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航发红林建厂50周年

位于“穿洞”中的红林公司老厂生产厂房外景。

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到红林公司考察。

2016年10月,中国航发红林迎来了建厂50周年的纪念日。追思以往,心潮澎湃。

初心不忘 强军 国

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发出号召,建设一个进可攻、退可守、打不烂、拖不垮的战略大后方。于是,一场大迁徙运动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迅速展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开启了一段长达15年之久雄浑壮阔的三线建设岁月。

红林,由此而生。

1966年,创业者们怀揣着献身国防、动力 国的梦想,从繁华西安跋涉千里,来到乌蒙深山,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创业者们当时住在低矮的粮仓里,附近没有水,要到一里外的水塘里挑,艰苦的生活没有削减他们的热情,他们在冒着黑烟的煤油灯下一夜又一夜地研讨、规划着红林的前景和工作方案。

历时4年的艰苦努力,到1970年10月,厂区基建基本完成,大规模基建告一段落。此时,全厂“三通一平”全部完成,职工已达1263人,红林初具规模,工作重点开始由建厂向试生产转移。

天道酬勤,仅仅一年时间,1971年底,红林就完成了某型燃油附件的试制任务,交主机厂参加发动机组装试车。1974年9月,转入批生产。

经过7年的快速发展,到1983年,红林成为原航空工业部贵州管理局第一个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单位,标志着红林的企业管理水平在贵州省已经跨入了先进行列。

1983年11月,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红林“贵州省先进单位”称号。1984年,公司获中宣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表扬的“1984年度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到1984年,红林7年中,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成本下降,经济效益逐年上升。到1984年底,红林已成长为二代歼击机涡喷发动机、加力控制系统的唯一供应商;在此期间,民品生产也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

1981年开始,红林连续3年获得部级“专业质量优胜流动红旗”,产品质量已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红林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创业到发展,红林人在坚守中砥砺出一颗火红的强军 国心,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红林人在前行中淬炼出一腔火热的动力蓝天情。这是初心,也是雄心。

赤心亮剑 拼搏进取

随着红林的快速发展,极为不便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造成技术、经济、市场等信息闭塞,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红林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发展的藩篱。为了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接轨,红林从偏僻山沟迁往中心城市势在必行。

1984年11月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确定了红林迁建贵阳的决定,1987年3月17日,红林举行隆重仪式,为首批进驻新址开展迁建工作的15位同志送行,由此拉开了新厂实质性建设的序幕,也开启了红林第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1989年12月,在新厂建设工程初具规模,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完善的情况下,红林按照“先民品,后军品;边生产,边搬迁”的原则,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搬迁。

从山沟到城市,束缚红林发展的藩篱一扫而空,红林犹如“猛虎下山”,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的征程。

搬迁贵阳后,红林如鱼得水,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军品研制开发进入井喷期,由研制单一燃油控制系统附件发展到研制滑油系统、空气系统、叶片调节系统、柴油系统附件,从机械液压产品发展到全权限控制产品,从二代机产品发展到三代机、四代机产品。在这一时期,红林民品、外贸也开始发力,逐渐发展壮大。

从1990年到1995年上半年,红林民品达到鼎盛时期,民品产值占总产值的50%左右。但在当时刚刚兴起的市场大潮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核心竞争力的掌控都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领域。红林作为新手付出了代价,掌握产品核心技术的人员流失,他们不仅带走了技术,还培养了众多的竞争对手。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红林民品生产走入低谷,红林经济陷入困境。

红林人并没有被困境击倒,在经历了3年的低谷爬坡,扭亏攻坚战,红林于1999年实现扭亏为盈。磨难一旦挺过去就会成为磨炼,经受住磨练的红林人不仅锤炼了意志,还坚定了初心。

2002年12月27日,一个异常寒冷的冬日,红林会议室里“某重点型号研制总结表彰大会”十几个大字,让在场的所有人看来,是如此的激荡人心,如此的欢欣鼓舞。17个月,508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红林人换来了提前33天完成国家重点型号某型产品的首台交付。这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一次红林实力的完美证明,一次擎动蓝天,赤心亮剑的铿锵宣誓。

2008年3月31日,红林公司某八型产品集结下线。这是激动人心也是注定载入红林史册的时刻。该八型产品技术性能要求之高,技术台阶跨度之大前所未见,这是一场角逐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亮剑争锋的战役。没人能够想到,红林仅仅艰辛鏖战8个月,就收获了八型产品的集结下线,这是自我挑战的胜利,更是集体智慧的硕果。

两次型号攻坚,两次收获胜利。胜利的果实下,深藏的是红林对产品质量的耕耘。

2008年2月,空军装备部再次授予红林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一级承制单位”的殊荣。

齐心致远 责任担当

当历史的车轮来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防务产品、民品和外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红林,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规模提升带来的生产用地面积不足的桎梏。立足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红林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建设新园区的战略性决策。

红林新园区坐落于贵阳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孟工业园,建设面积230亩。2011年5月红林新园区正式奠基,红林第三次创业拉开帷幕。

2013年8月28日,艳阳含笑,彩旗扬眉,红林外贸事业部入驻新园区仪式隆重举行,这是红林腾飞的新平台,是企业发展的新天地,是搏击市场的新阵地,也是红林第三次创业新征途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

此后,红林产品研制与预先研究走上快车道,收获一个个硕果。红林已成为国内主要的燃气轮机控制系统附件专业化研制生产企业,占据国内相关市场的主要份额。

红林航空转包成为UTAS公司法国分部、TRIUMPH(胜利)公司英国分部唯一供应商;是UTAS公司机轮刹车分部和英国分部,TRIUMPH(胜利)公司美国分部的优秀供应商。

红林民品业务已涵盖汽车自动变速器执行机构、电磁阀、汽车铸件、民用泵阀类等产品,成为电磁阀行业标准制定者。

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管理的创新。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六西格玛先进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是首家通过“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持续推进先进企业”复评的企业。六西格玛管理与质量管理方法、平衡计分卡持续改善的实践经验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质量标杆”称号。

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治的引领。20世纪80年代,红林成为中纪委、省纪委的联系单位,人民日 、贵州日 等中央、地方党 、党刊多次撰文肯定红林党委工作。步入新世纪,红林党委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为总体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党建工作,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航工业首批四星级党组织称号,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文化的浸润。红林经过50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以“五心”文化体系塑魂,“五四三”思想工作法耕心的特色文化,并开出了“全国文明单位”这朵瑰丽之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50年人才队伍的不断建设,离不开50年综合治理的保驾护航,更离不开50年对科技创新的耕耘不辍。红林技术专著《航空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典型零组件失效分析与预防》,填补航空系列该类图书国内空白,2015年,红林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50年,红林深推暖心工程,持续开展“送温暖”和“金秋助学”活动,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

50年,红林彰显国企爱心。一如既往地开展党建扶贫工作,向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等灾区伸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援助之手。红林先后荣获贵州省国防工委“劳动和谐军工企业”称号,贵州省首批“五型企业”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50年,纵有曲折,红林一直进而不懈;纵有迷雾,红林一直驰而不息。

展望“十三五”,国家实施的一百个重大工程和项目中,“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排在首位,作为中国航发的一员,红林感到无上的荣耀,更感到责任重大。红林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聚焦主业谋发展、聚焦专项提能力”,作为发动机配套关键产品的成员单位,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和水平,为主机配好套、服好务,为“两机”动力自主保障和发展提供精品,是红林的使命和责任。

时代赋予重任,拼搏铸就伟业,在新的征程中,红林人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专注动力控制,以工匠精神铸精品,彰显50年来恪守不渝、坚守不移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齐心所往,致远长空;我们合力所向,擎动蓝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