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除了“雪鹰”外还能看到DHC-6“双水獭 ”
昨天新华社 道,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成功降落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00多米的中国南极昆仑站。这是南极航空史上该类机型首次飞抵这个区域,也标志着我国南极航空保障能力覆盖到了南极内陆地区。据官方的介绍,这架“雪鹰601”是为中国南极科考特别是远距离内陆科考特别定制改装的机型,采用了超过数十项专门适用极地环境飞行的技术专利配置,不仅作为后勤保障平台可让科研人员和设备更快速抵达科研现场,同时飞机本身也是一个移动的“实验平台”。 烽火·希弦
如果,你对航空感兴趣有了解,也一定会看着“雪鹰601”眼熟,虽然这架“雪鹰”型号是巴勒斯公司生产的BT-67,但其实它就是DC-3客机、C-47军用运输机。即便是,不知道确切的型号,但也是会看着面熟的,因为我国抗战和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驼峰航线上的C-47运输机、蒋介石的专机“美龄号”,重庆国共谈判时毛主席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乘坐的飞机,… 烽火·希弦
退出主流航空业在特种运输中发挥余热
DC-3是上世纪30年代经典的民用客机,技术成熟可靠、运营成本低,在民用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是当时美国民用运输最主流的客机。到了二战后,DC-3开始了“军事化”衍生出了C-47,12748架同样惊人的产量,也由此在二战盟军各大战场上都能看到C-47的身影。只不过辉煌过后,特别是战后航空技术的狂飙式发展进步,DC-3最终就变得尺寸小、运力不够大、机舱空间挤、舒适性差。所以50年代DC-3/C-47机队就从机场上消失了。 烽火·希弦
DC-3在民航史有着前所未有的成功
DC-3/C-47的内部座舱,下图是抗战中少见的我军乘坐运输机。
但这个被主流航空运输界淘汰下的DC-3/C-47却在特种运输行业“老而弥坚”仍有建树。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极地研究中心采购的“雪鹰”/BT-67,做起这笔改装生意的是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的巴勒斯公司。
首先必须要说DC-3/C-47是个好平台,是天生“皮实耐造”!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30年代的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好不到哪去,民航业哪有如今这样的平整坚固的混凝土跑道,也因此DC-3的设计上就要求必须有很好的跑到适应性,混凝土跑道是最好的,但草地、土地、简易平整的平地、普通硬质场地DC-3也能起降,所以二战时才能很容易就改装成了军用运输机,包括如今能在南极内陆冰盖上起降。 烽火·希弦
C-47,是个好飞机,改装机也早就有,比如这AC-47,是如今AC-130炮艇机的鼻祖了。
“雪鹰”机体1944年造 比科考队员岁数都大
也因此再次基础上,包括巴勒斯公司会选择改装DC-3,加之DC-3当年的产量实在是巨大,如今技术状态较好能用来改装的还很多,以及这些老爷机的采购价和废旧金属差不多。
单纯从废旧金属到“新机”的价格差来看巴勒斯公司的改机业务这是暴利啊,但走进车间里看,这个钱挣的也不容易,也是从里到外的“翻新”。另外,巴勒斯这个“改装厂”能把BT-67的业务做大,背后也是依托全美航空工业的大体系,能从上下游拿到合适的零部件。
至于巴勒斯公司的将DC-3改成BT-67,除了最直观的动力上由过去的活塞发动机换成普·惠的PT-6A涡桨发动机,还有液压、雷达通信、驾驶、刹车、燃油等系统的升级换代。虽然这些BT-67的机体都是六七十年的“老胳膊老腿”(比如,“雪鹰”的机体就是1944年制造的,几乎是比科考队员岁数都大),但在改装中也做了结构强化,包括换上了新翼梢和前缘改善下空气动力性能。也由此,6万美元的旧DC-3就变成了根据不同配置的从300万美元基本款到450-650万美元之间的新BT-67了。比如,我国的“雪鹰601”除了改装涡桨发动机外,还能看到起落架附加的滑橇、机尾的地磁仪、翼下的 状天线,以及必不可少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激光雷达。 烽火·希弦
“雪鹰”,虽说,机体是1944年造的,但整个升级、结构强化的过程,也是“脱胎换骨”的“新机”了。
加拿大肯博雷克航空公司(Kenn Borek Air),跑南北极运输的“老司机”,70年代跑北极,1984年开始在南极提供极地飞行服务,经验丰富,“稳”。
为什么没选择国产运-12来跑南极运输?
DC-3天生就皮实耐造、性能可靠、维修简单、起降性能好,加之巴勒斯公司这般“脱胎换骨”的改装,BT-67就成了国际上各大国南极科考队的优先考虑的机型。不过,据介绍,我国在采购BT-67前也是考虑过国产运-12E这个平台的,虽然性能并不差、完全没问题,但针对性的“南极版”改装我国还是没有完全的把握,所以最终的稳妥考虑,选购了BT-67。也同样,是这样的南极经验欠缺、没有固定翼飞机在极地飞行的经验,我国极地研究中心选择加拿大肯博雷克航空公司作为“雪鹰601”的托管方,全权负责该机的具体飞行事务,与此同时加强我方飞行员、地勤保障人员和科学载荷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积累我国在极区飞行的保障经验,为最终“雪鹰”由我国公司和人员飞行与管理创造条件。 烽火·希弦
最后花絮部分,巴勒斯公司的专业,这项改机业务的创始人已经在1997年的飞行事故中丧生。当时是为一架改装好的BT-67拍“空对空”摄影,两机相撞,不幸遇难,巴勒斯生前累计飞DC-3就有15000多小时。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