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有个“油坊村”,始于民国,兴于改革开放

禹城辛店有个“油坊村”

禹城市辛店镇(原张集乡)王三村是上世纪远近闻名的油坊村,位于辛店镇驻地往北3.5公里。
据村里的长辈们回忆,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6年),村民王丙富带领大家建起了第一座油坊。位于王三村的西部,现张洪路爷爷居住地。

王丙富(1906一1960),王三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生在王三村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他是王三村的一个能人,聪明能干、勤奋好学,有一股闯劲,是王三木榨油坊开创者、领路人。1950年,他又在村东建砖厂一座,就是现在的村东大湾砖厂遗址。

王丙富走南闯北,于1936年带回村里一套木榨榨油工艺技术及设备。很快和村民们建起了第一座王三老油坊。油坊建筑青砖铺底,土坯垒墙,房顶青色小瓦。室内木榨机一台,大石碾一座,大油缸多口,房梁挂煤油灯多盏。

木榨榨油可追溯到一千六百年前,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压榨取油的记载。明代的《天工开物》记:“凡取油,榨法而外,有两镬煮取法,以治蓖麻与苏麻;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皆从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围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为上,檀与杞次之。”

王三村油坊的木榨榨油机直到八十年代末,全村通电后才更新换代。

王三老油坊以花生、豆类等为原料。精心挑选,大锅炒、入槽碾末、木甑蒸胚、稻草包饼、上圈装榨等流程,有序排列。装好料胚后塞入木块。然后利用吊着的撞锤撞击木块之间的一个楔片。随着楔片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横放的木块会对料胚产生挤压的力量而压榨出油。清香明亮的木榨油,慢慢渗出发出阵阵的清香。

在王三老油坊里工作的,都是清末民国初年的长辈们,老爷爷辈儿的有王丙富、王丙才、王丙祥、王安祥、张元孟、王振水等。

木榨压榨制油,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民俗工艺。是先辈们智慧的集中体现。

1988年,禹城的电 架设到了王三村,不仅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商机和希望。韩玉青爷爷经过市场走访调研,从齐河(晏城)引进了出油率高的液压榨油机,开起了油坊。他也成为了王三村近代油坊的开路人、改革者。

自此,王三村的油坊如雨后竹笋,相继出现了”韩玉青油坊、王志明油坊、王富星油坊、王富荣油坊、王佃友油坊、王佃祥油坊、王桂平油坊、王恩贵油坊”等。

二爷爷王志明的油坊,就在我家前边,在那里上班的有我的父亲王恩禄,我的两个叔叔王恩征和王恩清。小时候经常跑去玩。油坊平房四间,西边的一间是饼库、中间两间是压糁间(就是电机带动机器将黄豆压挤扁薄片状),东边一间是挤油间、南墙有两台液压压榨机、北墙有大锅台。

父亲一般早上5点起床,进入油坊开始工作。将压好的糁放入大锅台进行蒸,蒸好后放入模具,套上铁圈儿和编织袋包好。装入榨油机。一台榨油机能放二十多块豆油饼。上午7点左右,两台全部装完。开始液压出油。金黄色的大豆油,发出阵阵的香味。

吃过早饭,王恩清叔叔和二爷爷王志明开始将大豆油装上拖拉机,去集市上卖。到了下午,就开始出饼和压糁的时候了,大家忙的不亦乐乎。

像豆饼边儿都用镰刀进行割齐。产出的大豆饼,有外地的大汽车来拉。豆油主要销售在禹城、临邑县、平原县、陵县等集市、门市。

90年代末,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大型食用油企业的出现。农村的油坊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渐渐地退出了市场。王三油坊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岁月变化,落下了帷幕。但是,王三村的长辈们在贫穷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开油坊勤劳致富的精神,我们会继续传承下去……

非常感谢王志洪爷爷、张洪林爷爷提供资料。

王三大秧歌,庆祝过上好日子。

王永波,禹城辛店镇王三村人,热爱生活、喜欢文学,业余时间喜欢整理家乡事。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