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航母的飞机回收方式与今天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采用的阻拦索拦截和升降机运输。阻拦 当然也有,不过也与今天一样,只是种应急措施罢了。
在航母没有成型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了阻拦索的研制,最早的阻拦索事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出现了——美军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于1911年1月18进行了战机钩挂着舰试验。人们在舰艉部安装了一座36m*9.6m的平台,提供了22根缆绳构成的“重力阻拦索”以截停飞机。
飞行员尤金·伊力将一架454公斤的飞机降落在巡洋舰的试验平台上,他挂住了后面的11根阻拦索,在平台仅剩9米的情况下停住了。美国人后来称这一天是海军航空兵的出头之日。
英国人后来下水了最早的航母“竞技神”,但这时飞机在甲板上的降落仍然是个不稳定因素,飞行员需要在着舰前的对准阶段就把航速降到极低,以打提前量的方式让航母着舰,危险性非常大。不过好在那时候的飞机较轻,速度也不快,有时候着舰的飞机还能让船员用人拉手拽的方式帮忙停止。
1919年,美国人在一艘1913年下水的5500吨运煤船“木星”号的基础上,改建出了美国第一艘航母“兰利号”(CV-1 Langley)。1922年兰利号完工,为了能提供战机的降落,美国人为航母建造了一套原始的阻拦装置。
这套装置也称为“重力阻拦索”,航母甲板两侧各建立一堆搭架,然后阻拦索通过滑轮吊起沙袋等重物,当飞机挂住阻拦索时,搭架上悬挂的重物将提供阻尼。飞机不停的被这些吊沙袋的绳索扯住,便会持续消耗战机的势能,最终将战机停止。
为了这套设备,美国人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着陆研究,有不少飞机就这样拍碎在甲板上,他们仍然在总结出了经验,使航母降落飞机逐渐成熟化。
仅2年后英国人就发明出了更可靠的阻拦装置——“液压阻拦器”,1924年,英国人诺登、巴斯设计出实用化的液压阻拦器,这种设备采用了液压系统充当阻尼,比重力阻拦器那种原始投石器一样的东西更安全可靠。
美国在1927年成功的从英国引进到了液压阻拦器的技术,然后由诺福克海军造船厂(NNSY)将之改进制造了出来,“兰利号”航母随即安装了这种设备。
液压阻拦索直到今天都是航母重要的阻拦装置,除最新的“福特号”航母采用了电磁阻拦索技术外,其它航母的阻拦器广泛采用了这种技术。“兰利号”当年使用的阻拦索阻拦上限为35.3千牛,可拦住以97km/h着舰的轻质战机。
日本的航母也是如此,他们的液压阻拦索采用油压制动,通过压缩空气复原,能对不超过4吨的飞机进行最大40-50米的制动,使用一次复原时间约为10秒。
总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军、英军、日本等航母大国,无一例外采用了液压阻拦索制动,舰载机都需要通过以着舰钩钩挂阻拦索的方式进行着舰。
不过,阻拦索并非绝对安全,尤其对于早期的飞机而言,出现各种故障都不足为奇。二战时阻拦索被拉断,着舰钩被拉断,飞机钩挂翻滚,阻拦索缠绕等问题比比皆是。
有时候飞机不可能安稳的去钩挂阻拦索,或者说阻拦索也出了故障,那么就只能使用第二道防护措施“阻拦 ”了。
阻拦 就是个大型的软质拦 ,它们一般布置在航母甲板前端,弹射器滑跃甲板机位后端,它们直接硬性拦截战机,迫使它们在甲板上停止下来。
要说的话,阻拦 在航母上的应用还早于阻拦索,它本是最开始给航母准备的阻拦器。不过这种东西效率低下,应用危险又麻烦,所以当液压阻拦索被广泛应用后,阻拦 便退居二线,成了安全保险。
同样的,直到今天阻拦 也依然被航母们所应用,只是材料也换成了更牢固结实的东西。需要注意的是,“阻拦 降落”与“阻拦索降落”是两个不同的章程,飞机在准备阻拦索降落时不能减速,以便挂钩不成重新复飞。而阻拦 降落则不一样,它需要减速飞行,以减少触 危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除了降落失误的战机,还有许多带伤迫降的、飞行员重伤难以操作的战机,都依靠阻拦 的保护存活了下来。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