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之后,一大批中国有志青年,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奔赴欧美寻求新知。
在这些青年中,有很多后来都成为我党的重要人物,比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等等。
尤其是邓小平,因为年纪最小,当时还只有16岁,因此这段经历在他的身上也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记,让他终生难忘。
1920年9月11日,16岁的邓小平和一批同样充满革命热情的同学,登上了法国昂特莱朋邮轮,从上海启航,开往当时被青年学生誉为“自由和文明国度”的法国。
这些靠中国有识之士捐款资助的贫穷学子,只能住在船仓底层,甚至和货物邮包相伴,一路上忍受着晕船、疾病,甚至遭受一战残留水雷攻击的危险,最终安全抵达了法国马赛港。
到达法国后,邓小平被安排在巴黎附近小城巴耶中学学习,主要是学习法语。
这里要先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段时期如此流行“勤工俭学”呢?
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英国、德国这些遭受战争重创的国家,不仅战时急缺劳动力,战后国家重建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法国战时以及战后的一段时间,从世界各地招收了各类廉价劳动力,吃苦耐劳的中国人在战争时期就给法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法国人也乐于招收中国人,包括这种半工半读的中国留学生。
不过,到了1920年,法国已经不再像前两年那样迫切地需要人手了,所以邓小平和大批中国留学生想半工半读已经非常困难,只好暂时停下学业,当起了廉价的“劳工”。
邓小平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世界著名的军工企业史奈德重工的一家轧钢厂做苦工。
这家轧钢厂厂区之大,犹如一个大镇,高大的厂房连绵一片,高耸的烟囱犹如密林,终日吞吐着黑云一般的浓烟。进入轧钢车间,热浪扑面,厂房内部空间高大宽旷,令人犹如蝼蚁进入巨人的居室,头顶上到处铺设着钢架轨道,几千度高温的铸钢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和炙热的热浪,被轨道的绞链牵拉着。
邓小平所要做的,就是推拉拖拽这些足以烤化人的热钢进行轧钢,把这些钢锭在液压重锤下锤成各种形状粗细的钢件。钢材如果冷却了,还要推回高炉回火,然后再拉出来轧钢!可想而知,工人会面临怎样的炙烤,需要付出多么沉重的劳力!
当时的防护服非常简陋,脚下还要穿着沉重的木质防烫靴,每走一步都要使出浑身的力量,就算是高大强壮的欧洲工人也难以承受,何况是身单力薄、尚未成年的邓小平。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在晚年时,还痛心地回忆说:“他那时候还在长身体的年纪,结果硬是被这种非人的强劳动累垮了身体,停止了发育。”
就这样,邓小平在领略欧美发达的工业实力的同时,也真实地领教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是多么的残酷!
做了一段时间后,邓小平不得不辞职,在巴黎靠中国大使馆发放的每天六法郎救济金,度过了一段时日。六法郎根本吃不饱,邓小平只能每天吃两顿又黑又硬的法棍面包加热开水。
法棍面包现在有许多爱好者,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但这都是经过改良后的,在100年前,法棍面包就是典型的“穷人面包”,粗粮烤制,灰不溜秋,不仅没有甜味儿,还有点微酸微咸,更要命的是它的坚硬,以至于有戏言称,可以用做法国警察打人的木棍。
邓小平经常吃这种面包,也会受不了,就偶尔买两个香甜的羊角面包解解馋,所以,法国羊角面包也给邓小平留下了终身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不过,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并没有压倒一向乐观开朗的邓小平,法国人崇尚自由,热衷竞技,酷爱自行车和足球,邓小平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两项运动,以至于在巴耶市警察局档案里还有一段有趣的违规记录,说有一次警察拦住过一个叫邓希贤(邓小平的原名)的中国青年,原因是他骑车太快,而且车灯坏了不能发光。
也正是在法国,邓小平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成为活跃分子,协助周恩来印刷教材和宣传品,做得非常出色,被大家夸赞为“印刷专家”。
由于邓小平长着一张娃娃脸,做事也乖巧机灵,很快就受到了大家尤其是周恩来的喜爱,成为一生的同志、兄弟加战友。
1926年1月,邓小平离开了法国,去了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继续深造,共在法国生活了5年多的时间。
在法国的这段岁月,让邓小平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欧美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先进,也认识到了古老中国与世界现代文明的差距,但同时也让他切身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从此更加虔诚而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
这段在法国的生活,也让邓小平对法国的羊角面包和奶酪情有独钟,念念不忘,直到50年后,即1974年,邓小平参加完联合国大会,乘坐法航客机转道巴黎时,中国驻巴黎使馆人员知道邓小平年轻时曾留学法国,就询问他需要带些什么纪念品回国?
邓小平没有提起那些奢侈品或者国内的紧俏商品,而是说,自己十分想念法国的羊角面包和奶酪。于是,大使馆就给他买了一百只羊角面包和一些奶酪制品。
邓小平带着这些普通而又珍贵的“礼物”回到北京后,还不忘当年一起在法国留学的同学们,给周总理、邓颖超、聂荣臻、李富春、蔡畅等人都分了一些。
众所周知,周总理是从来不收礼物的,可是当看到邓小平送来的羊角小面包时,他很高兴地收下了,并当场吃了一个。
因为这份特殊的“礼物”,让他想起了当年在法国的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