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说跨线桥梁为了减少对线下道路的影响,在施工时采取先建好桥梁段,然后进行转体的办法,接通两边固定桥段。但这么重的桥梁段如何转体?我一直不太弄明白。事先在桥梁段与桥墩之间弄好转体机构?用什么推动它们转体?
昨天凌晨,在2台DLD1200液压连续千斤顶+2台ZLDB液压泵站的大功率牵引下,经过65分钟顺时针连续旋转,位于惠州市惠城区红花湖后侧的广汕高铁跨京九铁路特大桥连续梁,完成双幅同步墩顶转体77度,在距轨面33.4米高空中实现两个梁体精准合龙对接,成功“飞渡”京九铁路上方顺利“牵手”,打通了广汕高铁建设的“咽喉”要道,下一步将进入无砟轨道及铺轨施工阶段,为全线贯通奠定坚实基础。
正巧有机缘到现场一看究竟,终于弄明白了桥梁转体的原理。
广汕铁路惠州市区段从博罗县城附近跨越东江后,在惠城西部山地一路穿山过涧,先与去年底刚通车赣深高铁十字相交,然后在一个狭长的山谷一连跨越长深高速、京九铁路、惠新大道,贴着红花湖后面地下东行,钻出地面与深圳联络线在惠城南站汇合。
这条特大桥全长698.54m,其中转体连续梁全长157.858m,采用(44.358+72+40)m不等跨设置,分两段悬浇节段为对称T构,与京九铁路呈77度夹角,同时跨越运营中的京九铁路、长深高速公路、惠州市市政道路惠新大道,地理位置显要,技术工艺复杂。
同时该桥还位于自然保护区、全国4A级旅游景区红花湖景区内,工程建设墩顶转体施工、连续梁施工,跨既有铁路和公路营运线施工,其施工难度和环保要求在广汕高铁全线建设中是重点控制环节。
这座跨京九铁路的特大桥梁是两幅各长达70米、重3420吨的连续梁,它们要同时在33.4米高的空中实施转体77度,必须严丝合缝同时对接成功。
桥梁转体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实施了数十年,我国1977年即在四川遂宁首次使用平转法建桥成功。不过,目前大多数转体桥梁均采用的是墩底转体,确保施工安全和顺畅,这样的高墩墩顶转体技术实施地还相对较少。
所以,施工单位组织了一场现场观摩活动,在两段转体桥梁周围及关键位置都安装了视频,然后将数据传到旁边的指挥部大屏幕上,使人们可以直观的看清转体的整个过程。
5月8日晚23时50分,施工现场灯火通明,缠绕着显示灯的两段转体桥梁,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双幅转体梁在墩顶开始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现场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不断刷新显示着每个部位的实时转动数据,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根据转盘上布置的刻度编号、速度传感器和摄像头传送的数据,有条不紊地实时监控和调整转体速度。
为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工程建设,广铁集团广州工程建设指挥部精心组织中铁二局等参建单位,优化设计方案,科学组织施工,克服施工作业面小、列车过往频繁、有效施工时间短、环境保护要求高等诸多难题,应用BIM技术和“智能+人工”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建立精确的信息化、可视化模型,提前进行模拟转体施工,防范转体过程中易出现的技术问题,转体过程全面受控。转体施工中,广铁集团运输调度和建设主管部门全力以赴提供施工条件,加强现场指导,确保了转体安全。
京九铁路是我国南北重要交通干线,非常繁忙,双线跨度大,两边又分别是高速公路和市政主干道,所以,施工方采取先在京九铁路两侧悬浇两段桥体,全部准备停当后,前几天先试行转了10度,然后,通过国铁调度,对京九铁路陈江站至惠州站之间短暂断 ,5月8日晚上23点50分正式开始再转67度。
通过现场的展示板,我看到桥梁的转体机关确实是桥墩与桥梁之间有一个钢轴,然后有多种支撑、拉动装置。从展示图上可以看到,转体的动力是借助2个液压千斤顶和2台液压泵,通过两组各7条粗大钢缆,慢慢拉动桥梁。
这一切都有视频及传感器同步传到现场大屏幕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转体过程中底下的托盘上刻着的数字,正以肉眼看得见的转动速度缓慢在转,67度整整转了1小时05分钟,才全面合缝对接,最后测量误差只0.3毫米,非常精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