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TKA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
前 言
TKA术中,如果假体初始固定欠佳,切割、扩髓进行骨面准备时干扰或破坏局部血循环,骨水泥产热造成假体周围骨坏死等,极易造成假体-骨界面或骨水泥-骨界面之间封闭的空间被破坏、磨损颗粒进入,导致假体微动。尤其在无菌性假体松动早期,微动次数增多,进入的磨损颗粒也增多,这些颗粒在巨噬细胞介导下,激活破骨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增殖,引发假体旁骨溶解。因此,准确诊断TKA术后假体松动,发现隐匿性病症存在,制定合适治疗方案才是关键。
病例信息
病例简介:患者女性,69岁。
主诉:右侧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疼痛6个月。
查体:入院血常规:WBC为7.08×10^9 /L,粒细胞百分比为40.7%,粒细胞计数为2.88×10^9/L;血清学指标:ESR为18.0 mm/L,CRP <7.2 mg/L;类风湿因子、抗“O”、凝血4项、生化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CT显示右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ECT提示右膝关节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全身余骨内放射性核素呈正常对称分布。
诊断:初步考虑为右膝关节TKA术后感染。
治疗:入院2d后行右膝关节清创术(酌情行翻修术),术中适当内外翻右膝关节,见外侧张口较内侧稍大,关节液呈淡黄色,关节周缘滑膜组织术中冰冻提示滑膜囊肿伴慢性滑膜炎,骨刀撬拨假体-骨界面见胫骨内侧端有松动迹象,于是更正为TKA术后假体松动。遂脱位、取下全套假体,修整骨端残面,行髓内定位,适当截骨,调试假体,股骨内侧金属垫块修补骨缺损,安装后稳定垫片(由先前10 mm更换为15 mm)及带延长杆股骨髁、胫骨假体,酌情关节腔周缘软组织内注射预先调制好的“鸡尾酒”止痛剂。
术后康复:术后第5天起,患者右膝关节疼痛逐渐减轻,活动度逐渐加大。出院时患者右膝行走负重时无明显疼痛,屈伸活动范围0°~120°。
讨 论
TKA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分为机械因素(即微动、高液压、应力遮挡等)和生物因素(即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和假体微动)。
TKA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诊断:早期,尚无假体周围骨骼结构异常现象或假体周围较细小的透亮带被遮挡,加之CT伪影,X线及CT检查较难确诊。ECT提示假体两端或远端骨组织局限性放射性增高,定位CT放射性摄取增高部位见骨高密度增生影,假体与邻近骨间有间隙缝。临床多采用翻修术治疗假体无菌性松动。
▲图1 假体松动
TKA术后感染的诊断
① 关节液微生物培养、化学检查。关节液内白细胞≥1.7×10^9 /L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65考虑有感染存在;关节液内白细胞≥50×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65可诊断为深部感染。若白细胞>1.7×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65可诊断为慢性感染。
② 关节活动度减小,关节疼痛长时间不缓解,可能有感染。
③ ESR、CRP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主要作为术后1周感染的监测指标,早期诊断特异性不高。
④ 假体周围呈现过早的骨质吸收与局部感染表现,结合ECT显示负重区骨-假体弥漫性放射性过度摄取,并可见周围软组织内摄取放射性,定位CT示假体周围骨质内密度不均匀,可见低密度影,甚至可见骨皮质不连续、骨坏死征象。
⑤ 若在患膝5个不同部位取组织活检发现至少10个中性粒细胞,则也可视为感染。
⑥ 术中关节腔积脓、冰冻病理及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每个高倍镜视野中性粒细胞数超过5个可确诊感染。
⑦ 声波降解法利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可提高隐性感染确诊率。
▲图2 TKA术后感染的诊断
下载唯医app
手术视频免费下载 会议直播从不间断
细分骨科所有专业 让您光速获取资源
随时随地,唯医为医!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