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开展的山东博物馆的“中正仁和——走进养心殿”,是近年来济南空前受捧的文物展,每天观众都要排队入场。
欣赏文物之余,大家不禁会问,这么多文物几百公里大转运,是怎么实现安全的?如何为无价之宝的文物运输做好保驾护航?
文物到达济南后,工作人员还要小心翼翼地安装好。
为保护养心殿唐卡的玻璃框,工作人员粘上了一层胶带。
每件文物
都有“身份证”
在文物移交方、接收方及专业的文物运输方等各方签订协议后,文物的点交、装箱、运输、布展等环节的工作就要启动了。
“走进养心殿”大展的两百多件文物涵盖了玉器、珐琅、陶瓷、家具、绘画、碑帖、织绣、玺印、佛像、古建筑等多个门类,文物不仅多样,还很特殊,必须由专业的运输公司进行转运才能保证文物安全不受损。保昌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该运输项目负责人袁媛称,双方博物馆完成对文物点交后,他们会对文物进行安全包装和封箱,但装箱的准备工作其实早就开始了。“我们提前多天就会对每一件文物进行数据测量,按照文物的材质、大小、重量,设计‘一对一’的包装方案,量身为每一件文物定制专属的包装囊匣、木箱。”
袁媛说,养心殿大展两百多件文物分不同的质地,包装过程中需要考虑每件文物的特性给文物穿上安全的“外衣”,固定在属于自己的囊匣中,然后再按照文物囊匣大小、配重等因素,将文物囊匣整合并装入文物运输外箱,并做好隔层隔断,达到最佳减震效果。
最怕遇到陶器
正式包装前要预演
陶瓷器等易碎品以及形态特殊、风化严重的文物,都是运输公司非常害怕损伤的文物,针对这类文物会对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演习。“正式包装前,都会做预包装实验,在确保手法熟练和安全的前提下,再进行实体包装。”张红强说,包装时除了注意观察文物材质、形状和完残程度,还会对文物进行测算,根据它的现状承力点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包装,比如青铜器的每个易损关节都要特殊固定。
“大家看到的文物包装中里三层外三层的材质,其实包括起减震作用的PE材料、对文物无伤损又柔软有韧性的无酸纸等。后者可以防止对陶器、瓷器等器物本身的彩绘纹路的磨损,也能起到填充支撑作用。”张红强说,并不是说包装材料用得越多越安全,要根据玉器、陶瓷器、织绣、漆器的大小合理配置材料,这有利于在开箱拆包装取文物时分清先后顺序,安全取出。”
运输车内装减震气垫
箱体恒温、恒湿
就像古代的镖局一样,包装好的文物,这一趟特殊的“镖”可以启程了。
由于很多文物对湿度、温度非常敏感,所以装进运输车里的文物也得像呆在博物馆一样“舒服”。袁媛说,文物运输车都是特殊设计的车辆,车箱内装有减震气垫,箱体恒温、恒湿,为了减少对文物箱的颠簸,都采用液压升降平台将外箱平稳移送到车厢并加固。“文物保护需要的特殊功能,车体都具备,还包括防水、防火等设备。”
在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抢劫文物运输车的情景,其实文物的运输安全在现实中是做到极致的。袁媛说,运输中会对运输车进行雷达定位,车内外视频影像、车辆行程位置、车速等信息会实时传回公司安保部门。“一切运输资料都是严格保密的,车上也会配有专业押运人员。而为确保安全,一定是白天运输,车辆晚上停靠沿途具有严格安保措施的博物馆、考古所或其他系统内文保单位,避免信息泄露。”
文物运送到接收方后,工作人员会将文物包装箱放置到展厅,等文物逐渐适应展厅的温湿度环境后,再进行开箱点交及布展工作。
而布展中,难度稍微大一点的还有挂在墙上的文物,展墙上的牌匾、对联及对温湿度要求很高的丝织品、字画的排列,要想达到视觉效果的美观,需要博物馆和安装人员进行精细的数据测量、制作固定构件,保证文物的稳固。
当观众走进博物馆欣赏一场场文物大展时,以上的文物点交、包装、运输、拆箱、布展等工作,少则持续了一个月,多则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观众所看到的一件件精品文物的背后,都有无数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