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考船队:一代更比一代强

“东方红3”号的交付把业界目光都吸引到科考船领域。

深海大洋是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领域,科考船队的不断壮大,对我国抢占海洋技术最前沿和制高点,加深对地球内层空间的认识,探明海洋资源,更好地保护地球环境、科学利用地球资源,均有着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特殊任务的科考船,越来越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近来,我国科考船队伍也是动作频频——

◆ ◆ ◆ ◆

“海洋六号”科考船

完成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任务

◆ ◆ ◆ ◆

日前,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自主研发设计的中国首艘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完成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任务返回广州。科考期间,我国调查人员在我国南海北部发现一处新的大型活动性“冷泉”。

“海洋六号”科考船总长约106米,满载排水量4650吨,是我国先进的综合性全海域地质调查船。此次深海探测共享航次,“海洋六号”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执行了涉及海洋地质勘查与环境调查评价、研发设备海试、深海探测仪器试验以及冷泉系统科学研究等20多项海上科考任务,并在水深约1400米海底新发现一处大型活动性“冷泉”。

海底“冷泉”简单地说就是海底之下的甲烷、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地质结构或压力变化驱动下,溢出海底进入海水的活动。由于形态酷似陆地上的泉口,温度一般在3~5摄氏度,所以被科学家称为“冷泉”。此次发现的“冷泉”位于水深1200~1400米之间,在“冷泉”区域,调查人员还发现了大量自然状态下的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俗称的“可燃冰”。“冷泉”生态系统是研究地球深部生物圈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探寻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标志之一。考察期间,科研人员运用多种手段对海底活动“冷泉”进行取样和观测,获取了一大批冷泉系统相关生物、水、气体、沉积物等样品及数据,基本查明了“冷泉”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生物群落,为下一步对该区域冷泉系统演化过程及机制等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次“海洋六号”深海探测共享航次中,除新“冷泉”的发现外,共享是贯穿始终的一大亮点。多家科研机构的多型深海装备在“海洋六号”上进行了海试,为我国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提供了有效支撑。除深海采矿车海试外,本航次还对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深海热液探测自治式潜水器系统“探索4500”,以及多台专为天然气水合物观测研发的大型设备进行了海试,均取得了预期数据。

通过搭建航次共享平台,实现了多部门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各参航单位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协同开展科学调查研究,达到了联合增强的效果,同时为大规模的海洋科考航次共享提供了有益实践。

◆ ◆ ◆ ◆

“清研海试1”号

清华大学首艘千吨级科考船启用

◆ ◆ ◆ ◆

5月19日,由同方江新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研海试1”号试验母船(见图)启用仪式,在深圳海监广场码头举行。此次同时启用的还有海上试验场、室内工程水池和超算三位一体的国际先进海洋工程试验研发平台。

在启用仪式上,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清华大学优先在深圳布局一流的工科学科,并明确把海洋工程作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试验母船的启用,将深圳创新优势、毗邻南海地缘优势、清华工程技术学科优势三结合,必将推动清华大学海洋学科在“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深圳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清研海试1”号正式启用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对深圳打造“海洋经济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相信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海洋学科一定会成为深圳海洋经济、海洋科学、海洋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

据了解,“清研海试1”号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拥有的首艘千吨级海洋工程科考船,总长49.8米,型宽13米,型深4.4米,满载排水量近1000吨,定员23人(含研究人员12人),续航力不小于2000海里,自持力不小于30天。该船为单层底、连续甲板、长艏楼、钢质焊接结构,配有艏侧推装置、四锚定位和DP1动力定位系统,具有良好的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该船于2018年7月在同方江新下水,10月完成水上系泊、航行试验,试验航速、设备性能、振动噪声等均满足设计要求,随后自航至深圳顺利完成海上试验。今年4月,该船在珠江口海域顺利完成了首个科考实验航次。

“清研海试1”号配有全景式驾驶室,设有A型架、水下机器人(ROV)绞车、液压折臂吊机、绞盘、中央液压泵站、月池、移动式货柜等科研支撑设备,配备水下三维全景成像声纳系统、超短基线定位系统、船用多普勒波浪仪等先进系统,主要承担各种海洋工程装备和结构在复杂海洋(风、浪、流)环境下动力试验、海洋化学与生物试验、运动载体模拟等试验任务。

“清研海试1”号正式启用后,不仅能满足海洋工程行业对深水试验场和公共海试服务基地的需要,还可作为“船舶与海洋平台噪音与振动分析及控制,多体与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各类海工深水装备的腐蚀与防腐模拟,深水风电样机与海流发电装置的试验条件与水动力验证以及结构安全测试,各类船舶与海洋装备的布置与回收(如ROV与水下运载器AUV的布防与回收)”等试验载体,填补了我国目前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试验方面的空白。

推广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