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为充分挖掘中原铁路优秀传统文化,
郑州局集团公司开展了
“郑铁老字号”征集活动,
回顾70年间涌现出的郑铁品牌。
从“绿皮车”时代到“高铁时代”的历史跨越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词汇:大提速。提到大提速,不得不提到郑州局,这里不仅是中国铁路大提速的试验田,更是当时全路唯一一个涉及六次大提速的铁路局。今天,让我们随小编一起走进郑州客运段K179/180次“红旗列车”,感受“红旗精神”的源远流长。今天的“郑铁老字号”,让我们一起走进郑州桥工段,回顾在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中铸就的“第一速”精神。
现如今,高铁因其快捷舒适,已经成为老百姓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可熟悉铁路的人都知道,在高铁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绿皮车”可是当之无愧的旅客运输“一哥”。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旅客列车的运行平均时速还不到50公里,最高时速还没有突破120公里,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每逢春运,旅客出行滞留车站、等待上车的人山人海,成为了“绿皮车”时代的“一景”。
1995年,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州至深圳铁路成功运行后,铁路部门认真分析了提高线路运行速度所具备的条件和可行性,拉开了中国铁路提速工程的序幕。
京广线有百年历史,郑州至漯河间平直线路较长,且郑州局线路养护维修经验丰富,特别是当时的许昌工务段(现郑州桥工段)管辖的线路年年榜上有名。所以,原铁道部决定把郑州至漯河间的140公里作为大提速的试验段,先试验论证,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
1996年,我国第一段电气化铁路提速试验在郑州至漯河间进行,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试验,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艰巨任务。1996年11月20日19时,试验车跑出了时速185公里的既有线“中国铁路第一速”。
1998年6月24日7时24分,随着5501次试验列车稳稳地停在小商桥站,郑州局管内京广线许昌至小商桥间200公里每小时以上提速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列车以240公里每小时的最高速度通过了临颍站,持续运行10公里,创造了当时既有线“中国铁路第一速”。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全面展开,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城际铁路动车组,出现了中国品牌的高速列车CRH。郑州至上海、汉口开行了时速200公里和250公里的动车组列车。郑州至北京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全程运行5小时零40分钟,旅行速度突破每小时120公里,大大缩短了两地间的时空距离。
每次提速试验都是对铁路线路、车辆等基础装备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六次大提速的成功,郑州局这块“提速试验田”功不可没。而郑州桥工段作为试验线路设备的维修养护单位,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6年,铁路既有线将车速由90公里每小时骤然提高至140至170公里每小时,需要对线路设备进行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而改造后的线路设备必须能够适应试验车高速运行的冲击。当时,铁路线路养护机械化程度较低,线路施工是推着工具车、架子车、发电机,徒步走几公里,到施工地点进行作业;换道岔动辄需要成百上千人拉着捆绑道岔的碗口粗的大绳往前走,现在大型机械操作简单仅需进行拉推;线路道床道砟的捣固作业是人工拿着洋镐一下一下砸,现在使用电动捣固机进行操作,省时省力。提速试验区段,检查轨距水平,将6.25米放一次道尺的间距缩短为1米放一次道尺,精确到1米量一次的程度。线路养护水平,由加减6毫米精确到加减3毫米。
1996年京广线郑漯段的提速试验,拨移曲线钢轨98条,更换提速道岔42组,进行提速道岔改造74组,加固桥梁橡胶支座440个,抽换桥梁轨枕462根,为提速试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提速试验过程中,对线路设备技术改造提出更高要求,既要试验普速客运列车达到250公里运行速度,又要同步试验5000吨的货运专列正常运行,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5000吨的货运专列对线路的破坏比较大,250公里运行速度要求线路的几何精度非常高,这次试验确保了250公里速度列车的平稳运行,保障了重载列车运行下的线路设备质量。
伴随着一次次中国铁路“第一速”的诞生,郑铁人铸就了“唯难必克,唯骄必反,唯新必创,唯旗必夺”的“第一速精神”。1996年,为了第一次大提速试验取得成功,原许昌工务段石桥工区24名职工成立党员突击队。10号道岔被两次反馈晃车、脱轨系数大,经检查发现道岔下面有积水,造成基础不稳定。病害找出后,白天试验不能干,只能夜里挑灯战。挖翻浆,填石砟,捣固,检查,再捣固,直到凌晨2时病害消除。
苏桥工区工长马保庆患了脚疾,脚淌着脓水。11月15日,他用塑料布缠着脚,带着大伙儿挖10号提速道岔的翻浆。第二天,妻子买了一双软底鞋送到线路上,他一只脚穿上,另一只脚肿得穿不上鞋子,依然在线路上撑着……短短的10天试验期间,全段投入176302个工日,消灭病害11800多处。
1998年春节期间,京广线小商桥至孟庙区间的128号立交工地,职工顶着霏霏细雨、冒着刺骨的寒风进行架空作业。不久又下起雪来,而且愈下愈大,防护员的帽子冻成硬壳,头发结出冰凌。大家的衣服和鞋子湿透了,一些职工的耳朵、手脚也冻伤了。忽然,液压油泵出现故障。职工张长建把手插入冰冷的油箱内解除泵体,更换活塞。轮流休息的施工人员和衣裹在又冷又硬的被子里,倒下就睡着了。夜里,最低气温降至-10℃,熟睡的人们被冻醒了,睁开眼一瞧,好家伙!帐篷被大风刮了个底朝天……8天8夜过去了,300多方土被搬走了,128号立交终于在点内完工。
20多年来,铁路线路维修、养护、升级从未间断,郑桥人始终传承着“第一速精神”。他们身穿黄马甲风雨无阻、昼夜奋战,顶着烈日、冒着寒冬,冬季雨天作业常常手套湿透、裤腿湿透、鞋子湿透,浑身冻僵,他们咬着牙坚持工作、争分夺秒,只为铁路施工“天窗”无延时。今年55岁的贾会杰从线路工一步步成长为线路工班长、工长、许昌线路车间主任,他动情地说:“我在铁路干了30多年了,最自豪的事就是为历次大提速做出了贡献!”
在“第一速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郑州桥工段经历了站段合并的改革、路局直管的调整、接管高铁的考验,郑桥人创造了65天建成郑州枢纽西北环线、42天更换陇海线259105根及日更换9005根轨枕全路最高纪录、37天更换郑州站73组道岔等奇迹。
郑铁老字号
时光飞逝,大提速的故事已渐渐淡去,但“第一速精神”却在集团公司、在郑州桥工段久久流传着,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铁路进入新时代,总公司党组发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动员令,集团公司提出了建设安全高效和谐美丽郑州局的奋斗目标。我们坚信,在“第一速精神”引领下,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必将奋力谱写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壮丽新篇章。
【执笔】蒋子聪 李中华
【图片】郑州桥工段党委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