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是从陆军野战加农炮改进而来的一种专用反装甲目标的火炮,主要特点是射速快,初速大,炮管较长,倍径比较大,主要使用穿甲弹打击坦克或装甲车等目标。反坦克炮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放光芒,交战各方都大量装备牵引式或自行式反坦克炮,摧毁过数万个装甲目标。二战后随着反坦克导弹的普及,相对比较笨拙的反坦克炮越来越少,只有苏联和中国等少数几个大陆军还在坚持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炮,作为步兵直射火力。
【科罗廖夫谈军事栏目第112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陆军的主力反坦克炮是从苏联引进和仿制的56式85毫米加农炮,该炮的原型是前苏联二战后期使用的D-40式加农炮,主要装备步兵师炮兵团和独立炮兵师的反坦克炮兵营。1969年珍宝岛战役之后,中国军队认识到,随着苏联T-62等新型坦克的大量服役,我军所使用的85毫米加农炮已经无法击穿苏联坦克的装甲,急需发展口径更大,威力更猛的反坦克炮。
【科罗廖夫谈军事栏目第112期】
在1973年首先推出73式100毫米反坦克炮,这是以苏联五十年代的MT-12型滑膛反坦克炮为基础的仿制产品,该炮定型后迅速大量装备部队,成为我军当时炮兵部队反坦克作战的主力,但73式滑膛炮只能击毁苏联的T-62坦克,无法击穿后期出现的T-72/T-64坦克的装甲。而到了80年代初,中国已经从西方引进了综合性能较好的105毫米线膛炮,作为装甲兵主战坦克的标准火炮。由于我军装甲兵和炮兵装备和编制体制是两个不同的结构,相互不协调。装甲兵强调105毫米坦克炮综合性能好,炮兵强调100毫米滑膛炮威力更大。于是两个兵种各自发展了86式100毫米滑膛炮和83式105毫米坦克炮。
86式100毫米牵引滑膛炮反坦克炮,是以大量装备的73式反坦克炮为基础的改型型产品,是我国第一门高膛压反坦克炮,也曾一度是亚洲乃至世界威力最大的反坦克炮。86式100毫米滑膛炮的药室结构尺寸比西方和中国的105毫米坦克炮大,炮口动能和穿甲威力也大许多。由于借鉴了同期稍早的120毫米高膛压坦克炮的技术,采用大药室(药室容积7.73升,比83式105毫米坦克炮多0.63升),配用钨合金或特种合金(贫铀)长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火使用半可燃发射药筒,可额外增加燃烧能量。炮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使用脱壳穿甲弹初速高达1600米/秒,最大膛压450兆帕,而83式105毫米初速仅为1455米/秒,最大膛压只有440兆帕。理论上能够在4000米距离摧毁苏联T-72和T-64等新型主战坦克。
上图为三种国产穿甲弹,口径从左到右分别是125毫米、100毫米和105毫米。可以看出,86式10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中)药筒体积,明显大于105毫米坦克炮脱壳穿甲弹(右),两者弹芯直径差别不大。
【科罗廖夫谈军事栏目第112期】
86式100毫米滑膛炮在1986年定型后,迅速装备解放军炮兵部队,主要装备于我军集团军炮兵旅和步兵师炮兵团的反坦克导弹营(按照中国军队炮兵的传统,只装备反坦克加农炮的叫反坦克营,加农炮和反坦克导弹混编的叫反坦克导弹营,实际上应该叫反坦克炮和导弹营),通常在该营下辖一个至两个滑膛炮连,6至12门滑膛炮。在九十年代中国军队又将86式滑膛炮安装到6X6步战车上面,成为反坦克轮式突击炮,目前仍是我军师属或旅属的主力直射火炮。
由于86式100毫米滑膛炮使用了高膛压身管,身管由电渣重熔高强度炮钢制成,并经液压自紧处理。同时其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分为全钨弹和特种弹,使用半可燃药筒,具有极高的膛压,所以这两种炮弹严禁用于膛压很低的73式滑膛炮,否则会炸膛。73式和86式只有杀爆榴弹是可以通用的。
由于中国炮兵在上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同时装备73式和86式滑膛反坦克炮,这两种火炮的外观非常相似,只在个别的细节有些差异,战士们很难分清这两种火炮的区别。为防止意外,炮兵部队不得不在86式滑膛炮的身管前端刷两竖道的黄色油漆,在黄色竖道之间,沿炮管纵向用黄漆书写“86式100毫米滑膛炮”字样,作为醒目标志,以示区别。在混乱的战场上,战士在作战使用10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只能往刷有黄油漆的火炮里装填,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误将炮弹装入低膛压的73式滑膛炮。
装错了真的会炸膛,导致炮毁人亡!
——————————–
更多精彩文章,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