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资金转战复苏概念,但渐失话语权
北上资金被称为“杂牌军”,其中涵盖的机构类型众多,外资包括灵活的对冲基金、偏长线的主权基金等,也同样包括注册在香港的中资机构以及更趋于投机的个人投资者。但整体而言,北向资金的风格更受制于全球风险情绪的变化。
7月至今,北上资金不仅是更为波动,其配置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7月北上资金录得103.9亿元的净流入,但较6月大幅减少422.9亿元。7月A股振幅加大,北上资金流向也随之出现大幅波动,除前两周录得净流入外,其余三周均为净流出。其中,7月14日和7月24日的净流出额分别高达174亿元和164亿元。该月北上资金日均成交额占A股日均成交额比重较上月提升0.8个百分点至11.4%。
7月北上资金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并未显著获得北上资金追捧的非银金融、机械设备和汽车行业获青睐。高挺表示,北上资金从6月起开始增配非银金融板块,7月上旬非银金融行业的大涨进一步带动了北上资金的流入。尽管7月全月净流入非银金融板块85.2亿元,主要是因为7月前三周录得净流入169亿元,后两周随着非银金融板块大幅调整,北上资金净流出83.5亿元。
“4月以来北上资金持续流入机械设备和汽车板块,但7月流入速度显著提速。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以及经济数据持续恢复带来的基本面修复推动的。”他称。
同时,继6月北上资金大幅流入电子板块192.9亿元后,电子板块仍受北上资金青睐,但流入幅度有所放缓,7月仅净流入45.6亿元。而此前受到北上资金热捧的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行业则在7月录得净流出。
总体来看,高挺认为,北上资金的变化是,从疫情后对防御性板块的青睐,再到对电子等科技板块的追捧,转向对中游及制造业的配置。
从个股偏好可以看出,北上资金仍然侧重市值偏大的股票,这也和部分外资对中国中小盘股的研究覆盖度不足有关。7月北上资金前五大净流入个股为中国平安、立讯精密、格力电器、潍柴动力和恒立液压,分别流入64.2亿元、31.0亿元、29.6亿元、23.9亿元和21.6亿元。其中,受益于经济复苏基本面改善预期的中游及制造业个股为主(潍柴动力、恒立液压及海螺水泥),也有电子产业链(立讯精密和大族激光)细分龙头受到青睐;净流出前十大个股以此前受到热捧的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行业个股为主,其中4家食品饮料行业公司均为白酒公司。其中贵州茅台和洋河股份连续两月录得净流出,五粮液和中国中免连续3月录得净流出。
融资盘更活跃,向小市值聚拢
相比之下,融资盘的风格则有较大的不同,且这种差异近期更趋显著。
8月3日北上资金较7月27日净流出29.4亿元, 而当日融资余额较7月27日大增491.9亿元至13941.1亿元,其中8月3日当日净增221亿元。整体来看,在北上资金更趋波动的这段时间,融资余额持续稳定攀升。
截至7月31日的分行业融资情况一览(按融资换手率环比变化排名)
融资盘与北上资金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在市场持续震荡的过程中,融资盘所代表的个人投资者偏好有可能向更具弹性且市值更小的上市公司聚拢,在选股偏好上与外资为主的北上资金出现更大的分化。”高挺称。
同时,相比起北上资金的板块轮动加速,融资盘的行业偏好反而维持稳定,但偏好也和北上资金不尽相同。数据显示,7月27-31日融资余额增量居前的行业为医药生物、电子和非银金融,基本与此前一周相同。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之比居前的行业为非银金融、有色金属和国防军工。
谁占主导谁就更具前瞻性
令投资者感到困惑的是,究竟所谓“聪明的钱”的北上资金是否仍更具前瞻性?
吴照银表示:“其实谁更占主导,谁就更具前瞻性。”
新发基金无疑是主导因素。今年迄今,中国A股成为全球涨幅第一的市场,但7月初急涨后波动加剧,不过这并未阻挠“基民”们的入场脚步。外媒近期也 道称,今年数千亿规模的新基金建仓需求,表明股市后续将能获得增量资金的支撑。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公募偏股型基金的经理在6个月内要将新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提升至80%以上。
吴照银称,未来传统经济领域看好消费(如食品饮料、医药等),新经济看好科技(比如TMT等);证券行业则是资本市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仍值得看好;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军工等板块受益。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