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制帆船时代由于火炮射程近、军舰航速慢,海战双方往往需要近距离接触才能有效摧毁敌舰,这一时期参加海战的战舰基本上都是以侧舷炮为主的,通过炮门将炮架好之后发射弹丸攻击敌舰。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蒸汽动力和钢铁的发展,蒸汽铁甲舰逐渐取代了风帆木制战舰。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爆发了一场规模较小但却充满标志性的海战——“汉普顿锚地海战”,这次海战中北方军出动 了“莫尼特”号铁甲舰迎战南方军的“弗吉尼亚”号铁甲舰。
旋转炮台与侧舷炮之间的较量
之所以说这次海战充满了标志性是因为“莫尼特”号铁甲舰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旋转炮台的铁甲舰,而“弗吉尼亚”号铁甲舰当时还是侧舷炮,新型炮台与侧舷炮的较量就这么开始了。尽管海战双方都没能将对方的铁甲舰击沉,但“莫尼特”号铁甲舰旋转炮台可360度射击的优势非常明显。“莫尼特”号铁甲舰满载排水量1000吨,中间为圆柱体机械齿轮旋转炮台,需要先将弹药从下层的弹药库提上来再以前装方式进行装填。弹药装填时为了保护射手会将炮台背面面向敌方,装填完成后再调转炮口进行射击。由于这种新型炮台是约翰埃里克森设计的,所以后来人们便将这种炮台称为“埃里克森”式炮台,“埃里克森”式炮台是现代战列舰炮塔的雏形。
工业的发展给炮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潜力,1874年英国开工建造的“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在舰体中部对角安装了2门406毫米双联装舰炮。采用前装模式的舰炮在装弹时需要将炮管压低再利用液压装置进行装填。虽然无法像“莫尼特”号铁甲舰一样旋转360度进行射击,可“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也对后来的舰炮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前装舰炮
中国在1881年向德国采购的2艘“定远”级铁甲舰的炮台位置在设计时参考了英国的“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比如“定远”级铁甲舰的2门克虏伯1880式305毫米舰炮就是按照斜对角分布,不同的是“定远”级铁甲舰的装弹方式为后装,转动方式则为人力+蒸汽辅助,装填时需要先将人力将炮弹和发射药一起从弹药库吊到炮台然后再手动装填。“定远”级主炮的炮罩则是看到了德国“萨克森”级铁甲舰前甲板露炮台的缺点,为主炮装上了轻型炮罩。
露炮台
露炮台则是前无畏舰向无畏舰过度的一个特征,英国“君权”级铁甲舰前后甲板中线各有1门双联装343毫米MK-2型主炮,MK-2型主炮就是典型的露炮台。露炮台最大的缺陷就是炮台周围只有围壁而头顶是露天的,作战时一旦炮台被命中的话射手就可能会被“团灭”。既然露炮台缺陷这么明显,那么能不能使用机械/液压装置控制舰炮的俯仰呢?这时地阱炮就出现了。
建造中的定远舰主炮
早在“英弗莱息白”铁甲舰时期为了给前装舰炮装弹舰炮的俯仰机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这时只需将俯仰机用在地阱炮上面就可以。地阱炮发射时将炮身抬高进行射击,射击完毕后降低炮身进行装填。中国威海日岛炮台也曾使用地阱炮进行作战,如今还有一些地阱炮的残骸保留下来。
地阱炮通过俯仰机升降
经过多年的发展铁甲舰的炮台已经升级为了炮塔,包括俯仰机、扬弹机在内的诸多设备也让炮塔自动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再加上战舰吨位不断提高也为战列舰增加主炮数量提供了硬件基础。英国在1906年服役的“无畏”舰罕见的装备了5门双联装305毫米主炮,首尾各1门、中部锅炉舱后1门、左右两舷各1门,彻底改变了前无畏舰时代侧舷速射炮做主角的情况,多门大口径舰炮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齐射时代已经到来。
无畏号战列舰10门型号统一弹道一致的主炮具备了齐射能力
随后人类就正式进入了大炮巨舰的战列舰时代,而在那个“口径即正义,射程即真理”的年代战列舰舰炮的炮塔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呢?请看下回分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