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起于苍莽而溃于时代,国产重型直升机直-7十年拓荒路

写在前面

中国没有重型直升机。

这是一句大实话,说出来也并没有太“丢人”,毕竟现代国际重型直升机的准入门槛为起飞重量超20吨,当今之世,仅有美国和俄罗斯(源自苏联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具备重型直升机的自主制造能力,其他国家所拥有的所有类型的重型直升机,都是从这两个国家购置的,譬如我国就购买了俄罗斯的米-26。

历史很少会铭记失败者,即便它曾如流星般灿烂,也终归于尘土。鲜有人会记得,50年前,我国直升机人筚路蓝缕,在没有任何技术规范、没有任何经验积累、没有任何“外援”指导的情况下,于苍莽之中,怀抱雄心壮志,响应国家号召,为研制我国第一型真正的重型直升机而全力奋斗。

图——直-7的概念原型设计

是的,咱们也曾“追梦”重型直升机——也就是凝结了我国无数航空人、直升机人心血和智慧的直-7重型直升机。然而在时代面前,为了让路给能更快成功的“超黄蜂本土化版本”直-8,直-7项目最终被取消了,长达十载的艰苦拓荒至此终结。

引进、仿制、国际合作,确实能让我们更快成功,甚至能让我们一步登天。前两天,中、俄联合研制的40吨重型直升机有了进一步的消息——2032交付,将量产200架,听起来很诱人对不对?但是要知道,核心技术是俄罗斯的,发动机是乌克兰的(也可能采用俄罗斯的),咱们能消化吸收的到底有多少呢?如果不经过全自主研制的考验,我想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否真正能够打造出“重型直升机”这样的大国重器。

所以,我认为在今天,再回顾一番直-7的发展史仍有现实意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与诸君共勉。

初心——国家需要,咱们就造

直-5的仿制成功极大鼓舞了我国早期的直升机人,也为我国直升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早期配备活塞式发动机的直-5显然无法满足国家各方面的需要,因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咱们对于性能更强、载重更大的直升机的呼声就已日趋强烈。

1962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更是给出了明确是指示目标——咱们要造一型能够运载一个加强排的兵力的直升机。1966年秋,六院(中国航空研究院)正式行文向第三机械工业部(三机部)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下达研制大型运兵直升机的任务,文中指出,这种直升机要能够适应我国南方高温、西南高原使用条件,并且可运载一个加强排的武装士兵。

1967年夏初,哈飞组成直-7型机方案论证组,通过各方面的调研,提出了直-7最初的战术技术指标:最大起飞重量22.6吨,有效载重4.5吨,航程600公里,在3000米高原、30℃高温条件下可以有效悬停。1968年春末,直-7方案被转给六院604所(602直升机所的前身)。1969年秋,604所在进一步方案论证的基础上,认为最大起飞重量22.6吨的难以实现,而且从头到尾全新研制一型新机的周期太长,最后决定采用过渡方案:采用两台792甲发动机(涡轴-5A),旋翼桨叶为6片,除了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他零部件尽量采用直-5和直-6现成的来加快研制进度,起飞总重也下降到了14.4吨。

图——直-7的三视草图

根据此方案,直-7将可载运35名武装士兵或2.5吨货物,货舱大小能够容纳一辆北京吉普,悬停状态下外挂载荷可达2吨,其最大前飞速度为240kph,最大航程为350公里,实用升限5千米(一说6千米,我查阅多方资料之后,认为5千米更合理一些)。1970年春季,该方案获得批准,同年末,直-7研制认为被列为全国重点工程之一。

1971年初,“718工程”启动,也就是咱们准备研制洲际弹道导弹,因其关乎到国威和军威,所以护航、打捞舰艇、打捞直升机都要求用自制的。当时导弹研制进度是有保证的、舰船方面也完全没问题,就等直升机,所以当时叫做“弹等健、舰等机”,国家等的直升机就是当时的直-7。但是在当时毫无重型直升机研制的经验、技术积累情况下,即便直升机人全力推进、不舍昼夜,仍然无法赶上进度。到1971年秋,上级决定终止直-7改舰载的工作,继续作为常规直升机研制。随后,直-7完成了操纵系统的动态实验,包括跟随性试验和阶跃性试验。

?图——试验中的直-7

1975年夏初,直-7零部件加工任务仅剩最后3%,配套成品未到货率也只剩1成,并且完成了两架机体的装配。1977年春,602所开始对直-7设计进行全面大复查。1978年夏末,直-7的一架样机进行了静力试验,试验中,外部载荷加大到原设计载荷的130%时,其机体才被破坏,从一方面来说,这表明直-7相当结实、牢靠,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当时咱们设计经验太少,结构强度设计太大,导致直-7空重太大,运载效率因而较低。到1979年,直-7静力试验完成,其他诸如减速器、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等部件的试验也完成了。792甲发动机也完成了部件试验和整机长期试车测验工作。

壮志——艰苦卓绝,奋斗不止

直-7研制人员按照当时的编制,被称为“直-7连”。由于当时正处于特殊时期,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非常差,设计室就安排在试飞院的大礼堂里,全连大约70多名男同志,同住在一个大房子里,睡觉就是大通铺,人挨人,只要一个人呼噜打得响,第二天全员黑眼圈。

直-7操纵系统设计中,首要问题就是要精确测量出拉杆、摇臂的运动轨迹。当时国外主流的方法是“划模线图法”(把每个操纵部件在全部操纵状态下的运动位置在恒温模线室中精确画出来),这样各个系统的设计师都可以从该图上看出操纵系统运动是否与其他系统冲突。但是咱们当时的条件可没这么好,设计师们开始只能在五合板上完成运动模线图的测绘,这就导致设计中常出现多级系统不协调的问题,最后,设计师们设法在钢板上绘出了运动模线图,才勉强保证了操纵系统的合理设计。

图——工厂中的直-7

溃于时代——财力有限,让路直-8

1975年起,咱们从法国陆续购入了14架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并交付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初步使用评测效果非常好,航空工业部门经过研究认为该机的先进程度要超过咱们正在自行研制的直-7大型直升机。次年,上级向三机部和国防工业办公室明确下达设计“超黄蜂测绘改制型机”直-8的命令。直-7的命运至此已成定局。

1979年夏初,上级最终发文决议取消直-7型机的一切研制任务,并指示三机部对直-7零部件、材料、成品、生产制造工艺装备等执行处理任务。究其原因还是当时国家财力相当有限,实在无力同时投资研制两型类似直升机,而直-8有“超黄蜂”在前,显然更容易实现并取得成功,直-7只能为直-8让路。

至此,直-7长达10年的拓荒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如今留下来的,仅散落在图书馆中的只字片语和几幅老照片而已。

图——直-7的机身雄心起于苍莽而溃于时代,国产重型直升机直-7十年拓荒路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