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假肢师孟含:定制服务,让残障人士“站起来”“走出去”

北京社区

最贴近百姓的 纸

测量设计、取型修型、

加工打磨、试样调整……

她像设计师一样精心设计,

也像雕刻师一样精致打磨,

又像专科医生一样临床检查,

只为让残障人士能“站起来”“走出去”。

她就是北京市康复辅具技术中心(以下简称“辅具中心”)康复部的假肢师孟含。她用匠心打造一件件“作品”,为肢体残疾人重塑“身体”,让他们再圆梦。

为他人圆梦

“能给我找一个老师吗?”一位从上膝处截肢的男士,面对孟含的热情招呼,要求找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显然是把她当作了接待人员。对此, 孟含已是见怪不怪,从业7年来,她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但最后都用自己的作品让患者改变了最初的态度,得到了认可。

这位1990年出生的女孩,身高不到1米6,拥有一张娃娃脸,容易给人“年纪过小”的错觉,所以难免会被一些患者质疑自己的能力。

在孟含眼里,这一桩桩复制粘贴式的经历,反而成为她不断钻研业务,提升技术的动力。“先是不被信任,提出质疑,等配戴好假肢试着走路时,又觉得非常合适,患者的态度也变好了。”孟含笑着说。

这些年,每一位由她接待的患者,临走时的眼神都变得温柔,孟含从中读出了感激与认可,并勉励自己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10岁的聪聪(化名)患了骨癌,单侧大腿截肢,聪聪的母亲经常为此偷偷哭泣。但聪聪很乐观,说要戴上假肢去各地旅行。孟含第一次见到这个乐观的男孩时,心里隐隐难过,她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做,圆他一个旅行梦。”在那十几日的耐心打磨中,她测量设计、取型修型、加工打磨、组装对线、试样调整,每一环节都做得小心翼翼,也把美好的祝愿倾入其中。

美好的祝愿终将实现。聪聪有了“新装备”,开启了梦想之旅。由于小孩子的身体长得出奇的快,当聪聪再次来更换假肢时,主动说起了去过的地方,“ 现在还记得他说去了云南等地,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风景。”孟含欣慰地说。

除了患者,新来的同事也曾对孟含产生过“误解”。张萌是2018年毕业后被招来的前台业务员,两人初次见面时,她一度以为孟含跟自己同龄。“圆圆的脸,没有我高,后来才知道大我好几岁。”

随着相处的增多,张萌越发感受到孟含的“姐姐气质”,有一次患者来找资料,大大小小的文件夹被放在很高的柜台上,张萌准备爬上梯子去找,孟含却率先爬了上去。

张萌眼里的孟含就是这样“,很会照顾人,一般自己能完成的事,不会再叫上别人。而且她对患者服务很细心,患者的情况她都记心间。”

用作品说话

传统印象中,女性柔弱、爱干净,工作能力逊色于男性,在职场应聘中可能处于弱势地位。负责下肢制作的孟含几乎每天都要抱着不同大小、轻重的石膏模型打磨,如同做手艺活儿的老工匠,修修补补、敲敲打打。起初的时候,“抱一个实心的石膏模型,犹如抱了一桶水。”适应期过后,再重一点的物品搬动起来都游刃有余。她认为自己的力量是练出来的,“现在干一些重活不再觉得为难。”

打磨石膏模型时,总有石膏屑弄到干净的衣服上,她拍打几下,毫不在意,“这本来就是个有毒有害的工种,比起这些,脏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毕业后,从正式做这种一对一的定制服务开始,孟含共接待过200名左右患者。

同事眼里的孟含,做事麻利,干的活儿漂亮、干净,她师父杨宏达也说,“她做事认真,干净利索,活儿也漂亮。”

作为辅具中心的假肢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 杨宏达负责的下肢制作在业界有着很高的水平。41年来, 他制作安装过不同类型的假肢1万多件,累计接待患者超过 1.5万人。2016至 2018年间,工作室的假肢师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发了9款假肢关节产品,其中包括国内首款液压膝关节。这款关节的产生,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7年前,从杨宏达带着孟含学习开始,他就觉得“这小姑娘挺聪明的,上手快,做的第一个假肢就像模像样,质量也不差。”有了师父的肯定与细心教导,她很快成长起来, 独当一面。

近几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八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假肢师二级职业等级证书、国家康复辅具 考试委员会成员的称号和头衔不断落到孟含头上,但她依然不骄不躁,“参加技能大赛前,单位不断给我机会做模拟练习,领导、同事也给了很多指导,这才有了荣誉。”孟含说。

喜患者所喜

患者小宇(化名)来做假肢时,无小腿,无胳膊前肢,上肢的骨头向外凸着,分成两半,“像两把剪刀。”让孟含惊讶的是,小宇单依靠那剪刀似的骨头,发短信打字的速度竟比正常人还快。

小宇向孟含透露截肢的原因,“小时候够风筝时被电掉的。”说着自己的不幸遭遇, 小宇却像陈述自己吃饭、睡觉那样如常,他没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有什么区别,也不觉得失去肢体就不能活。孟含一直记着他的自信和乐观。

而最近一次见到小宇时, 是3个人一起过来的,“他媳妇抱着孩子在一旁陪着。”孟含感慨,在幼年即失去四肢的小宇身上,看不到一丝自卑,成年后,他不仅读了大学,还很快结婚生子,这些年小宇的心

态很好。那次小宇告诉孟含, 最近正在练太极。“还说要教我太极呢。”孟含激动地说。

正是无数个像小宇这样的患者,让孟含体会到做假肢的意义,“看到他们高兴,我会很欣慰。”

26岁那年,运动员夏伯渝在登珠峰时将睡袋让给别人,自己却因冻伤而小腿截肢。几年后,他的第一个假肢就是找杨宏达制作的。如今年过七旬的夏伯渝,依然靠配戴假肢游走在世界各地。

杨宏达接触过无数患者, 用他的话说,是“一人一个故事”。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从最初一岁左右的孩子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依然来找杨宏达更换假肢。这在孟含看来,是很自豪的一件事“。也只有到了师父这样的年纪,才会有这种经历。”她着实羡慕。

7年来,孟含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遇到假肢内甩的步态时,她可以一步到位,调整好。“都是以前做了很多调试后,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她把自己比作“大夫”,接待的患者多了,就知道病症出在哪里,“也好对症下药。”

图片由孟含提供

北京社区

最贴近百姓的 纸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