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0月17日电题:“守好青山绿水,但也不能吃穷饭”——一个秦巴山区“国贫县”的绿色扶贫发展实践
一方面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守好北方人民“大水缸”,生态保护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分之一为贫困人口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必须要啃。
“绿色决定生死”,绿色释放红利
金秋十月,位于郧阳区安阳镇的汉江绿谷,鲜花盛开,游人如织。这个集生态、宜居、休闲、游乐于一体的绿色产业体验区和生态观光旅游区,是目前丹江口库区最大的生态项目,成为当地市民享受的绿色福利。
而在过去,这里是一片片散落杂居的小村落,当地老百姓种地、打鱼、采沙,对丹江口水库的保护带来污染风险。村民们“勤奋”地向水库索取,但仍然无法改变贫穷的面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是郧阳的‘命门’也是郧阳的‘生门’,要下狠心、出重拳整治企业污染,守护好绿水青山。”区委书记孙道军说,“郧阳也在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获得最大红利。”
目前,全区建成19个污水处理厂、33个污水处理站。如今,郧阳持续5年在全国生态质量考核中保持优良水平,境内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均在Ⅱ类标准以上。
绿色融合精准脱贫,发展生态扶贫产业
李泽菊家流转1.5亩土地给公司种果树,每年获得1500元租金,加上她在园区工作的年工资2.6万元,已经摘掉了贫困“帽子”。
近年来,郧阳区坚持把扶贫攻坚与水质保护、生态建设等工作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近两年每年减贫超过2万人。
生态变好,也是金子招牌。当地绿色三产融合促扶贫正在日见成果。当地依托丹江口水库优质水资源,招商引进了6家水资源加工企业。在江苏洋河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设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厂投产后可实现产值3亿元,利税1亿元。直接提供岗位1000个,带动贫困户800人实现脱贫目标。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守好青山绿水,但也不能吃穷饭。”这成为当地干部群众在发展脱贫与保护生态上的共识。
创新生态扶贫机制,实现库区“既美又富”
郧阳作为丹江口水库坝上第一区县,其发展对于库区生态关系重大。必须走生态发展之路,才能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守好北方人民的“大水缸”。
为了兼顾生态保护与地区脱贫发展的目标,郧阳创新生态扶贫机制,采取村村有主导、户户有特色的“一线串珠、多点开花”生态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奖补政策、激励措施动员贫困农民主动参与“蔬、果、畜、茶、油”等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目前,郧阳已有2万余人参与苗木花卉种植业,2万余人种植中药材,3万余人种植食用菌,5万余人参与畜牧养殖,10万余人参与发展乡村旅游,1年实现旅游收入可达30亿元。
“为破解生态扶贫投入难题,我们采取政府以奖代补、部门帮扶、项目支撑、社会捐助等措施,形成了多元投入机制。”郧阳区区长胡先平说,郧阳今年统筹财政专项资金28.5亿元,用于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搬迁等重点工作,确保今年3万贫困人口脱贫。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