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河安澜,护百姓平安——中顺大围的“前世今生”

中顺大围是广东十大堤围之一,位于连接珠江口的磨刀水道左岸与横门水道右岸,东、西两支干堤捍卫着大半个中山市和佛山市顺德区一部分地区。这一地区濒临珠江口,地势低洼,加之地处低纬度地区,受亚热带季风影响,历史上洪、涝、旱、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人身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通过经年累月的艰苦奋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除水患兴水利,用双手和汗水筑就了中顺大围这一座历史的丰碑,保障围内江河安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早在宋朝初年,人们开始在今中山的小榄、古镇、板芙一带修筑堤围,保护农田与家园。至民国时期,中山共有各种小堤围420多个,总长达1226公里,这些小堤围都是如今中顺大围的前身。由于堤身低矮单薄,百孔千疮,防洪防潮能力低,如遇洪水和台风暴潮的顶托,堤围常溃缺成灾,旱涝灾害严重。新中国成立前,中山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歌:“三日无雨水车响,一天大雨水汪汪。放下禾镰无米煮,撑只烂艇去逃荒。”道出了在水旱灾害影响下,民不聊生的状况,言尽了旧时中山人饱受自然灾害的袭扰,被迫颠沛流离的无奈与辛酸。

新中国成立后,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旱涝灾害,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整治河道堤系,制定联围筑闸规划和设防标准,以防洪为主,培厚堤身,加固水闸,开展相关水利工程建设。

1952年,经珠江水利工程总局调查研究中顺大围的水利情况后,中山县县长谭桂明组织召开中顺大围第一届受益地区会议,提出中山顺德两县部分地区按自然水系联建中顺大围,将区内四百多个弱小堤围联合建成一个强大的联围系统的计划,由此拉开了中顺大围联围工程的序幕。

从1952年到1992年,中顺大围的修治大致可分为三大工程,即联围工程、闭口工程以及加固工程。

联围工程于1953年1月开始动工,由于工程较大,考虑到人民的负担能力,遂按工程的先急后缓开展,分期进行施工。第一期工程修筑白濠尾至指南堤段,开挖叠石至石岐河(今称岐江河)的西部排水渠,排泄上游渍水,并兴建指南、九顷、白濠头等水闸;第二期工程重点培修东、西干堤,开挖东部水渠,排泄鸡笼一带的渍水,兴建凫洲河、沥沙、新宁滘、海洲、五顷、新沙等干堤水闸;第三期工程培修东干堤百花头至黄广昌尾段、石岐河支堤的新围渠口至广福沙尾及拱北河口段,修堤长20.5公里;第四期工程兴建铺锦、拱北2座中型水闸,并在围内兴建节制闸4座,开挖中部和北部排水渠,排泄小榄一带渍水。

在1957年11月至1959年3月间,东、西干堤进行全面加高培厚,并展开一些补充、修扩工作。至此,中顺大围体系初步形成,构筑了区内珠江水系的防护 ,大大提高了防洪和抗击台风、暴潮、排涝、排渍的能力。

大围基本竣工后,遗留下东、西两个口门,洪、潮水涨,通过两口直达围内心脏地区,从而易形成内涝,威胁着围内地区人民的安全。水利部门在实地调研全围农村水利情况后,决定在出海口开展建闸闭口工程。1970年冬至1974年5月,大围施工队伍在石岐东、西河口建闸。1972年,在西河口建成一座30孔的大型水闸,净宽为150米,可容纳千吨轮船通航。1974年5月,在东河口建成一座32孔的大型水闸,净宽为160米,船闸闸室长180米、宽20米,这是当时全国首创的全自浮式和全省施工规模最大的浮运闸。

1974年建成的东河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闭口工程完成后,中顺大围将新中国成立前原有420多个小围改变成完整大围,防洪堤线亦从原来的1226公里缩短为东、西干堤113.96公里,围内集雨面积709.36平方公里,捍卫面积由原来的47.35万亩扩大为51万亩,实现防洪排灌控制自如,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堤防体系。

水利建设,不仅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正如水利人常言:“修水利,就是一项到死也不会完结的工程。”从1977年开始,大围工程进入了以工程管理和加固为重点的新高潮,1987年起对中顺大围进行全面整治,分5期施工建设,整改危险工程,重点重建水闸和暗窦,对堤围进行达标建设,至1992年完成全线加固工程,大围干堤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堤围防御能力大大加强。

1995—1999年在“上新台阶”建设过程中,中顺大围将设防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洪水位的标准,拓宽堤围面达6~8米;以比堤围标准提高一个档次来重建、加固部分老旧水闸,并提高自动化水平,发展电动提升门、集中程控开关,极大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通过硬底化建设实现堤路结合,大围全线(中山段)正式通车,这不仅有利于开展防汛抢险工作,而且促进了沿线经济发展。

中顺大围建成后,加上历年的配套加固工程,在防洪减灾上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经受住多次较大洪水和台风暴潮的考验,从未出险成灾。然而,一项水利工程的兴建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伴随外江水情不断变化,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让工程不断增强防洪和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1994年两次特大洪水相继发生,中顺大围虽强有力地抗住了洪水的袭击,将水患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围内积水成涝却极其严重。此次灾情过后,为适应新的水雨情状况,在对东河口水闸进行了技术鉴定和制定工程建设方案后,东河水利枢纽工程(包括水闸、船闸、泵站等3部分)在1998年开始动工兴建,于2000年6月完工,成为中山水利建筑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宗水利工程。

该工程建成的水闸工程按100年一遇暴潮水位加11级风浪爬高标准而设计,泵站总装机1.08万千瓦,安装大型全调节立式轴流泵6台,设计流量273立方米/秒,其单站流量当时居全国第三、广东省第一。自投入运行起,东河水利枢纽工程有效缓解中山城区暴雨成涝的现象,成为中顺大围排水的咽喉和石岐河(今称岐江河)东出水口的防洪屏障。

进入21世纪,中顺大围沿线堤段持续进行隐患整治,拓宽加固单薄堤段,通过铺设水泥路面,展开二级砌石工程和修筑沿江防浪挡土墙,完善围内水利设施,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至2005年,中顺大围的混凝土路面已达到80%,其余为砂石堤面;设有水(船)闸33座和10个水文遥测站。

2006年,作为中顺大围两座大型水闸之一的西河水闸启动重建,至2010年完成,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新水闸共10孔,单孔净宽提高到15米,总净宽为150米,闸门为液压启闭,船闸按IV级航道、通航500吨设计,船闸闸首净宽增至16米,提升了整个中顺大围防洪、排涝、灌溉、航运能力。

西河水闸(中山市档案馆藏)

近年,虽有超强台风“天鸽”“山竹”先后过境中山,暴潮突至,东、西河水闸水位均超过警戒水位线,围内海堤各潮位创历史新高,中山防涝体系面临着严峻考验,但幸有东、西河水闸抵御潮水,中山才没有变成一片泽国。横跨半个多世纪,中顺大围作为中山市水利安全的“生命线”在防御灾害,促进围内工农业发展和各项经济建设上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百里河堤上,数十座水闸耸立坚守,如“护身符”般守卫着当地人民,为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保驾护航。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