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13|枣庄新煤矿工人刘志鑫的“配齐梦”

1月30日,农历腊月二十五,2019年的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在枣庄市薛城区海河花园小区,退休多年的老矿工刘合祥和同为矿工的儿子刘同建、孙子刘志鑫难得的团聚在一起,圆了刘志鑫的“配齐”梦。

从1958年19岁的爷爷刘合祥成为“煤黑子”,到父亲刘同建上世纪90年代接班,再到新时代的“挖煤工”刘志鑫,这个“矿工世家”与新中国一起经历了进步与改变,折射出煤矿发展变迁史。

“别人是坑爹,我爹可是坑儿子”。24岁的刘志鑫率先吐槽,2017年他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后,被他父亲叫来煤矿当矿工,感觉被父亲“坑得很惨”。

细聊得知,由于父亲常年在矿工作,刘志鑫记事起,家人就聚少离多,尤其是春节,几乎就从来没“配齐”过,再加上“脏乱差”、“煤黑子”、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字眼伴随成长,让刘志鑫对煤矿“意见”颇多。

抱着应付交差的想法,刘志鑫来到父亲建议的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滨湖煤矿,这一来发现原来“冤枉”父亲了。

“花园式环境、生态矿井、智能化采煤、无人化作业、一键启停……,你能想到这些时尚前沿的词汇就是煤矿吗?”刘志鑫自豪地说,作为全国第一座薄煤层“智慧矿井”,现在矿上采煤在地面点下鼠标就行了,他手里就管着价值3000多万元的全国第一套薄煤层自动化无人开采机组,并成为了综采区的一名见习技术员。

爷爷刘合祥说,以前井底煤矿条件差,矿上都是用人力抬下去的木垛进行支护,采煤也都是靠人力用铁锨按米攉,挖好煤后放在筐子里拉着往外走,人在狭窄的巷道内只能爬着走。

“他刚干采掘时,一个大男人都累地哭过。”刘合祥的老伴张建兰插话道。她说,那时候都积极响应号召多挖煤,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她当时干家属工,40多岁时还到井下打过一星期的支援。“当时不给一分钱,全是自愿,但就这样家属们都争着去,还有很多没选上,能被选中就是荣誉。”张建兰自豪无比。

谈起吃饭,刘志鑫的父亲刘同建回忆起了刘合祥当年给他讲的矿工与老鼠的“恩怨情仇”:有一次,刘合祥把准备的地瓜煎饼和小咸菜简单用块布包好挂在井下柱子上,就去干活了,回来时发现被老鼠吃光了,整整饿了一个班,从此后他就和老鼠就饭的问题开始了“斗智斗勇”,把饭挂在梆子上、用布多绑几道……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后来刘合祥却和老鼠成为好朋友了,因为那时井下也没有安全监控措施,一旦井下顶板什么的有异常情况,老鼠都会飞窜而出,在老鼠的帮助下矿工们还躲过了好几次冒顶,所以矿工们每次故意吃剩或专门弄些饭菜给老鼠留着。

交谈得知,今年48岁的刘同建是山东能源枣矿新安煤业公司的一名通防科气体检测员,1991年从部队转业后被安置到刘合祥所在的陶庄煤矿当上了一名矿工,2005年陶庄煤矿煤炭资源枯竭、关井人员分流,他被安置到了现在的单位。

他说,煤矿工人,安全是第一位的,而他现在干的工作,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井下气体进行监测。“以前安全靠老鼠,如今,我们的监测瓦斯、风筒、一氧化碳等状况的传感器遍布整个矿井巷道,即使挖完煤的矿井也进行监控。井下有一丝一毫的变化,我们在监控室内就一目了然。”

“以前矿井出事故是常有的事情。当时一听到警车响,就知道井下出事了,家属们都往井口跑,去看看出事的有没有自己的亲人。”张建兰说,作为矿工家属,当年她每天都提心吊胆。“现在通过各种监控手段,井下一有异常监控人员便知,会立刻解决。可以说现在煤矿安全性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从工作以来从没碰到过大的安全事故。”刘同建说。

“爷爷时代井下支护是木柱支撑,父亲年代是单体液压支柱,现在我们都使用巷道超前支架了。”刘志鑫介绍,他所在的滨湖矿已探索实施了注浆锚索预加固复合型顶板超前支护技术,巷道就像铜墙铁壁。采煤也由原来的炮采、水采、综采到如今的智能化开采,煤机不用人开,支柱不用人拉,井下更安全了,效率也更高了。“现在的煤矿工人玩的是高科技、智能化,华丽变身成了新时代技术工匠,‘大老黑’、‘做苦力’已经过时了。” 刘志鑫说。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