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工业”蓄势而进

透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前三个月,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生产销售衔接平稳,工业生产稳步提升,增加值增速快于全省。主要支柱产业增速提升,尤其是纺织、医药、化工、电力生产等全市重要产业增速加快,装备制造业运行企稳回升,股份制企业成为全市工业增长主要动力。

企业领域招商引资和“走出去”步伐加快。目前,全市共批准境外投资企业(机构)200个,境外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兖矿集团、如意集团成功入选国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百强榜,对外合作拓展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径。来自美国、日本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48家世界500强,先后在我市投资注册企业84家,总投资额90亿美元,落户个数居全省前列。紧跟国家“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我市一批大型企业通过股权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控制了境外60亿吨煤炭、48亿吨有色金属、390万亩农牧场等境外资源,建设了年产3000万吨煤炭、30万吨铁矿石、6万吨棉花等境外资源基地。“经济下行、结构偏重、提质增效任务艰巨。”市经信委一位负责同志说:“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首要的是抓好产业规划布局,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编制‘十三五’制造业规划、都市区产业布局规划为契机,认真梳理论证各县市区、都市区各板块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形成都市区‘5+3+2’为统领、各县市区产业分工明确、资源配置高效、经济增长强劲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实体经济始终是商业、物流、电商、饮食等服务行业的“本之木”、“水之源”。在加快突破信息产业的蓬勃浪潮中,同样重要的是牢牢把握提质增效、两化融合主线推动工业升级。长期发展的现实经验确定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不变的目标,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紧迫,催促着济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技术改造为至关重要手段,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保障,集中精力推进龙头企业扩张、高成长企业提升、新兴企业培育,加快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全力推进工业转型跨越。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还有:以企业为主体、以平台建设为核心、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方向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济宁制造”向“济宁智造”、“济宁设计”转变;继续深入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活动,推行“一线工作法”、“现场办公”制度,“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制约问题; 加大对上争取,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各类政策支持。

短评:工业兴,城市兴

产业强则城市强,工业兴则城市兴。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动力转换、速度换挡、结构转型的新特征,为我们推进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不管形势怎么变,发展是第一要务沒有变,工业强市的前进方向沒有变。

数字和事实最有说服力。一季度,我市工业生产稳中有进,企业向好。前三个月,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生产销售衔接平稳,工业生产稳步提升,增加值增速快于全省。在连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严峻环境下,我市工业经济前行的步伐虽艰难坎坷,但依然坚定向前,广大企业负重坚守,传统工业瞄准高端升级提质,为济宁经济发展强筋固本、积蓄实力……

可以说,产业发展是济宁当下的希望,也是未来的希望;实现我市十三五“四大发展目标”,支撑靠产业,经济转型的主战场在工业。全市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继续坚持、落实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发展战略和思路,努力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为我市的转型跨越崛起提供强大支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