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双眼有神,步伐矫健,不论是修设备、管仓库,还是整理车间、协调人手,样样工作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在他眼中,十年光阴似箭,变的是这片热土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步伐,不变的是开拓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勇气。
学徒工勇于蜕变 不忘传承“守匠心”
1981年,李江锋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市邑城镇的一个小村庄。2001年,20岁的李江锋从华北工业学校化工机械专业毕业进入公司,从事机修钳工。进了车间,首先要当学徒。
每天对着黑乎乎、油腻腻的零部件修修补补,师父怎么干,李江锋就跟着学,师父告诉他,“基础打得牢才能修得好”,要自己想办法把零件修配研磨的尺度控制在10微米左右,就这样,他常常把手掌磨出水泡。
车间里没有新的零件,李江锋就用旧的练习,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李江锋掌握了钳工的基本技能,经锉、削、磨、抛……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一个棱角分明、光洁如镜的铁质零件,变得如钻石般熠熠生辉。
李江锋常说:“近十年变化太大了,工作环境越来越好了,维修效率也越来越高了,新一代的“港航人”算是赶上好时候了!”
20世纪初,在滨海新区南三路南疆港区建材及工作船码头,维修人员要对船机设备进行保养、维修,需要用柴油清洗液压缸上面的液压件和柴油件,冬天时,柴油表层会凝结一层厚厚的蜡,维修人员十分不好操作。“经常因为太冷,我们呼出的哈气在钢壁上结成霜。冬天零下五度到十度,我们在码头进行维修,寒冷的海风像刀子划过我们的脸颊。”李江锋回忆道。
不仅如此,以前维修设备仅靠锉刀和扳手等基本工具,没有自动化工具。维修液压缸时,边上有一圈螺栓,要用扳手去拧螺栓,需要4个小时才可以完成,并且不能保证每个螺栓的扭力是一样的,若没有得力工具,拆卸螺栓也要费几天功夫。
现在,车间宽敞明亮,维修人员们使用半自动化的液压扳手,只要插上电源,扳手自动产生旋转力,拆卸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大家使用液压扳手提高扭力,液压扳手的扭力是恒定的,有了先进的设备,原来需要2-3天时间,现在半天就可以解决了。”李江锋说道,自动化的辅助工具、改进维修工艺……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设备维修效率提高了,维修人员也更加轻松。
近十年中,李江锋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锐意进取,刻苦钻研,尽职尽责,很快成长为一名专业技术骨干。
2013年5月,以李江锋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年轻技术工人纷纷加入。言传身教中,他已带出4名徒弟,不断鼓励徒弟们赶超自己,他常说:“被徒弟超过不丢人,反而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装公司工作近二十年,李江锋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中交岛隧项目先进个人、一航局“十佳”优秀职工、港航“十佳”标兵等荣誉称号,从车间的一名普通学徒工成长为“金牌专家”,“行行出状元,做工人也能大有所为。”
“金牌专家”精益求精 再塑产业“展雄风”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精通一行。”李江锋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11年,李江锋带领团队参建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工程,完成了东西人工岛核心装备八锤联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成功地摸索出多锤联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方法,为保障施工顺利进行提供最佳的技术方案支撑。
2012年,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的情况下,李江锋开拓创新,制作了多种安全防护装置,保障了振驳28抛石、夯实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7年,李江锋带领团队参与深中通道工程,主持西人工岛直径28米钢圆振沉设备-12锤联动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管理工作,在振沉施工过程中,整套设备24小时待命,以零故障顺利完成施工任务。使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世界纪录。
越来越多新时代的工匠们成为传统技艺传承、复杂技术攻关、工艺难题破解的“先锋队”。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延续。
夯实打磨“牢固根基” 助力建设“新时代”
近年来,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装公司先后承建钢桥近280余榀,总重达 4万余吨,曹妃甸30万吨油码头钢管拱桥,如一道彩虹屹立渤海之滨,开创了超百米大跨度钢桥制作先河。在站稳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打拼新领域,不断开拓港口、起重、船舶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市场,具备了门式、桥式起重机制造、安装、维修、改造资质。先后完成了各类工程船舶的修理、船闸改造、水上排泥设备制造、海洋工程平台模块制造安装、风电塔筒制造及设备安装、机械停车楼制造安装等工程。
“钢圆筒施工是我们公司的另一技术特色,长江口大圆筒工程和广东番禺护岸工程钢圆筒试验成功,为我国水上建筑工程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天津港航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李伟说,在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工程,承揽东、西人工岛钢圆筒及钢副格制作、振沉任务,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壮举,成就了“天下第一锤”“天下第一振”及“天下第一副格”的美誉。
除了李江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人员外,目前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装公司拥有中高级职称56人,国家注册一二级建造师42人,注册安全工程师7人,注册造价工程师3人;拥有“中交集团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其中中高级技师26人,中高级工42人,积累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他们有着非凡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创新本领,凭借着十年磨一剑般的钻研精神和那股不达目的不服输的劲头,在平凡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已获得51项专利,形成独有施工工法5项,荣获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并参与了《插入式钢圆筒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标准的编制。
一项项亮眼的成绩,“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正阔步走在大道上。”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港航安装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