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12月28日,省政府公布的第一届“新湖南贡献奖”名单中,看到了不少熟悉的身影,三一集团有限公司等79家企业入围。谈到湖南民企如何入围,少不了他们的“制胜法宝”——科技创新。想要往前发展,主要推动力是科技创新,公司要持续创新才有立身之本;想要从商业世界中脱颖而出获得一席之地,少不了科技创新的加持。
每个公司对于科技的推进,都有自己的路子,看看湖南民企的“黑科技”。
12月28日,省政府举行第一届“新湖南贡献奖”和“2021三湘民营企业百强榜”发布会。
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三一集团有限公司等79家企业“新湖南贡献奖先进集体”称号,授予周晓州等99名同志“新湖南贡献奖先进个人”称号。
其中除了不少熟悉的身影外,还有些新面孔。他们的“黑科技”也各不相同,有混凝土泵车、17U型小微挖掘机,还有5G挖掘机……5G手机常见,挖掘机可不常见。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产品
前不久,由三一研发制造、全球最大4000吨履带起重机SCC40000A顺利完成了4号1500吨级丙烯塔吊装,标志着“中国制造”实现了对进口履带起重机产品的全系列替代。
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称,三一集团作为湖南本土民营企业,从零开始,之所以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发展,从内部来讲,主要是长期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三一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持续坚持创新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目前,三一已成立十多家零部件公司,成功研制发动机、控制器、液压油缸、泵阀马达、减速机、回转支承等核心零部件,并已全面应用,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三一推出全球首款5G挖掘机、纯电动无人搅拌车、纯电动无人宽体矿车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产品,并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核心业务“搬家线上”,围绕产业链布局数据链,推动数字化与更多业务场景融合。
“我们非常希望在未来,特别在新赛道,像新能源、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方面保持我们的领先优势,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作出贡献。”向文波说。
第一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现场展出了山河智能研发的飞机。资料图片
世界各地行走的“山河绿”
宽度仅0.99米,可直接开进卧室里;功能多达20余种,可整理私家花园、拆卸卧室地板、开啤酒瓶、穿针……去年,山河智能发布的首款17U型小微挖掘机,在 上一经推出即收获了500多份订单,受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用户的青睐。
“创新始终是山河发展的灵魂,先导式创新是山河发展的内核。”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专家何清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自山河智能成立以来,“山河绿”已然成为了一种标志。山河智能那些喷上绿漆、涂上“SUNWARD”品牌标识的钻机、压桩机、挖掘机等产品在世界各地行走。
多年风雨后混凝土依然如新
房屋建筑业的代表——湖南省沙坪建设有限公司上榜了2021“三湘民营企业百强榜”。这家初创于1963年的企业,一直秉承“让建筑更有价值让生活更加美好”为己任,不断坚持创新,为湖南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它是“建筑湘军”的一个缩影。
10月底,在2021中国(长沙)国际装配式建筑与工程技术博览会(简称“筑博会”)上,沙坪建设曾携新技术、新产品参展。当时,其展示的“UHPC外墙装饰挂板”让人印象深刻。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超高强度、超低吸水率、超强耐久性的特殊混凝土,它的抗压强度达120MPa,是普通混凝土强度的3倍至5倍,吸水率仅0.6%,经久耐用。沙坪建设集团三能集成房屋公司研发设计师段子东介绍,相较于传统石材,它的耐候性更高,经历多年风雨后,表面依然光鲜如新。
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践行者,沙坪建设聚焦工业化体系研发和产业应用,集研发能力、设计能力、制造能力、装配能力、集成能力于一体,在产业升级的航道上不断领先。
在梦洁集团总部长沙麓谷工业园绣花车间,设计师正在校稿、调试设备精度。图/新华社
年轻消费者的“通行利器”
比亚迪长沙基地是“湖南智造”的重要成员,也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布局的重要阵地。得益于比亚迪长沙基地提供IGBT与刀片电池两大核心产品,比亚迪e平台3.0的首款车型海豚也选择了“诞生”于长沙。如今,比亚迪海豚月销稳趋万辆,成为都市年轻消费者的“通行利器”。即将过去的2021年,对比亚迪汽车来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等待这场丰收前,长沙比亚迪用创新与科技,早已种下了“智造”的种子。
全球最大塔机1次研制成功
提起技术创新,少不了中联重科。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塔机D5200-240;全球最大内爬式动臂塔机LH3350-120;全球最大风电动臂塔机LW2340-180……一系列打破世界纪录的产品相继诞生,不断推动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升级,向高端化稳步挺进。特别是W12000-450成功下线,中联重科又一次创造了全球塔机领域世界新纪录,标志着中联重科牢牢掌握了全球大吨位塔机的最尖端技术,站在了世界塔机制造领域的最前沿。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创新的分体式平头单臂架技术、杆系单销榫头特大标准节技术、“八金刚”平滑大变小顶升过渡技术等多项世界首创技术的加持,让W12000-450塔机不仅实现了万吨米级的强大起重性能,还从运输、装拆等方面确保产品的便捷性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靠性。
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目前有400多名研发及工艺工程师,200多名大塔工匠和400名服务专家。行业内大塔相关从业人员达数千人。在这支强大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W12000-450这一全球最大塔机,整个项目历时仅10个月,制作周期仅4个月,1次即研制成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