却并不买账。调查后才知道不是红糖水没熬好,而是下井的大老爷们对“红糖”不感冒。
找到症结的大厨们又忙活开了,大家选择了常规的小米米汤作为“升井第一汤”。营养餐厅24小时供餐,小米米汤就热乎24小时。霜降已过,冬天马上来临,民间有“冬天喝羊汤,驱寒暖身增营养”的说法。为了让职工暖胃暖心,餐厅即将推出长治地区的本土风味小吃——羊汤。
现在,你要问职工最爱餐厅的哪款汤,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胡辣汤、鸡蛋汤、馄饨、豆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从周一到周五,紫菜蛋花汤、榨菜肉丝汤、红枣银耳汤……餐厅每天换着花样做,无论哪种汤,改变的是食材,不变的是热度,不管职工何时升井,都能喝到那碗热乎乎的汤。
满意,从美食升级开始
下井是个力气活,很多工人升井后急于填饱肚子,直接先要两碗面,吃饱没问题,但是离“吃好”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让职工营养跟得上,营养餐厅推出了特色蔬菜面,把菠菜、胡萝卜等蔬菜打成泥,和在面里,颜色丰富,营养全面,在蔬菜种类较少的冬季,保证了职工维生素的摄入。
除了蔬菜面,井口餐厅还“升级”了小米饭——在米饭中混入苦荞、南瓜、红薯等粗粮,调节了小米饭单一的口感。饸烙机也升级为液压式,不仅一次压面可以满足量的要求,而且面和以前相比也更筋道了。
近期,餐厅更是增加了特色晚餐。黑米粥、酱香饼、燕麦粥、发糕、油条……凡是市场上常见的晚饭种类,餐厅都“收入囊中”,而且所有的食物无一外购,全部由餐厅厨师制作,健康卫生,美味可口。翻看餐厅食谱,不仅有酱鸭块、卤鸡腿之类的硬菜,还有烧冬瓜、木耳山药之类的家常菜,但是无论哪种菜,评判它们好坏的只有一个标准——空盘速度,最早卖光的一定是职工爱吃的。餐厅的食谱半个月更新一次,每天搭配提供两荤四素六个菜,考虑到个别职工的民族饮食习惯,肉的品种交差搭配,让职工欣喜的是不管菜谱怎么调,都有大家爱吃的菜。
此外,井口营养餐厅还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更换菜品,在注重荤素搭配、健康营养的同时,做到成本不涨、质量不降、数量不减、品种不少。
星级,从细节管理开始
鸡蛋是剥皮的、两三个人就餐也不用等,马上就能吃上热乎饭、端午有粽子、十五有月饼……
在井口营养餐厅,你还可以看到很多细节化的管理。工人升井后饥肠辘辘, 了饭后还需要稍作等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先吃两个鸡蛋充饥,为了方便工人食用,工作人员提前将鸡蛋剥好,并且进行腌制。为了饭菜口感,井口餐厅采取了由大锅制作变为小锅分批制作的方式,彻底摒弃了大锅饭一次性出锅的形式,这种制作方式更为精细、制作流程更为科学,饭菜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了让服务更细化,餐厅不仅大锅换小锅,还为三三两两吃饭的职工提供了“小小锅”,随到随做,减少等待时间,最大限度地服务职工。
在保证职工饮食安全方面,井口餐厅更是做足了功夫。他们设计了库管、财务、餐饮公司三方台账,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坚决杜绝三无产品流入库房,坚决杜绝腐烂变质食品流向餐桌,负责验收的工作人员每次都在食品原材料入库的过程中只扮演一个角色——“黑脸”,把好材料入库关的同时,后厨把好菜品关,各方配合,为矿工提供安全放心的营养餐和班中餐。
营养餐厅的改变还未止步,在矿领导的多次关心下,他们分批赴高河矿、郭庄矿、常村矿等兄弟单位“取经”,学习老矿的先进经验,回来后进行集中学习,并将学习成果落实到工作中,各部门联动,全力打造矿工称赞的“响指餐厅”。(文:史文晋 图:赵帅)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