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4米的身高,坚韧的眼神,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躯。
他,把事业当追求,把岗位当舞台,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打头阵。
他,从“门外汉”到在2021年度自治区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广西技术能手”称号,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他,就是来自博白县三滩镇的90后客家小伙,玉林市消防救援支队九岭路特勤站副班长刘涛涛。
脱下“橄榄绿”穿上“火焰蓝”
“在军营这个大熔炉,让我得到淬炼与成长。”2014年高中毕业后,18岁的刘涛涛怀揣着对军营的向往,毅然选择参军入伍,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之后,经过军营五年的洗礼,他的精神升华了、素质提高了、身体练棒了,收获了一笔难得的财富,为退伍回到地方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涛涛在苦练灭火救援本领。
“脱下‘橄榄绿’,穿上‘火焰蓝’,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使命。”2019年,刘涛涛退伍不褪色,心中已有了答案: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让群众生产生活多一份保障。他对在火场中逆行、在危难处现身的消防救援人员充满敬佩,对更具挑战性的消防救援工作充满期待。同年12月,经过不懈努力,他如愿加入消防救援队伍,成为玉林市消防救援支队九岭路特勤站的一员。
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同群众贴得近、联系紧的队伍,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面对这片新天地、这份重担子,我深知不优秀就会被淘汰、不精通就是‘门外汉’。”为了尽快适应消防救援工作,刘涛涛主动向骨干看齐、与他人比干劲,多动脑、善学习、强训练,既有静下心的思考,又有训练场的拼搏,更有对细节的把握,要求自己做到理论知识熟记于心、规范操作熟能生巧。长此以往,他凭借良好的素养、扎实的功底在队伍中崭露头角。
“真功夫”经过千锤百炼而成
“找准角度、控制转速、拿稳机器、果断处置。”一根钢丝贴在灯泡玻璃上,刘涛涛屏住呼吸,提着数十斤重的切割机,让飞速转动的切割片靠近钢丝,说时迟那时快,这根钢丝一下子被切为两段,灯泡仍保持完好无损。然而,一气呵成的背后,他记不清失败懊恼过多少次,切破过多少个灯泡。
刘涛涛提着挂钩梯冲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灭火救援不能全靠勇气,更需要熟练运用多种设备,尤其是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刘涛涛深知人与设备合一的重要意义。正是对消防救援工作的热爱,他不断加压训练,一次次的不足,一次次的积累,一次次的进步,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使得他的专业技术日益纯熟。因此,他2020年获评为广西消防救援队伍优秀消防员;在2021年广西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广西消防第二届“壮鹰竞桂”比武竞赛中都获得灭火战斗员第二名;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让专业技术在救人中发挥作用
“呜呜呜……”消防车闪着警灯、拉响警笛奔赴事发现场。4月27日零时许,玉东新区茂林镇一栋6层民房的一楼起火,导致楼上8名群众被困。接警后,刘涛涛与队员们一同赶到现场处置。
刘涛涛在攀爬绳索。
“当时,滚滚浓烟不断往楼上冒,伸手不见五指,能见度极低。”得知楼上有被困群众,刘涛涛二话不说,穿好全套装备带头进入楼内搜救。他一边呼喊被困者,一边用双脚探路,并把能用得上的专业技术全都施展开来。“一楼阁楼找到被困者”“三楼房间也找到被困者”……刘涛涛安抚着他们,与队员分别把他们一一救出。
“多掌握技术,多运用技术,在灭火救援中就能速度再快一些,为营救争取多些时间,让被困者多些希望。”刘涛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别人做不到我做到、别人做到我做优”来鞭策自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还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做法与其他队员分享,在训练和实战中“传帮带”。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仍需努力。”在消防救援事业征程中,刘涛涛信心满满、继续前行。
出品 | 玉林日 全媒体
玉林日 新媒体矩阵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