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曾经的记忆一直镌刻在徐兆国的心中。如今退休在家,碧海军舰的雄姿,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嘹亮的军歌是他的魂牵梦绕。“我真想回到部队去看看啊!”从路桥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主任的岗位上光荣退休已有10年的他这样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徐兆国回顾以往,感慨万千。他为自己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培养下不断成长感到幸福,更为伟大祖国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倍感骄傲。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他激动地说。
参军入伍,从此改变人生际遇
1952年8月,徐兆国出生于桐屿街道的徐洋村。其父亲是村里的会计,是受人尊重的“秀才”,能读会写,属于屈指可数的“有文化的人”。徐兆国共有兄弟姐妹5人,他是老大,所以他把承担家庭重担视为自己的本分。
那个时候的路桥,农民们住的是低矮的石板瓦房,农田劳动基本靠人力,全家人的生计几乎都记挂在一亩三分地上,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但就算是在这种条件下,徐兆国的父母还是节衣缩食,把所有的孩子都送进了学校。徐兆国念到了初中,当时整个村子能念上初中的也不过两三个。可徐兆国全家5个兄弟姐妹,除了二哥没有完成小学学业,个个都读到初中,四弟还读完了高中,这在当时无疑是“高知家庭”。
徐兆国回想起那段时光,从家到学校十几里路,天没亮就要起床,光脚走去学校。好不容易家里给缝了一双布鞋,也舍不得穿。即便是下雪天,也是光脚踩在雪地里,到了学校用水一冲洗,再穿上鞋子,两只脚滚烫。若是家里要割猪草,那就要连夜劳动,回到家后不休息就立即去上学,连觉都没得睡。“我还常常下河摸鱼,有时候半夜下了暴雨,我也爬起来摸鱼,甚至耽误了学习。没别的想法,就是想改善家里的伙食。”长兄如父,徐兆国总是把“责任”二字放在心上。
即便生活艰难,但凭着徐兆国学习的聪明劲和肯吃苦,他是想读完初中再读高中的。但读到初二,就遇上了文革,学校停课了。“我其实就读到初二,初三是学校把我升上去的,书没读到。”徐兆国坦言,他的初中文凭要打折扣。
1972年,部队征兵,徐兆国的父亲送儿子参军,他也将此视为命运的转折点。
那年的情景,徐兆国至今记忆犹新。由于徐兆国身体素质好,加之又有相对较好的文化素养,便被分配到海军。走的那天,正值农历十二月,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徐兆国和全黄岩32名入伍海军的新兵,坐车来到金华,再搭乘“闷罐运兵车”,经过两天两夜来到了广州。“很多人都吐了,我身体素质好,没问题。”徐兆国很自豪。
一下火车,徐兆国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广州城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和黄岩相比,完全是另一番天地。“长这么大,最远也就去过天台。”徐兆国说,眼前的这座城市简直就和书里看到的童话世界一般。来接他们的部队同志也非常热情,让徐兆国感受到部队大家庭如春天般的温暖。
徐兆国的人生际遇,从此改变。
赤子之心,汲取身边榜样的力量
下车后,新兵前往滨江码头,坐上登陆舰,驶向虎门沙头基地。第一次登上战舰,徐兆国异常兴奋。蔚蓝的大海,翱翔的海鸥,舰船上的仪器装备,都让他倍感新鲜。当舰船驶入虎门港时,远远就能看到一尊大炮。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年的清朝政府从英国购买的火炮,然而却在第一次发射时就卡在了炮膛里,成了哑炮。大炮一直被保留至今,提醒人们要富国强兵、保家卫国。
新兵训练十分艰苦,但对于本就肯吃苦的徐兆国来说,却感觉来到了幸福之地。原来,那个时候的海军待遇很不错,在1分钱就能买东西的年代,每人每月的伙食费达到0.68元,一年后到了海上,更是提高到2.35元。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国家能给我们这样的待遇和机会,还有什么理由不拼命奋斗、 效国家呢?”徐兆国说。
两个月新兵入伍训练结束后,徐兆国被分配学习枪炮专业,这让他有点想不通。学枪炮,以后怎么 效祖国?后来,在经过部队领导的一番思想工作,徐兆国终究还是选择学习枪炮专业,而且成绩一直不错。而此时,入党的种子已在他心中埋下。一年后,专业学习结束了,由于徐兆国学习成绩不错,部队就把他留在了枪炮教研室当辅导员。
这时,部队党组织派了教研室主任施明江同志,作为徐兆国的入党培养人和介绍人。施明江是天津杨村人,也是农村里出来的部队领导干部。他以身作则、一身正气、多才多艺的品格深深地感染着徐兆国。他常常抽空给徐兆国讲党的历史、宗旨、作风、纪律等知识,告诉他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施明江的影响下,徐兆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辅导学员学习上,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学习困难、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学员补课。对有情绪的学员,找他们谈心、做思想工作。
为了把业务能力提高上去,徐兆国更加刻苦钻研教学。每个月部队发给他的津贴,都被他用来购买各种书籍,高中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一样不落。一年时间,他学完了所有的高中课程。枪炮专业看上去简单,但实际操纵中还要用到机械、电器、金属材料等知识,还有弹道和弹着点的分布原理,都要用到高等数学和高等物理。为此,徐兆国又恶补了高等数学、电气工程、材料力学等知识。
徐兆国还利用课余时间,向天津有名的油画家——还是这位施明江老师学习画画。然后,就自己制作教学用图,还制作了许多教学模型,有解剖的、整体的、运动的,上课时结合这些教具,让学员们更直观易懂。学员们反映很好,也为部队节省了不少教学费用。因此,徐兆国受到了大队和教研室的嘉奖。这时,徐兆国才发现,自己已经热爱上了所学的专业。为了学到真实的保养自动炮的液压和电气知识,徐兆国多次跑到军工厂请教工程师们,回来自己动手拆解保养。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教研上,徐兆国连老乡聚会都很少参加。
光荣入党,不忘初心坚守誓言
此时的徐兆国,已经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到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上。他觉得,自己培养出去的学员是要能够适应舰队的实际需要的。因此,徐兆国每年在学员毕业出校后,到各舰艇部队调查,听取意见和建议,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同时,徐兆国也利用这个机会,自己在舰艇上实习和训练,严格要求自己,掌握真正的本领。
为了更多学习舰艇上的知识,徐兆国还到各部门学习航海、内燃机、外燃机、电工、雷达、信号、声纳、指挥等各种专业知识,全面掌握舰艇的各种部署。
有一次,徐兆国在广东汕头水警区的一艘炮艇上实习,刚好赶上海陆空三军合练,历时一个多月。这可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徐兆国终于等到机会,长时间待在舰艇上了。
下半年南海的风浪特别大,有时候舰艇的摇摆度要达到50度以上,人在甲板上穿着雨衣都没用,衣服永远都是湿的。但徐兆国坚守在训练岗位上,一开始晕船吐到连黄胆水都吐出来了,还是在努力掌握如何在摇摆的情况下精确瞄准射击,积累实战经验。短短两周之内,徐兆国体重迅速下降24斤。
在一次实弹射击中,火炮发生了故障,徐兆国只用了45秒就徒手拆开了滚烫的火炮炮膛,赤手更换了炮栓上的撞针,而自己的手也瞬间被烫掉整层皮。“平常的‘闭眼练习’发挥了作用,一般人需要用到1分多钟,但我45秒就够了。”徐兆国说,膛压达到2800度,但拿出来散热非常快,即便这样,也根本不会去想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只知道分秒必争。
为此,徐兆国受到了汕头水警区的嘉奖。而那次三军合练结束后,学习实践刚好用在了西沙海战上。
1975年6月21日,徐兆国终于迎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那一天,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举起右手,在鲜艳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徐兆国说,那一刻他心潮澎湃,无比激动,他终于自豪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从此,投入了党的怀抱,为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
徐兆国从未违背自己的誓言。在党组织的关心关怀下,徐兆国不断进步,在部队的17年时间里,逐步成长为部队的一名干部,从排级、连级一直升到了营级。1988年,徐兆国转业到了地方,从事检察工作,一直干到退休。
“如果要说这些年有没有什么遗憾,也是有的,一到部队就6年没有回过家,没有帮到父母养家。爱人也向我抱怨,好不容易到部队住上一阵,从来没有带她到广州或者深圳玩一次,全部队就属我最忙了。”徐兆国坦言,自己是闲不下来的人,不做点事总好像浪费了生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40多年过去了,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回忆起这些事,徐兆国依然会满心激动。他说,没有党组织的培养,就没有他的一切。他要永远跟党走,永不变心。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再到祖国的南疆去看看,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再燃那颗永不改变的、简简单单的赤子之心。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