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小国的80后自行火炮,目前保有量500辆,出口到多个国家

最近在阿亚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了其装备的捷克造”达纳”M1型自行火炮系统。

ShKH vz. 77″达纳”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由捷克斯洛伐克于1970年研发,1981年正式投入捷克斯洛伐克陆军服役,到1994年共生产750辆,目前保有量500辆左右。

作为华约阵营中具有较强工业能力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设计的”达纳”自行火炮具有相当的水准,在1970年代甚至可以说是超前的。

“达纳”是8×8轮式152毫米自行榴弹炮,这个理念在当时就算超前了,目前世界上的大口径轮式自行火炮也不多。注意不是现在很流行的车载炮,其射击的时候乘员不用下车操作,直接在车内操作,但这并不妨碍其乘上近些年车载炮流行的东风。”达纳”乘员共有5人,正副驾驶员两人,炮塔里面三人。

“达纳”火炮采用前苏联2S3型152毫米自行榴弹炮炮身,棱台形全封闭三防炮塔(毕竟冷战期间要考虑三防问题),与通常的自行火炮战斗室后置,动力前置的布局不同,达娜自行火炮采用的是战斗室中置,动力后置的布局。炮塔的旋转用液压驱动,必要时也能手动操作,但”达纳”通常情况下只进行前型左右60度的射击,并且达娜在射击时需要将四个千斤顶放下将底盘调平。

底盘采用泰脱拉815(8×8)卡车底盘,越野性能出色。在装满燃油携带40发炮弹时的战斗全重为28.1吨,由于强劲的动力和优良的卡车底盘设计,其最大速度能够跑到8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600千米,机动性非常好,这使得”达纳”非常适合进行”打了就跑”作战。头图也可以看到,阿塞拜疆的6门”达纳”M1在一侧一辆炮兵校射雷达的指控下,进行射击准备,而炮兵并没有为这些火炮挖掘火炮掩体,显然是打了就跑的自行火炮作战方式。这也是现代战争中火炮生存的不二法则。

“达纳”自行火炮的另一个先进之处是其采用的任意角自动装弹机,火炮不管在什么角度都能够自动装弹,这使得其射速很快,可达到5发/分钟(主要限制还是需要手动调整引信和药包),可发射榴弹、破甲弹和火箭增程弹等弹药,最大射程可达28.23公里。

“达纳”自行火炮由链条驱动的立式储弹/药机构。

在作战间隙,弹丸从炮塔右侧的舱门进行补弹。

药筒发射药从炮塔左侧的舱门向炮塔内补充。

自动装填流程,先是右边机械臂装炮弹,然后左边机械臂装药筒,整个流程相当顺畅

虽然”达纳”自行榴弹炮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但是经过捷克人的不断改进,到现在仍然可以算得上先进装备。由于这种火炮皮实耐用且价格合理,同时可以兼容苏联制式152毫米炮弹,加上车载炮的东风,因此各种型号的”达纳”自行火炮销路也不错。目前除了装备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外,利比亚、波兰、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等国都购买过这种火炮。

2008年俄格鲁吉亚战争的时候,格鲁吉亚装备的”达纳”自行火炮表现出色,”达纳”自行火炮,甚至打伤了俄军58集团军司令阿纳托利·赫鲁廖夫中将,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俄军的进攻,是格军少数有战果的武器。不过,对于俄军来说,格鲁吉亚军队还是太弱小,这些火炮在随后俄罗斯苏-25强击机的攻击下被摧毁了4~9辆,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格鲁吉亚的”达纳”自行火炮

波兰陆军则把”达纳”自行火炮部署到阿富汗支援北约打击塔利班行动,效果不错。

图为2012年10月26日,驻阿富汗波兰军队”达纳”152毫米自行火炮群正在进行实弹射击。

阿塞拜疆装备的是”达纳”-M1 CZ型,是”达纳”自行火炮比较新的改进型号,配装有新型高性能火控系统,既可增强该炮的作战效能,又可简化其操作过程。火控系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研制,可使”达纳”-M1 CZ榴弹炮集成到C4I系统中。该炮还配装了惯性地形导航装置,该导航装置与炮管轴承机械连接,能够连续不断地将当前的系统位置、方位角、俯仰角等数据提供给弹道计算机。

“达纳”-M1 CZ型更换了新型火控系统和导航辅助系统,外形也更加现代化

浩浩荡荡的”达纳”车队

“达纳”-M1 CZ自行榴弹炮的底盘也有所改进,增强了驾驶性能和机动能力。其乘员舱也进行了若干项改进,如采用新型座椅、独立的空调系统、新型照明系统以及反转摄像机

捷克加入北约后”达纳”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图为波兰陆军炮长在车内查看GPS电子地图,调整炮击坐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斯洛伐克为了开拓达娜的国际市场,在其基础之上改进出了采用北约口径的45倍155的祖扎娜,和采用52倍155的祖扎娜II。火炮的乘员从最初的5个也减少到了4个。

如果这次阿亚冲突中,”达纳”自行火炮能取得不错的战绩,那么估计又能迎来一波销售热潮。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