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试航归来,中船人讲述不平凡的15天

5月31日~6月14日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东海海域常规试航

15天

创下试航最长纪录

历经15个日夜、超过1600海里的航行,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于6月14日下午完成了常规试航的最后一个测试项目。6月15日下午1时,在完成试航项目之外的系柱拉力试验后,“雪龙2”号靠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码头。试航结果显示,“雪龙2”号的安全性、经济性、操纵性全面达到预设目标,船舶空船重量控制、振动噪声、总体布置综合考虑、抗风稳性及配载、电站负荷和油耗、动力系统可靠性以及生活环境舒适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准备做水下噪声测试

此次试航,“雪龙2”号的表现亮眼,不少关键指标超出预期。“雪龙2”号的重量重心位置优于初设预估状态,船舶安全性和浮态达到最佳控制;船舶经济性和快速性优于规格书要求,单台主机运行,经济航速12.4节,最大航速达18.035节;回转性能优良、机动性出色,航速15节时,操双舵20度时,最大横倾角约12.5度,回转直径约为1.49倍船长,远低于法规要求的5倍船长(5*122.6m);具备DP2动力定位能力,在艏部2个隧道式侧推、艉部两个大功率吊舱推进器联合运行时,能使船舶在四级海况(有义波高≤1.8m)、1.5节流实现定点定位,首位单个推进器损失情况下,也能实现船舶精准定位,定位精度0~3米,船艏向±10°可靠控位,完全满足科考调查和恶劣海况的应急需求。

系柱拉力试验

6月15日一早,试航人员马不停蹄进行了“雪龙2”号的系柱拉力试验,试验数据显示实船螺旋桨转速和推力匹配合理,部分数据优于船模系柱试验数据,通过该试验,“雪龙2”号的破冰能力得到初步验证。试航归来,建造方江南造船已进入“交船模式”,将加快对结尾意见进行施工整改,完善防寒设计集成、直升机加油系统及氮气惰化系统等专项工程。

系柱拉力试验 /李俨儿摄

↓↓↓

在“雪龙2”号上,5位中船人和一个饮食团队讲述了这不平凡的15天:

让我欢喜让我忧

江南造船 张文龙

张文龙也是一个有“雪龙”情结的人。2013年,“雪龙”号在江南造船接受恢复性改造工程,这是他进厂后真正接触的第一个项目;2017年,被任命为“雪龙2”号的副总建造师,他说自己是幸运的。

挑战、压力从此如影随形。“雪龙2”号不好造,破冰船的钢板厚、结构密集,同时设备很多、系统复杂,破冰型全回转吊舱、动力定位系统等配置的都是当前国际最先进的设备。众多新事物扑面而来,令张文龙又惊又喜。两年来,他没有正常下过班,今年春节后,晚上10点能够下班就算早的。“以前,我觉得住在长兴岛没有生活在上海的感觉。如今,我有种没有生活在长兴岛的感觉。”张文龙说他和他那一群苦兮兮的战友,每个人都情况相似。

张文龙的情况还是要特殊一点,他马上要升级当爸了。过年前夕,他的妻子就回东北老家待产,如今已怀孕39周,孩子随时都有可能降生。妻子知道他白天工作忙,就等张文龙晚上下班后再聊上一句话、视频见上一面。“不管是晚上11点还是12点,我老婆都等我。本应我来照顾她,结果还是她在迁就我的时间。”对家人亏欠太多,而项目又无法抽身,张文龙有说不出的苦衷。

事业与家庭,也许每个人都要经历类似的挣扎吧。张文龙说,试航回去后处理完手头的事,他一定尽快回去陪陪妻子。辛苦、焦虑终将成为过去,他有两个“孩子”即将降临。

科考操控室我最“心水”

七〇八所 黄维

试航的一个下午,海面被阳光照得格外晃眼。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师黄维走进科考操控室,这是他心目中全船最好的工位——在这里,月池车间、船舶右舷、艉部甲板的科考作业情况尽收眼底,并能集中控制。

2015年初,黄维同“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一起,随“雪龙”号赴南极考察,跟着科考队员们一起做CTD采水、垂直生物取样、底栖拖 等作业,二人此行的目的就是深入体会科考破冰船需求,给“雪龙2”的设计做准备。“雪龙2”号由中外联合设计,七〇八所从2009年开始就作为该项目的技术支撑协助船东开展需求、项建和可研论证,并与后来加入的阿克北极公司开展联合设计,阿克北级在冰池预 和破冰性能上经验丰富,七〇八所则在敞水性能和科考设计上发挥了主导作用。相较于以运输为主的老“雪龙”,侧重科考的“雪龙2”号的科考作业条件、科考设备性能、科考空间布置等都有了质的飞跃。黄维说,南极之行让他更能对船东的需求感同身受,适用于冰区作业、能够保障科考人员和设备安全的月池,各型吊车的实用配置,艉部木铺板及甲板固定件一体化设计……处处体现着七〇八所的设计底蕴。

“此次试航很好地检验了船舶总体及各系统性能,结果非常成功。”黄维说,“雪龙2”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设计过程,期间有心得、有教训,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强哥很强

江南造船 王强

“强哥很强!”“强哥是我们工人心目中的劳模!”说起王强,随船试航的兄弟们都对这位船二作业区副作业长竖起大拇指。

“没有比强哥更普通、更平凡的人了。”被问到强哥究竟好在哪儿,虽然没有什么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但正如一位工友所言,能像强哥这样怀着一颗平常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做平凡的事,就很不容易。

强哥的左脚踝上,有一块暗紫色的皮肤,这是他在“雪龙2”号建造期间扭伤脚没有妥善处理而留下的疤痕。同事说,伤都是他走路走出来的,脚扭伤后没有充分休息导致脚踝附近的肌肉坏死,旁人敦促下才去就医,周六中午开刀,当天下午强哥又回到生产现场了。

同事评价强哥是一个“万能人”。在船厂,由于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强哥身兼多职,装管子、烧电焊、集配配套仓库,哪儿哪儿都有他。试航期间,强哥主要负责船上吊机、锚绞车、科考设备、声学设备、液压舱口盖等甲板机械的维护工作,“万能”的强哥风采依旧,搬运物资、加固设备,但凡是他力所能及的事,强哥总是亲力亲为。6月5日,“雪龙2”号遇到低压天气,船上摇晃剧烈,别人正准备去大舱加固物资时,看到强哥已经在给油桶绑扎麻绳了。

平凡的强哥,真的很强。

21岁的花花

江南造船 顾智勤

“我在21岁的时候,没有他这么好的技术!” 全国劳模、江南造船总装部调试师郭志刚很少夸人,不过这次,他狠狠地夸了夸他的副手——21岁的花花。

花花其实是一个身高1米84、体重210斤的大男孩,名叫顾智勤,因微信头像是一朵花而得名“花花”,虽然常被调侃体重,其实他工作后已经瘦了30斤。花花毕业于江南技校,2016年进入江南造船总装部,仅仅三年的时间,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助手迅速成长为缺他不可的角色,电站、吊舱、动力定位等很多具体的工作,都由他进行技术调试,船厂、船东、服务商都习惯了有事就找他。试航期间,船上一系统突发故障,为了配合服务商进行设备的对调、测试,花花连续两天没合眼,老轨黄嵘看着心疼喊他赶快去休息。

花花让郭志刚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这个21岁的年轻人从来没喊过辛苦,对船上设备系统的把握也日渐成熟。“雪龙2”号已经是花花参与调试的第二艘动力定位船舶了,穿梭于驾驶台的他,神情专注地配合服务商调整船舶推进速度、保障电站稳定,累了就在沙发上打个盹。

“能够培养出这么一位年轻人,我们都感到很高兴!”郭志刚说。

负责229人饮食的12人

江南造船 饮食团队

“雪龙2”号试航期间吃得怎么样?是时候揭晓舌尖上的“雪龙”了。

? 早餐06:30-07:30,会有粥、豆浆、花卷、包子、烧卖、鸡蛋、咸菜等。

? 午餐11:30-12:30,两荤两素、一汤。

? 晚餐18:00-19:00,两荤两素、一汤、一水果/饮料。

? 夜宵23:00-23:30,蛋炒饭、汤面、水饺等。

连轴转了15天,负责“雪龙2”号上229人一日四餐的,是一个由12人组成的饮食团队。

凌晨4点40分,霍洪梅就起床了,为了熬好一锅粥,她必须起一个大早。

每顿正餐要处理50斤大米、100斤肉类、100斤蔬菜,众口难调,如何把有限的物资做出花色各异的菜式、配出符合大多数人口味的饭菜,是“刀姐”刀琼芬每天的功课。

厨师赖润芳、陆建飞还负责煮夜宵,有时要为加班人员额外加餐,最早也要到晚上11点才能休息。他们可以比其他同事稍晚一点起床,早上六点半就开始在厨房里张罗了。

洗菜、切墩、烧饭、洗碗、打扫……他们同其他试航人员一样起早贪黑,他们是负责船上229人饮食的12人。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