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幼狮战斗机的研制背景和过程比较复杂,可以说是”偷”来的。60年代以色列购买了法国达索公司”幻影”IIIC战斗机,在1967年阿以战争中”幻影”IIICJ起了重要作用。法以技术小组对这些战斗机作过400余项修改,培养了大批以色列技术人员。1967年阿以战争后,法国为保持中立,于1968年对以色列实行禁运。以色列空军得不到飞机补充,原已订购的50架”幻影”5也被撤消。以色列决定依靠自己力量制造”幻影”飞机的零部件,并以此为基础研制新的战斗机。
根据实战经验和试飞结果,以色列在改进该型号的过程中,改装1970年从美国提供的F-4E的J79-GE-17发动机。J79发动机比”阿塔”发动机短60厘米,直径小28毫米,重量增加320千克,对冷却和热部件的隔热要求高,机身修改量大。机身前部下表面加宽并改平,垂尾根部增加冷却进气口,机身上加了4个小进气口,为加力燃烧室提供冷却空气。起落架加固,采用长行程的油气减震支柱。
座舱重新设计,加装以色列电子设备,增加了内部油箱。该型增加使用LUZ-1空地导弹的能力,并沿用2门30毫米”德发”机炮,。这种新的飞机于1975年4月公开,并定名”幼狮”C1。机翼为悬臂三角形下单翼。相对厚度4.5~3.5%,安装角1°,下反角1°,前缘后掠角60°34′。全金属盒形翼梁结构,使用机加工整体加肋壁板的应力蒙皮。每个机翼后缘有两段升降副翼,内侧升降副翼上有较小的升降舵――调整襟翼。升降副翼由液压作动筒驱动,调整襟翼是伺服传动的。在每个机翼的上、下面靠近前缘处有铰接的小型平板减速板。与”幼狮”-C1相比,”幼狮”-C2的改进有:机翼外侧前缘插入锯齿形前缘,既增加了翼弦,又缓和了翼尖失速的危险;可拆卸的后掠鸭式前翼加装在机翼的前上方靠近发动机进气道上唇处;在一些C2型的半翼展三分之一处装有小型的前缘翼刀。
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采用面积律设计。前机身横截面的底部比”幻影”5更宽而平。头部锥用本国制造的复合材料制成。在”幼狮”-C2头部锥靠近尖端的两侧各装一小块水平边条,用以改善偏航时机动性能和大迎角时机头上的气流。前机身下的前轮舱的前方装有超高频天线。与”幻影”5相比,后机身的直径加大并缩短约0.61米。后机身下装垂直整流片。
幼狮战斗机共有9个外挂点,5个在机身下,每个机翼下各有2个。截击作战时,每个机翼下挂点可挂1枚”谢夫里”红外空对空导弹。对地攻击时机身下可挂2颗454千克炸弹和4颗227千克炸弹(常规炮弹或跑道穿破弹)。还可外挂IMI火箭筒、凝固汽油弹、”百舌鸟”或”幼畜”空-地导弹、”霍布斯”制导炸弹、电子干扰吊舱或副油箱等。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