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主汛期第一场强降雨,这仨小发明派上大用场

北京昨晚迎来了今年主汛期的第一场强降雨,北京市排水集团启动防汛一级响应,出动抢险单元191组、人巡打捞组161组、车巡处置组19组,累计抽升雨水1.8万立方米。

现场防汛抢险总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但这些在市排水集团应急抢险大队面前都能迎刃而解,因为这里有一个“防汛发明三人组”。

三人中,学机械制造自动化出身的郑志军是组长,主要负责图纸设计;29岁的侯伟学的是给排水专业,又经常参与防汛抢险,对抢险设备有着深入的了解;26岁的杨宗晓虽然年轻,脑子里却有一堆好点子,经常一句话能解决大问题。每当大雨来临,集团管辖范围内出现积水、塌陷等应急抢险事件时,他们就会第一时间参与抢险方案设计,根据险情分级响应赶往一线协助指挥抢险。

几年当中,三人组共同完成了抢险大队应急管理平台、组合抢险单元改造、360度水管支托、排水接力池等近10种软件和设备的研发或改造,有的正在申请专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发明,解决的是防汛抢险中的大问题。在岳各庄桥、上清桥、一亩园等地区的积水抢险重点地区,都曾经用过这个“三人组”研发改造的设备。

今年汛期,“三人组”又研发出了导水支托、液压托盘、排水接力池等新设备,在防汛排水关键时候就将派上大用场。

新发明1

无折叠导水支托 提升排水流量30%

在防汛抢险过程中,弯曲的抽水管线,降低了抽升的流量,这是抢险大队在一线排水时最头疼的难题之一。

“在抢险现场,抽水管线弯折太常见了。”侯伟说,有时我们在桥区排除积水,管线就要横跨桥区,搭在桥栏杆上时常发生弯折,流量就会下降。

“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办法让管线尽可能少弯折。这个想法我们想了三年,也研究了三年……”杨宗晓说,今年的360度导水支托已经是他们研发的第三代产品了,解决了前两代产品没有支托效果不佳等不能推广的问题。

打开电脑,指着前两代产品的示意图,杨宗晓解释说,“没有支托,转弯处容易卡住,达不到减少管线弯折、顺利排水的要求。就为了这个支托,研究试验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今年汛前才拿出了第三代产品。”

新设备2

液压托盘 操作时间省了20分钟

在应急抢险大队的设备当中,所有的设备都在三人小组的“监控”范围内,只要能提高效率,他们都会想办法“改一下”。这不,工程车上的一组抢险组合单元又被他们“盯”上了。

郑志军说,一辆工程车上可能集中安装了电机、水泵、吊车等很多个抢险单元设备,组合抢险单元包括一台抽升能力为1000升、两台各500升的三台水泵和一些水管。其中水泵自重达到600公斤,为了能吊起水泵,车上还自带了小型吊车设备。这样的组合型设备参加抢险任务,首先需要两三个抢险人员将几十斤重的水管依次抬下,再支起吊车,操作吊臂,将水泵吊到积水处,一套程序下来得忙乎大半天才能开始抽水,非常耗时,还会耽误抢险的宝贵时间。

在一次抢险之后,郑志军就把这个问题带回了办公室,和两位小组成员又是查找资料,又是详细测算和研究,郑志军起草图纸,侯伟和杨宗晓具体实施。于是,两台600公斤的水泵和小吊车被拆掉了,腾出来的空间安装了一个液压原理的托盘,所有的水管都放在托盘上,启动开关,托盘就可以自动将水管从车上卸到地面上,不再需要人工卸管。另外,还增加4台便携式小型水泵,每台抽升能力400升,自重较轻,一个人就能轻松搬走。

改造之后,这个组合抢险单元的总抽升能力不但增加了600升,操作时间还节省了至少20分钟,为防汛抢险赢得了更多的宝贵时间。目前,应急应急抢险大队中的10个大型抢险单元都做了这样的改造。

新设备3

排水接力池 5分钟就能组装完

三人组还为今年汛期准备了一个名为“排水接力池”的新设备,如果抽排积水的时候遇到扬程高、路程远的情况,排水接力池就能充当接力棒。

有了这项“接力”的想法,池子要设计多大,用什么样的材料,如何实现快速装卸?三人组马上投入了研究。最后,根据管线直径、流速、水泵抽升能力等数据,三人组测算出容积在12立方米的池子较为合适。为了让水池轻便易拆装,三人组选用了PVC气密布和轻质钢管,经过实验,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防汛人员就能完成接力池的组装,特别适用于多级提升和长距离导水的应急排水抢险。目前,在两个抢险组都配备了这套装备。

据悉,市排水集团其他单位近年来也不断推陈出新,每年汛前都会研发一些创新设备,确保城市防汛安全。比如,在重点路段安装了新型雨水箅子垃圾筐,收集拦截强降雨时冲下来的树叶,这样不会妨碍雨水流入排水口;研发视频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当桥区出现积水可通过高清摄像头动态捕捉、实时 警和统计;研发锥桶半自动码放机,加快应急抢险速度,确保人员安全……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