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迎来了开馆以来首位华人设计师的作品大展。由于是在学校博物馆中的个展,展览着重选择了卢志荣在建筑、室内、家具、器物、雕塑五个领域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力求全面地反映他的精神世界。
卢志荣不仅亲自设计了展陈空间,还邀请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家马尔科·比拉吉 (Marco Biraghi) 教授对其设计观念进行再次梳理,这使展览具有了双重对话的意图:一方面是展品与公众的对话,让我们得以从另一种视角来重新认识他、及其作品的根植脉络;另一方面是卢志荣的展示空间与西扎 (Siza) 的建筑空间所构成的观视关系,及卢志荣在设计中倡导的文明愿景与在博物馆里的包豪斯藏品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宗旨之间的对话。
TOWER HOUSE 《塔之家》 2009
从一开始确定设计博物馆第三层的展览区域,卢志荣便谨慎地研究展示方式与建筑空间的细节问题,其目的是如何去处理: 他的进入与西扎空间所构成的尺度关系与光线关系,以及怎样再相互产生新的意义空间。他这样看待与西扎 (Siza) 作品的对话:“我喜欢把西扎的作品看作是他对环境和秩序非常敏感的态度,以及如何能够通过他个人的建筑语言以一种新颖的、创造性的方式来与这些因素达成一致。我在第 7、8 和 9 号展厅的设计作品一直在努力尊重他的语言,延续他的语言,以创造一个更好的空间体验。当然,这有助于观众欣赏细致的物品,同时也试图克服对于展示家具和物品来说过于开阔的空间感。或许我提议插入西扎空间的墙壁和平台构成了西扎预期中的‘艺术品’……”今天,两代现代主义设计师由于本次展览相遇、尊重、亲近与彼此融合。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7, 8, 9 号厅 《 无华·卢志荣作品展 》平面图 2019
《文房新语》 34 2016
展览中,一件让花朵静静睡卧的石器几乎凝练了他对于造物本义的态度。就像普利兹克奖 (Pritzker Prize) 评委艾达·路易丝·哈克塔布尔 (Ada Louise Huxtable) 当年形容罗西 (Aldo Rossi) “一位恰好成为了建筑师的诗人”一样,对卢志荣的认知也很难仅仅用设计师来定义。卢志荣创作的独特气质,在于从平凡生活和材料工艺中熟谙地察觉和捕捉到细微的情感性与结构性之间的关系,进而将之建构成一个“永恒意义的构件”并扩展至系统整体。从表象来看,他的工作始终以纯净智性、空灵诗意的营造量度,启发着、促使着我们与他对话。而本质上,他的思考融入了自身性格的特质,融入了对所处环境敏锐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当下喧嚣的设计景象所持有的距离尺度与温和而冷静的批判……
《石上生花》花器 9B 2016
[……卢志荣的作品,一如他的人。平静、和蔼,他有深邃和充盈善意的眼睛,他的气质是内敛而缄默,但很独特的。因为他又呈现出一种哲学与诗性的从容,这在当今我认识的艺术家中是很少见的。]
“进化”,是我从他的设计中看到的隐匿词汇。无论思想或艺术,世上造物,绝无开天辟地的独创。这是历史脉络的魅力,也是每个艺术家自我创造的开始之处。形态、结构、技术、空间的意象,无不如此。大千智慧贮存于进步和改变,被传承并在机缘中被延展,这需要尊重和认真,并因此变得“沉默”。卢志荣的设计和艺术弥漫着非同寻常的“沉默感”,从每一根线到每一个面,质朴到无形。我曾想用道家或禅宗来形容他的作品,但马上制止了自己,也请观众不要试图以华人或中国文化影响来解读它。好的艺术家,处处充盈着对文化的敬意,但永远是自己作品的主人。
《新卫城博物馆》方案 1991
《银檀鸳鸯》茶具 2017
我很赞同艺评家特兰堤(Davlanti)在《卢志荣「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中所提到:卢氏的作品思想来自“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彼得·贝伦斯 (Peter Behrens)、 瓦尔特·格罗佩斯 (Walter Gropius) 等所倡导的“总体设计”思想之延伸。卢氏在这一理念上, 进一步融汇了古今智慧与感悟,以彰显简约的生活为本质。”特兰堤的这个发现角度很重要,因为鲜有人从总体设计的角度把上述这些艺术家联系起来,而这正是卢志荣的艺术思想最值得追溯之处。我想这一评论应该来自瓦格纳的“总体艺术”。瓦格纳认为人是身体、情感和理智的综合,真正的艺术应该三者统一。视觉艺术归于眼睛,声音艺术归于耳朵,舞蹈归于身体;情感发展为理智,就产生了诗,综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总体艺术”。总体艺术要求的“人”是全能而自由的,反过来设问,艺术也应该是全能而自由的。此概念被提出后影响深远,同时也受到不少误解。但从设计、社会与人类的角度观看,这恰恰是综合了社会、文化、大众等诸种因素的最佳体系思想。
尽管卢志荣在欧洲接受了现代主义的熏陶,但不能因此给他贴上“现代主义”的标签。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之后的今天,已经重现它的价值。而卢志荣的缄默到“无华”的艺术和设计,使他更像是一位哲学家、一位贯彻空间和物像的智者,而不是某种艺术流派。他的作品语言简洁而特别,方圆中间的寓意意味深长,又岂是风格二字所能概括。作品中少而又少的色彩,必须与环境和行动其间的人互动结合,才算最终圆满。这不是虚幻之词,而是他内心早已营造的图景。
《云缇》私宅 2018
「无华 ? 卢志荣作品展」,是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以来的首个华人设计师和艺术家作品展。它的含义非同寻常,不仅是卢志荣先生卓越的个人设计成就使然,还有在设计史的语境中,对中西设计与文化,甚至对民族主义、现代主义的反思讨论,都具有“镜像”的价值。技术与艺术,空间和叙述,一切都在精妙的必然之中,我期待着展览能够获得中国设计界的重视和欢迎。 ]
THE WHITE CLIFF 《绝壁园》 2019
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别墅 半透明的前庭 2009
…… 卢志荣承袭整体艺术 (Gesamtkunstwerk) 的实践,并使之适应当前形势(参见《云缇》私宅 2018、《爱琴海迪亚汉洛家园》2015、《特普伊山上的加里尼灵修所》2016等作品的理念,从建筑到每一件器物,均出自他手笔)。一方面在我们这个时代,每样物件都避不过现实商业条件的限制,但他试图摆脱物件只是为了满足功能性目的这一束缚;另一方面,他用设计语言将现今分离的建筑、室內、家具和器物设计专业,彼此联系起来,虽然在实践上有着一定的难度,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单只为设计带来丰富和肯定的潜能。所有这些并没有使卢志荣的作品免受市场规则的约束;更确切地说,让其物件免于彻底服从市场施加的“条件反射”。 从这点来看整体思想为卢志荣的物件提供了力量……
《加里尼灵修所》私宅 第一水道 2016
《云缇》私宅 茶亭 2018
《城市避御》画廊 2010
……在卢志荣的器物设计作品中,对平面的概念有更为令人惊讶的运用方式,如他的《不拘一格》木盒系列(Wooden Box Series 2015) 或 《文房新语》(Scholarly Implements 2016):他组成所有器物的方式好似它们是小“房间”( 尺寸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但比例适当 ) 提示着其可能的用途,特别是细分的方式和装纳的方式,在内部或周边使用矮的“隔墙”。不同“隔间”的并列产生了“屋舍”的效果——“屋舍”群产生了微型“城市”的缩影。一切源自平面的理念。正如在古代城市的废墟中仍然可见到建筑空间的印记,我们可以目睹过去在此生活的痕迹……
《文房新语》组合 2016
《南中国海渔民之港》1988
《石金》破碎墙体系列 1 1992
……卢志荣对屏风的使用正如“移动”的隔离和分割工具。但它们容纳了更多的内在意蕴:屏风不只是有形可触的一般物件,也是意象创造出来的; 在屏风上面投影着的是情感、穿越的目光和内里的心灵。如他的《戏石屏风》 (Tease Stone Screen 2014), 以两个圆的半透明丝布架组成,一个上面用知名的苏州双面绣方式绣了两只螃蟹,一面是螃蟹的背部,另一面是其腹部,栩栩如生的在留白的空间与另一扇布架印上的石头玩耍。 两个圆架奥妙的以鈡摆的低下垂力在木轨上自由转动, 从完全重叠到伸展张开。 其动与静、空与盈、轻与重、传统与创新达到了完美的融汇和平衡。 这一作品将珍稀、永恒的定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戏石》屏风 2014
《八屏传》中之《一扇含蓄》 屏风 2016
……通过设计杂志分享的观点,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到设计和写作的相互关系:“……卢志荣的文字与屏风带领我们离开世俗的固态、物质的混浊,去重访一片无际、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慰藉的境界。他同样受着周遭的束缚,对他来说,遇到障碍给予他重新整頓方向的时刻。当他碰到最爱又最恨的墙壁时,或许这是一片空白的画布,让他畅想、让他发挥。与此同时,这墙壁都往往被他全神的专注、生动的回忆穿透。”……
《八屏传》中之《一吟一咏》屏风 2016
……正是在这种造型、塑造的意义上,卢志荣的雕塑以 “存在” 而不是 “事物” 的身份呈现。根据希伯来的卡巴拉传统, 遵循《创造之书》(Sefer yetzirah) 的指示, 可以把泥和水混在一起来塑造人形,“存在” (希伯来语中的golem,意思是 “无定形”“无形式”) 通过在它里面呼出一个神奇的词, 让它变得鲜活起来 (emèth = 真理)17。“存在”永远不能简单地简化为可解释的: “存在”充盈、贯穿着永恒的谜团。 对这永恒的谜团,耶鲁大学建筑理论教授丹尼尔·塞雷尔教授 (Dan Sherer) 如此阐释卢志荣的雕塑:{……在许多层面,作品变得越“真实”,出于一种奇特的悖论,它最终就越神秘莫测,原因是其意想不到的形状性质避开了任何传统的美学或风格类别。因此,它们挑衅及迷着观察者,在与它们对话中引入了一种形象,将观者置于不确定的记忆,同時面對這些物件的清晰形态,其來自永恆和遥远的時空。在这种意义上,这些物件似乎在表达自己的孤独、内在必要的实物,来呈现它们是从俗世脱胎而出的。这使得他的每个雕塑都成为与未知的相遇,形成一种自身的独特经验…… 这种与世无争的观点,使得人们认为卢志荣的雕塑创作与许多过去和现时的作品有着各式各样的共鸣,甚至是他不自知的。原因是唯有差异共存才能产生和谐,这是卢氏清楚知道的。更重要的是,谐波共振及其带来的音乐特质,别论洪亮的声音本身所拥有的活力(套用闵可夫斯基 Eugene Minkowski 所用的说法),都是卢氏的艺术创作中的基本题材。他的创作题材经常引用等待适当的音乐家来演奏的无声乐器。我们依然必须用眼睛去演奏这些乐器,方能听到《没有音调的精神小曲》,从而证实诗人济慈 (John Keats) 的见解:“听得见的旋律甜美,听不见的旋律更是甜上加甜,美上加美”(济慈 1819年〈希腊古瓮颂〉)。}……
Ta TANEOKI 《塔内欧姬之畔》2011
From AEGAMONTA 《从伊马门塔》2014
……他为纪念香港回归中国十周年设计的充满意义和象征性的《没弦乐》(Stringless Pleasure 2007) 音响系统,不单让我们能听音乐,更可以看到音乐。这一设计将当今先进的音响科技和三千年以来中国古琴的精雅和气韵融为一体。更具影响的是他的作品唤起了人们对今天充斥消费社会的四四方方、纯技术性、没有音乐韵味的音响系统和扬声器的质疑。 《没弦乐》的对称、但同时又用位于中心之外的iPOD湾打破对称:不同于“古典”的文艺复兴准则,卢志荣或许在东方音乐的五声音阶中找到更熟稔的视觉和谐。基于宫、商、角、徵、羽的调式(音乐模式),似乎在《波士顿港解读》(Boston Harbour Reinterpretation 1987) 中也有应用到(可以将其视为有高低音符的真实“乐谱”),尤其在《五柱喷泉和水舞编排」(Five Fountain Pillars and Choreography of Water 1997):后者有着不同弯面、巨大如塔的高柱,水与五柱以不同的方式交互:流出、喷出、泄出、溅出和涌出。 无所不在的水把高柱转化为大型的水动力仪器,它们就像亚历山德里亚古代著名机械发明家依劳 (Hero of Alexandria 10AD – 70 AD) 的液压器械一样。卢志荣用乐谱的表达方式,将水与每个柱子的交互,编成一场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水声音乐和水流舞蹈。沃尔夫冈·冯·歌德 (Wolfgang von Goethe) 说:“Die Baukunst ist eine erstarrte Musik”(建筑是结冰的音乐) 。对于卢志荣来说,音乐似乎是一种凝结的建筑……
《没弦乐》音响系统 2007
《五柱喷泉及水舞编排》 1997
《日月相依》 铜镜 2015
《雾之桥》 2018
……在他的设计中, 圆形经常出现。例如, 他的希腊南部阿卡迪亚的《骨堂》(Ossuary 1996) 让我们回到迈锡尼文明至罗马文明之间的圆顶墓穴传统。他展示了对古代建筑的非凡知识及极强的融合能力,针对保护逝者骸骨的小型建筑,卢志荣采用了植根于亚细亚的建筑语言,穿越意大利文艺复兴(“逆转”了作为生命开始之地的洗礼堂的对称类型), 最终重新连结了希腊东正教的文化宇宙。在这过程中,卢志荣还会借助一块淡白色的石头,完美契合希腊的文化底蕴和用白色表达哀悼的东方传统……
《骨堂》1996
……与其他著名设计师不同,卢志荣的作品通过 “集聚” 的效力来完成, 他遵循一种向心的动力, 而不是依据“传播”、离心的、扩散的观念创作作品。卢志荣采用这种 “深度效应”应对众多国际设计的简单的表面效应。但这不仅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美学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卢志荣的设计可媲美皮耶罗·利索尼 (Piero Lissoni) 或安东尼奥·西特里奥(Antonio Citterio),这两个“极简主义”的支持者与卢志荣的作品在有些地方有共同之处,但卢志荣的 “特质” 显然已溶解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美学界限 。较为关键的问题是人们对设计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存在不同的认知。这与今天流行的所谓 “合乎道德设计”无关,其重点是环境可持续性、生态材料和回收利用。无需大肆宣告,卢志荣的设计拥有自己的内在品德,按照让·鲍德里亚 (Jean Baudrillard) 的著名定义,力图为消费社会中被贬低为简单系统符号的产品恢复其应有的尊严……
《TORA》armchair 扶手椅 2017
《YFOS》sideboard 餐具柜 2018
……引用诗人如奥维德 (Ovid),苏轼 (Su Shi),贾科莫·莱奥帕尔迪 (Giacomo Leopardi),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艾米莉·狄金森 (Emily Dickinson) 的精神,卢志荣并未刻意指明某一首诗、某一位诗人或某一个诗意的时刻;他要传递的是诗歌的普世力量。诗歌,我们习惯认为是高度感性、没太有用的东西——但这里诗歌被认为是极其有用的。实际上,只有真正“诗意”,即具有建设性、富有成效的(在希腊词 poiesis 的词源中,poiein 的意思是去做、去生产),事物才有着真正的价值。 作为最大生产力,诗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世界诗词之方舟》 2017
《世界诗词之方舟》 2017
《世界诗词之方舟》 2017
【 无华·卢志荣作品展 】
【展览内容】
展览以实物、影像、实景空间和手稿文献为呈现方式,以卢志荣老师在建筑、室内、家具、生活器物、雕塑五个方向近30年的个人作品为核心内容。本次展览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以来首个华人设计师个展,是当代生活设计理念与百年包豪斯现代主义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大背景下,卢志荣以他整体创作的哲学和实践,反映一位当代华人设计师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追求。
【文化影响】
【社会价值】
【展 期】2019年4月2日 至 2019年5月31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09:30-16:30, 16:00 停止入馆
【展览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象山路352号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三楼 7, 8, 9 号展厅
【主 办】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协 办】杭州中艺文化艺术机构
【学术主持】杭间
【策 展 人 】卢涛 胡佳
【赞助机构】
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
上海市未来梦想公益基金会
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
第六空间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品牌】
DIMENSIONE CHI WINGLO Italia
一方设计有限公司
卢志荣 他的创作和简历
卢志荣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他的建筑和设计的雕塑,他的艺术个展包括在意大利圣塞维罗阿尔托·塔佛利埃博物馆举办的《物的灵与光》、米兰三年展博物馆的《永恒之域》、台北仪画廊的《奇幻旅程」、香港季丰轩画廊的《文明愿景》 及《建隆 一零五五年》、杭州西泠印社美术馆的《文房新语》、北京达美艺术中心的《合一: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缄默》和最近在曼谷塞林迪亚美术馆的《灵气》。他的作品广受国际收藏家青睐。
卢志荣的创作,以他的“以诗为用以用为诗”中心思想,融会古今智能与感悟,重申永恒、简洁和本质之道。他让我们分享他那些受独特材质和技术启发的作品,他的创作是对造物艺术的洞察、显露着他在现行的制作过程中,如何捕捉未发掘的潜能,并以此开辟新的天地与想法。卢氏以尊崇、共情的心态重新审视传统制作,期盼这些工艺免于跌入被遗忘的牢笼;反之,使它们更接近这个时代的需求与精神。尽管面对现存的局限,他希望透过新的解读,可以向前推进更多的提案;卢志荣期望他的建筑、雕塑、室内、家具等作品能于当下的居住语境中,深深充盈着人们的心灵空间,让大家重新体验生命与生活的健康本质。
卢志荣在香港长大,于1988年以最佳论文奖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他曾任教于纽约锡拉丘茲大学,是德国斯图加特的索利突艺术学院的成员,他还经常出席不同大学的设计论坛,并担任主讲和客座评论,他的创作领域综合了艺术、建筑、室内、家具等设计,他的作品遍及米兰、雅典、伦敦、伊斯坦布尔、雅尔塔、迪拜、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
卢志荣 建筑师 设计师 雕塑家 DIMENSIONE CHI WING LO Italia & 1ness 创始人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门票收费标准”相关规定,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无华·卢志荣作品展”实行特展收费。
【展览周期】2019.4.2 —— 2019.5.31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16:30 (停止入馆时间16:00),法定节假日无特殊情况正常开放,逢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7、8、9展厅
【特展门票】40元/张
【优惠范围】特展门票对外无优惠,购买特展门票可免普通门票 ;本校教职员 工(含离退休人员)凭本人工作证和有效证件免票;校内学生凭本人学生证免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