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iHydrostatics」,发现不一样的静液压世界
i
栏目说明
#i前沿#栏目精选静液压传动领域最前沿资讯,为你传递最有价值的行业动态。静液压 · 致力于为你构建最具价值的静液压传动领域内前沿资讯平台!
前沿
从柱塞泵被发明之日起到现在的百年时间里,提升泵的效率自始至终是液界工程师不断突破的目标。各种各样的创新结构不断涌现,让柱塞式液压泵的效率远远优于其他类型的液压泵,从而使得柱塞泵也成为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动力元件。看似效率水平已经达到天花板的柱塞泵,有无可能再次刷新自我?来自INNAS的“Shuttle”技术,看如何突破天花板…
01
引言
对于柱塞泵来说,”机械效率“和”容积效率“是评价柱塞泵性能的重要参数。研究机构的大量工作也是在围绕”效率”做文章,如何提升“效率”成为液界的共识和不断追求的目标。既然要提升,就要清楚得明白是什么因素影响着效率。由摩擦带来的机械效率损失和泄漏带来的容积效率损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两种模式。除此之外,INNAS的Robin Mommers为大家揭示了另外一种效率损失模式——”commutation loss” ,即换向损失。
这里所说的“commutation loss” ,即柱塞腔在经历高低压过渡区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率损失。业内时常提到的”流量倒灌”,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有了高低压切换区间的过渡槽或孔等结构,来改善过渡过程带来的效率损失。然而这种过渡槽的设计只能是在某一种工况下设计的最佳结构,难以满足液压泵在多种工况下达到最佳性能。
针对当前柱塞泵设计结构的“固有”缺陷,INNAS公司提出了一种创新结构——“Shuttle”技术。所谓的“Shuttle”技术,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梭阀结构。那么INNAS是如何做到在柱塞泵的紧凑结构中引入梭阀结构呢?这种梭阀结构又是如何解决了当前的结构缺陷呢?
02
先谈谈“Commutation”
在开聊“Shuttle”技术之前,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一下“commutation”是什么。这段来自Robin Mommers的视频,为大家详细解读了什么是”commutation“,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带来了效率的损失。
视频时长:11min25s
视频中,对比了理想的高低压切换过程和当前典型的过渡槽结构的切换过程,同时指出了对于变量泵,当前过渡槽结构的设计所带来的固有问题。
以大家熟悉的单向阀结构模拟理想高低压切换过程。在这个理想过程中,高低压通道的单向阀可以自动跟随柱塞的位置,在正确的时间点打开通道,完成柱塞腔和高低压区的连通,并且无容积效率的损失。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单向阀结构无法高频响应高转速的工况需求,所以实际应用的结构采用了带过渡槽的配流盘结构形式。
然而对于带过渡槽结构的换向结构,本身由于过渡槽的节流作用,又引入了节流功率损失。其效率的损失也受到排量、转速以及压力等工作参数的影响。
为此,我们需要一种结构,这种结构能避免不同工作参数对其工作效率的影响,能自适应适配各种不同的工况要求。“Shuttle”技术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03
再聊聊“Shuttle”
准确定位问题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明确,当前的“commutation”结构,还是留存了很多”妥协“。针对这些“妥协”,近几十年里,液界工程师们也提出过各种改善方案,静液压在以往的专题中也对此进行了总结如下,这里不再赘述:
N14:Pump Noise (Part 2) – How to Reduce
N15:Pump Noise (Part 3) – Product with PCFV
N16:Pump Noise (Part 4) – How PCFV Works
N17:Pump Noise (Plus) – PCV of A10VSO/32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种新方案是来自于INNAS提出的“Shuttle”技术。顾名思义,简单来说就是梭阀结构,通过此梭阀在缸体内连通各个柱塞腔,实现类似“Ideal Commutation”的目的。下图中的A~I小球以及所在的通道即构成了“Shuttle”的概念结构。
INNAS也非常巧妙的在当前传统的缸体物理结构上实现了“Shuttle”的概念,而不用对缸体或配流盘进行颠覆性设计,这也就意味着这项技术可以无缝应用到当前的容积式泵马达产品中。
INNAS的Peter Achten在下面的这段视频中,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Shuttle”技术的前因后果。通过总结当前“Commutation”结构的问题,讲解了“Shuttle”技术的工作原理、结构实现方式以及技术优势。
视频时长:11min59s
对于当前过渡槽结构的“Commutation”方案,主要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点:
对比传统方案,“Shuttle”式结构工作方式为:
了解了基本的工作原理,实现结构和基本特征后,我们再深入一步,看看“Shuttle”在高低压过渡区运行过程中,是如何具体工作的。
此时柱塞越过下死点位置,开始向内运动压缩油液。这个时候柱塞腔腰型槽还未与高压区接通,从而柱塞腔内的压力逐渐升高,直到达到高压区的200bar压力水平后,绿色的“Shuttle”打开,柱塞腔内的油液开始和高压区连通,完成从低压到高压的切换。
此时柱塞越过上死点位置,开始向外运动吸入油液。这个时候柱塞腔腰型槽还未与低压区接通,从而柱塞腔内的压力逐渐降低,直到达到低压区的1bar压力水平后,绿色的“Shuttle”打开,柱塞腔内的油液开始和低压区连通,完成从高压到低压的切换。
如此往复,通过“Shuttle”结构实现了柱塞腔在高低压切换过程中的平滑过渡,避免了在连通前由于压力未达到平衡而造成的压力冲击、流量倒灌以及气蚀等问题的发生。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阶段的完整工作过程。
视频时长:2min16s
04
写在最后
在视频最后,Peter也为大家总结了“Shuttle”技术的特征和优势:
INNAS也只是无数热爱这项技术并投身其中的液压人的一个缩影。打破传统框架,突破固有边界,深度挖掘液压技术潜能,推动行业再升级!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参考资料:
a. INNAS 站. www.innas.com/shuttles.html
b. Peter Achten. “SHUTTLE” TECHNOLOGY FOR NOISE REDUC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HYDROSTATIC MACHINES -PART 2
c. Robin Mommers. COMMUTATION LOSS IN HYDROSTATIC PUMPS AND MOTORS.
订阅2022年《静液压》杂志
液界联盟 | 会员·注册
与液界精英一起玩转液压界
↓↓↓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2022年度杂志
喜欢就“在看”一下吧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