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安市固镇铁匠李存良的烘炉(铁匠铺子)在本村已有30多年,生意做的红红火火。 李存良今年66岁,自幼随父亲在生产队学打铁,可惜李存良还不到18岁父亲就因病早逝。改革开放后,他单干搭起了烘炉,从此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一响就是几十年。李存良回忆说:生产队那会儿,没有鼓风机,我得拉风箱,还要轮大锤,什么苦都吃过啊,现在条件好了,可惜自己也老了,再干不了几年了。
李存良的烘炉一年四季都这样,每天早早就把炉子点着,根据市场需求或者客户预定开始加工各种铁具。重点是传统手工打造锄头、镰刀、铁锹、羊毛剪等各种农具,菜刀、斧子、锤头等生活用具。
李存良做事的态度非常认真,对自己的活也更是很挑剔,看不惯粗制滥造的东西。他说:匠人就得有工匠精神,打铁的每一道工序,从拣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泽油,包括温度控制,火候掌握,直到成品,该多少就得是多少,该咋办就得咋办,偷工减料绝不是好铁匠。
虽是传统的手工铁匠铺,但液压电锤还是离不了的,这在某个锻打环节可以大大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李存良说,自己的这台液压电锤已经20多年了,用起来很是顺手。
他的炉膛总是红红火火,一天都闲不住。由于做事认真,在当地十里八村小有名气。
李存良与小自己五岁的老伴儿刘秀萍于1976年结婚,生育一儿一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子在武安市一家行政机关工作,女儿在外地就业。铁铺的生意一直由老两口操持,儿女们基本指望不上,李存良自然是当家主锤,老伴儿刘秀萍则是轮大锤的助手。
李存良打铁时老伴儿刘秀萍总再一旁观看,她知道在哪个节骨眼上就该自己出手了。
老两口经过几十年的磨合,生活中是好夫妻,烘炉旁是好搭档,干起活来配合得十分默契。刘秀萍轮番起落抡大锤也不输小伙子。
随着农业机械现代化的普及,传统农耕工具的销售量也在滑坡,批量生产农具的时代已经过去。这火红的铁炉子很多时候在加工家用的菜刀,只有农忙时节根据顾客预定才打造小部分农具,基本没有存货,大的订单也不敢接,俩人根本做不出来。李存良如是说。
李存良从厨房拿来一把菜刀向摄影师展示。他说,当年在生产队打铁那时我偷偷打了两把菜刀,一把我自己用,一把给了当年帮我抡大锤的小伙计,那时我才16岁多。这菜刀一直用到现在,50年了,原本厚厚的刀料已经磨薄了,但仍然十分锋利、好用,舍不得扔。
摄影师采风他的前两天,李存良刚花400元钱买回两棵春树,他把树干主料锯成一节一节的圆柱,然后按照一定规格砍成小木块儿。这些木块再经过晾晒后就可以做刀把了。这一下备足的木料够他用几年。
李存良演示这些小木块的用法。之说以要用椿木的做刀把,李存良解释说:切菜刀经常切肉沾油,而椿木吸油、耐磨性好,越用越光亮,手感也越来越好。
好酒不怕巷子深,好刀不愁没人要。李存良传统手工精心打造的刀具从外观上看与大超市里卖的菜刀几乎没啥两样,但是分量足手感好,每把普通菜刀卖120元,剁排骨的大刀卖150元一把。他说,一把菜刀做下来大致20多道工序,费时费力,平均每天也只能做成两三把,挣得就是手工这点儿辛苦钱。
李存良在给菜刀加工安装刀把,后面的活还得慢慢做。
有顾客慕名登门要买李存良手工打造的切菜刀,李存良耐心向顾客介绍自己的产品:“保你用几十年不用换,放心吧!”
120元卖出了这把菜刀,李存良接着帮顾客把刀拿到磨石上磨了又磨,直到刀锋削发如泥,看着顾客满意而去。
李存良怀抱着自己7个月大的孙子十分开心,但是他也坦言,自己家从他爷爷那辈起已经三代人打铁了,自己的儿子在市里公家部门上班,对打铁基本不过问,也插不上手,孙子就更别指望他将来接自己的班了。李存良忧虑自己的传统手艺将来失传。
李存良的女儿(左一)结婚后一直在唐山工作,休假回武安陪父母小住。女儿心痛父母打了一辈子铁还在打,安慰父亲该“退”就“退”,要拿得起放得下,千万不要苦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