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浩气长留苍洱间——记应急管理部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刘洪机组
今年5月10日,应急管理部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刘洪机组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火场执行高山悬崖火点灭火吊桶取水作业时,直升机突发特情,机长刘洪、副驾驶李凯涛、空中机械师刘超和孙中杰4名机组成员壮烈牺牲,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苍山洱海的绿水青山间。
危急时刻,机组仍在全力维持直升机飞行姿态,尽最后的努力挽救飞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履行了“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切”的庄严承诺。
“直升机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刘洪英雄机组把党和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无悔的青春融入了祖国蓝天,用生命奏响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时代最强音。
刘洪:距离火场最近的飞行员
“是党为我插上了一双翅膀,我一定会坚持到不能飞的那一天。”这是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刘洪始终坚守的初心,也是推动他不断在飞行中精益求精的动力。从事飞行21年、有着近2700小时飞行经历、39次圆满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刘洪,功勋卓著。
作为高原航空救援事业的第一代创业人,面对组建初期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的困难局面,刘洪带头在空气稀薄、发动机功率发挥不充分等复杂多变的高海拔环境下,开展悬停救援、吊桶灭火、水箱灭火等实战课目训练,探索了小精度精准洒水、“吊桶先行压制、水箱跟进覆盖”多机协同灭火等战法,填补了高原航空应急救援多项空白,有效提高实战能力。
他曾自豪地说:“对于救援来说,我们直升机力量就是应急救援力量的一双翅膀,可以发挥快速机动,不受道路和地形限制,以及起降条件要求低的特点,达到地面队伍无法实现的作用。另外,我们与地面队伍配合,又能起到应急救援过程当中效果倍增器的作用。”
每一次执行灭火任务,刘洪总选择挑战性极大的吊桶飞行。为了达到洒水效率的最大化,他特别强调“三精”,即取水时精确、机动中精细、洒水时精准。他驾驶直升机抵达火场上空的时候,总是力求做到飞得最低、速度降到最慢,尽量贴近火头火线,充分发挥每一桶水的效能。“刘副支队长每桶水洒得让我感动,他的每一次洒水轨迹在我看来都在发掘着直-8型直升机不为大家所熟知的性能。”曾担任他的副驾驶、多次与他共同执行任务的僚机机长查志宏说。
“爸爸是消防员,要保护人民,保护大家,所以暂时不能回家。”即使妻子跟随他从大庆来到了昆明,刘洪每个月回家的次数也是极少,每当年幼的儿子问起,他总是这样回答。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他带领机组首次执行跨省机动驻防任务,在广西驻防150多天,圆满完成4次灭火作战任务;4月27日,刚驻防归建不到3小时的他,主动请战执行大理苍山森林火灾扑救任务;4月28日,大理宾川火场告急,他连续作战,驾机转场增援;5月9日,他再次带领机组紧急驰援大理市湾桥镇火场,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
李凯涛:飞行员中的“百科全书”
李凯涛是一个特别爱钻研、特别爱学习的飞行员。入队以来,他坚持地面苦练、空中精飞,以“钉钉子”的精神勤学不辍。他抓住各种机会向兄弟单位战友、航空护林站同志请教林火常识和灭火战术,与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研讨森林航空灭火战例,和战友一起努力研练多机跟进吊桶灭火战法,先后撰写飞行心得10余万字,编写飞行教案20余份,为新飞行员培养提供了实用、管用的学习资料和珍贵的飞行数据。
“他对直升机的构造、各系统的工作原理、机上设备的操作使用、空气动力学、航空领航学等专业知识都有很深的研究,我们在遇到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而且他也不嫌烦,总是特别耐心、特别细心地为大家讲解。”飞行大队一中队长郭胜说。
今年5月9日,在广西靠前驻防150多天又转战大理火场的李凯涛终于有空带着妻儿外出游玩了。他们刚来到安宁市青龙峡景区门口,就接到了紧急奔赴大理火场驰援的通知,儿子哭着喊着不想和爸爸再次分离。他一边哄着孩子一边飞速开车返回:“儿子,你永远要记住,能力大了就做点大事,能力小了就做点小事,要不你就多做好事,一定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刘超:机务战线的“铁翼神医”
“只讲一件事,注意人身安全和飞机安全。”这是每次飞行训练前刘超必讲的话。作为机务战线的中队主官和业务尖子,刘超熟练掌握直-9W、直-8、直-8A等机型的装备保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机组排故,直升机定检及大型部件更换工作。他牵头多个科研项目立项研发工作,先后带领中队指战员出色完成飞机改装、发动机大修等急难任务20余次,研究解决了直-8型直升机在高原条件下20多个机务保障难题,为高原机型维修保养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经验,被战友们亲切称为“铁翼神医”。
为加快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背景下快速应急反应要求,刘超带领机务人员积极探索,形成一整套适应多样化应急救援任务的机务保障流程,做到了计划性任务1小时完成准备,临时性任务30分钟完成准备,任务转换时30分钟内完成再次出动准备,将机务准备时间大大缩短。
“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生命负责、对国家巨额财产负责”是刘超一直秉持、始终践行的人生信条。每逢直升机大型检修、靠前驻防、集训演习、灭火救援等重大任务,他总是最让组织放心的机务带队干部。他骨子里有一股工匠精神,每一项工作都认真细致、刻苦钻研,先后创新设计制作了液压泵花键轴提取器、发动机油封油路接头、吊桶钢索防缠绕保护套等实用装具,牵头完成了“带柄关节轴承更换通用装置”和“便携式发动机清洗设备”两个科研项目立项研发工作。
孙中杰:外场默默耕耘的“老黄牛”
在机组成员心中,孙中杰不仅仅是机械师,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他一直把技术练精、专业过硬作为职业操守,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维修理论、钻研维修技能,总结提出了“特殊状况预先想、重点部位随时查、一般工作飞后做”的维护原则,先后写下40余万字业务笔记。
作为昆明航空救援支队第一代创业人和第一批业务骨干,他是机务战线的“老黄牛”,扛着专业技术干部中最高级别的消防救援衔,做着最低调的人,默默研究高原飞行重难点课目保障特点和规律,在水箱、吊桶、机降、索滑降灭火飞行等课目中主动担当“教员”,为每名带教的机务“新兵”量身定制学习和帮带计划,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带着大家熟悉检查路线和内容,反复示范机件拆装、讲解原理和排故方法,仅用半年时间就带教培养出23名机械师(员)。
2011年,孙中杰和王卉方的爱情结晶降生,他为儿子起名叫“翼航”。“心生双翼、逆风启航”,希望儿子能够沿着自己的梦想接力走下去。他和妻儿两地分居,从儿子一岁多开始,他每年探亲回家都会和儿子到同一个地方拍亲子照。每次和爸爸合影,翼航都会很开心,做一样的动作、穿亲子装,有春天、有夏天、有秋天、也有冬季,那条长凳、那棵树,一年年的四季轮转见证了他们父子的感情。王卉方说,从儿子懂事起,已然习惯了那个每年只能回家几次、每年都在同一个地方与他照同一张合影的伟岸身影,是他生活中很少触碰却在心中傲然屹立的榜样。
ID:jrtt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