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开车过程中,屁股不被颠坏,人类发明了避震器。一时间,拯救了多少曾经屁股饱受折磨的老司机(瞎扯、捂脸)。
说点正事,避震器使用到了一定年限,很容易就不那么经震了,就得改装或更换。如果你是一名新手司机,在更换避震器之前,下面的一点关于避震器的入门知识,或许能让你对自己需要一款怎么样的避震器,更有把握。如果你是老司机,欢迎纠错。
避震器的作用:
1.确保汽车稳定和转弯时安全;
2.确保汽车平稳行驶和乘坐舒适;
3.确保刹车效率(好的避震能减少刹车时的点头问题,确保安全);
4.确保汽车的操控能力;
5.防止损坏汽车其它部件(防止震坏);
6.是汽车悬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避震分类
液压式
汽车悬架系统中广泛采用液力减震器。其原理是,当车架与车桥做往复相对运动儿活塞在减震器的缸筒内往复移动时,减震器壳体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内腔通过一些窄小的孔隙流入另一内腔。此时,液体与内壁的摩擦及液体分子的内摩擦便形成对振动的阻尼力。
液压式避震特点:
(1)阻尼油沸点低,对高温敏感;(2)日常行驶使用;(3)强调行驶舒适;(4)城市使用,适合短途行驶。
气压式
气压式减震器是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减震器。其结构特点是在缸筒的下部装有一个浮动活塞,在浮动活塞与缸筒一端形成的一个密闭气室种充有高压氮气。在浮动活塞上装有大断面的O型密封圈,它把油和气完全分开。工作活塞上装有随其运动速度大小而改变通道截面积的压缩阀和伸张阀。当车轮上下跳动时,减震器的工作活塞在油液种做往复运动,使工作活塞的上腔和下腔之间产生油压差,压力油便推开压缩阀和伸张阀而来回流动。由于阀对压力油产生较大的阻尼力,使振动衰减。
气压式避震特点:
(1)高压空气对温度不敏感;(2)适合运动和比赛驾驶;(3)路感清晰,操控感好;(4)适合长途行驶。
复筒式避震器
复筒式避震器也被称作Twin Tube Damper。筒身是呈现双重的构造。轴先端的活塞部分,和管的底部所设置的总成来发生减衰力。(前者是主活塞总成、后者则称为固定阀门总成)管的外侧的空间就成了油的reservoir室(sub tank=辅助槽),相当轴进出的容积的油进出reservoir室。reservoir室是,大气压的空气或是氮气(Nitrogen)气体封闭在其中,会因为这之中气体的压缩、膨胀来吸收油的出入容积。
优点
制造成本便宜,因为是二重构造,可以容许外侧筒身少许的变形。构造上有充分的长度,所以可以确保足够的冲程。
缺点
过度倾斜时无法使用。构造上气室的容积较小,气室容积变化(压力变化)较大,容易超越油封的耐压性能。气体和油并未分离,容易发生aeration(液体中混入空气的情形)。想提高运动性能而提升减衰力,容易发生cavitation(减压沸腾),因此不容易发生安定的减衰力。活塞径没有办法增大,所以不容易做细微的减衰力调整。
复筒式避震器因为成本与生产性价比的关系,因此一般车辆原厂避震皆采用这种结构。
单筒式避震器
单筒式避震器称作single tube、mono tube、De Carbon(发明者)式等等。在单一支的圆筒(cylinder)的下方封入高压的空气,并为了使空气不会和油混在一块,在这之间设计了自由活塞的构造。减衰力是由轴的前端的活塞部所配置的活塞总成的伸长和缩短两方的减衰力来发生,轴体积份的容积变化由气体的膨胀、压缩来吸收。单筒式在自由活塞下封入高压的氮气(Nitrogen)气体,这是为了让在缩短运动时的活塞上室不要变成负压而使用非常高的值。
优点
气体和油分离的关系,不会发生cavitation、aeration,可以产生稳定的减衰力。配置自由(可以采用倒立式)。strut type可以采用倒立式,为了提升减衰力而增加气压也比复筒式的气体反力小,乘坐舒适感较佳。活塞径可以增大,使减衰力可以做细微的调整。散热性佳。
缺点
各零件需要一定的精密度,成本较高。筒身下侧配置了气室,所以长度上会受到限制。气体、油都施加了高压,所以需要耐高压的sheet设计。会因为筒身的变形而发生问题。以前只有用于赛车用车辆或一部分的跑车,但是最近因为单筒式的良好性能,除了跑车以外的一般剩用车也开始采用。
而我们最近几年常提到的绞牙避震,其实并不是一种分类,“绞牙”是香港玩车人士对调节避震器弹簧伸缩度螺纹环动作的俗称,“绞”是粤语中对扭紧动作的习惯用法,而“牙”则指代螺纹环表面的齿状纹。由于“绞牙避震”的称呼既形象又朗朗上口,因此就成了这种可调高度式避震器的专属名称,并逐渐在改装界中普及开了。
绞牙减震器具备软硬、高低、阻尼可调等功能,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出个人所满意的设置。最早源于赛车,参赛车辆为了适应各种赛道,需要更改弹簧和减震器的设定,如果更换的话太过麻烦,同时会增加成本。绞牙减震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在不需要更换弹簧和减震器的情况下大幅的改变车辆的操控性能。
原来避震器有那么多讲究,如果你看到这里,相信你对避震器是否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