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埃孚:国内转向系统第一!创新需要尊重量变

车间工人

加工的电动助力转向

持续改进展板

2010年7月,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烟台)有限公司落户烟台福山区,主要从事开发、生产、销售及组装汽车转向系统及其相关汽车零部件。数据显示,公司运营5年来,销售额从2011年的1.35亿元增长至25亿元。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汽车行业尤其是乘用车市场由高速转入低速增长期时,采埃孚烟台公司2014年销售收入却比2013年增长3倍,以33%的年增长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6年前,国内电动转向系统使用率不到10%,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电动转向系统在国内占比已达50%,而其中20%的市场份额被采埃孚公司掌握。“无人驾驶将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而该技术的核心就是电动转向系统。”童剑飞表示,如今公司已经具备了电动助力转向机和电动助力转向管柱的研发能力,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提供满足其使用性能的转向系统解决方案。

技术先行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力的法宝,然而能够让先进技术释放最大效益,同样要在企业管理上下功夫。在采埃孚,员工工作都有标准动作,标准动作有标准时间,且动素往往精确到0.01秒。倘若一个动作能提高1-2秒,对于企业来说效益就会大幅增加。而这,也正是基础性创新的重要价值。

在车间,不同部门都有自己的持续改进活动展示板,记录着员工提出的问提和改进方案,改善前后照片对比一目了然。80后小伙林勇钢在这工作已有3年,前不久换岗,他发现在给管柱安装卡簧时,由于需要将手伸到前方的操作台拿卡簧时特别费劲儿,“需要俯腰才能拿到,因为一天要干很多时间长了特别累。如果让卡簧在我手下方,伸手就能拿到,安装不仅省力,速度至少也会提高2秒。”林勇钢提出的这一问题得到了企业认可,放置卡簧的小料盒很快被安装在了工作台下方,便于取用。

“通常,人们对创新的理解会有错觉。看到了大的技术上的改进,成功一瞬间的光鲜,却忽略了创新在实现过程中的细微改进。”童剑飞表示,企业尊重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点滴创新和改善。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意识,小的改善汇集起来才会从量变引起质变,实现企业产品管理的提升。

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最初只承担生产任务的烟台公司已于2014年建设了自己的研发技术部。“如果没有本地的研发团队去协助客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企业效率会非常低。”童剑飞介绍,公司从上海研发部门调派得力干将,投资1400多万配置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直接对接本地客户,解决系统在批量生产前出现的各种问题。

截止2015年,公司新产品开发方面已投入累积近3亿人民币,特别是2014年到2015年之后,每年开发投入都超过1亿元人民币。“今年预测仍能同比增长10%。所以比竞争对手有更大的竞争优势。”童剑飞表示,今年将有18个新项目在烟台工厂批量生产,而这将为公司今后5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企业点评:

福山区副区长 孙韶波

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烟台)有限公司于2011年落户福山,他们始终把销售收入的3%以上用于技术研发,科研人员占到企业职工总数的30%,目前已开展研发项目40多项,取得国家专利28项,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下,企业生产效益连续4年实现翻番式增长,纳税额年均增长150%。

根据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会精神,福山区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大讨论,明确了“五个创新”的工作要求:即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增强创新内生力;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增强创新驱动力;以管理创新为基础,增强创新生命力;以党建创新为支撑,增强创新引领力;以考核创新为保障,增强创新推动力,实现硬实力强势崛起、软实力提档升级,在创新中托起幸福秀美的发展双翼。

工业是福山的立区之本,而科技则是工业的强盛之基。今后一个时期,福山将按照“人才强根基、科研强实力、政策强激励”的思路,深入推进“聚福英才计划”,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平台”,研究出台“成果转化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创新团队扎根福山,力争把更多的成果转化为产品,更多的团队孵化成企业,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在工业立区中扛起创新发展的大旗。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创新、抑或是管理上创新,而更多是全体员工通过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以持续改善项目或合理化建议等形式,实现了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企业心得:

上海采埃孚转向系统(烟台)有限公司总经理 童剑飞

公司在2014年实现销售的突破式发展,以及在2015年整体市场不景气的坏境下,仍然保持了30%多的销售增量,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得益于以下几点:

  1. 公司较早的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实现了从液压助力转向机到电动助力转向机的转变,也正是由于公司目前电动转向业务的优势,受到了更多客户的青睐;
  2. 积极引进全新先进的工艺设备及高尖端人才,并给与完善的激励创新制度;
  3. 研发能力日渐增强,投资1400多万建立实验室,将形成包括产品的零部件设计验证,系统的分析与整车匹配的能力,售后产品的问题分析,形成完整的产品开发验证能力。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