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航空自卫队航空救难团的标志,英文“Air Rescue Wing”即“航空救难团”的直译
对于航空救难团这支十分特殊的部队,国内的 道并不多。中国的军事爱好者对该部队的了解大多来自于2008年的电影《飞向天空——救援之翼》和2006年的动画《复苏的天空——救援之翼》(这两部作品的英文片名使用了双关语,Rescue Wings既可以翻译为“救援之翼”,也是航空救难团的直译),不过航空救难团的起源远比这两部艺术作品要早得多。早在航空自卫队草创之初的1958年3月,就首次设立了临时救援中队,随后于当年10月正式编成为救援中队(日语汉字为“救難隊”)。救援中队的任务范围涵盖日本本土、近海和防空识别区内的各类搜救行动。1961年,救援中队被扩编为航空救难群,随后又于1971年扩编为航空救难团。1989年,航空救难团被划归新成立的航空支援集团指挥,2013年3月起又成为了航空总队隶属下的部队。
目前,航空救难团隶共下辖10个救难队,分别部署在航空自卫队的千岁、秋田、松岛、新泻、小松、百里、滨松、芦屋、新田原、那霸十个基地,基本与战斗机联队的部署基地保持同步以确保在出现事故时能及时进行救援;另有4个直升机运输队,分别部署在三泽、入间、春日、那霸四个基地,其中运输总队设在入间基地。此外,还在航空自卫队小牧基地设有负责救援机修整的整备群本部,以及负责飞行人员和救援人员培训的救难教育队。航空救难团的每个救难队内编有5架搜救机和救援机,包括3架UH-60J救难机和2架U-125A搜救机。一旦发生事故、需要进行救援,距离事发地点较近基地内的救难队即能派遣救援机尽快进行施救。航空救难团的各救难队原本按照被划分为9个搜救任务区域,其中航空自卫队负责指挥其中4个、海上自卫队负责指挥其中5个,这在体制上造成一定的麻烦。2017年3月,原9个搜救区被整合为3个,任务区划分与航空自卫队的北、中、西和南西4个航空方面队相同,并将搜救行动的指挥权划归航空方面队司令官,这为执行搜救行动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航空救难团各救难队和运输队的分布以及组织配置(日本防卫省 站供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执行救援任务的部队,一款性能出色的搜救飞机必不可少。航空救难团使用的搜救机机型为U-125A,该机从1995年起进入航空救难团服役,以英国BAE公司的“霍克”-800公务机为平台改造而来,虽然体积较小但具有超过800千米/时的航速,能确保尽快抵达事发区域上空进行搜救。为满足搜救任务的需要,U-125A装备了APS-124LW对海监视雷达,该雷达可进行远距、中距海上搜索,并能执行导航和快速扫描监视任务。2006年起,U-125A开始改装AN/APS-134LW型雷达(日本自卫队命名为APQ-2)。该雷达能进行高效率的导航、气象探测,可在远距离上对小型目标进行搜索,被包括P-3、S-3、“猎迷”R1等反潜巡逻机用于搜反潜作业,执行搜索任务自然不成问题。另外,U-125A机头下方装有可收放式光电转塔,其内部安装一具红外成像器,可对搜救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在救援能力方面,U-125A虽然不能直接撤走需要进行救援的人员,但由于该机具有一定的空运能力,可在发现目标后为其投放充气皮筏、食品、急救药物和信号浮标等必要的救援物资,另外能够使用染色剂标定目标所在海域、为后续救援提供方便。
□航空救难团小松救难队的U-125A。该机采用了海洋迷彩涂装,其他救难队也有采用灰白色涂装的U-125A
由于固定翼搜救飞机无法直接撤走目标,航空救难团还使用UH-60J救援直升机。UH-60J虽然名为“通用直升机(UH)”,但在任务能力上与美国海岸警卫队的HH-60“苍鹰”更为接近。该机与目前自卫队装备的其他S-70“黑鹰”/“海鹰”系列直升机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具备空中加油能力、还可以使用外挂架挂载副油箱,因此可以长时间在搜救任务区域内逗留、确保在第一时间飞往目标上空施救。UH-60J装有救援绞车,能释放钢索吊运和回收救援目标,机上还配有必要的救护设备。在无法直接直接撤走目标的情况下,也可投放救生物资。在执行救援任务时,UH-60J一般与U-125A同时起飞,由U-125A利用其航速快的优势先期抵达事发区域上空、并对目标进行搜索,在发现目标后为其投放必要的救生物资、随后在目标附近上空持续飞行为UH-60J提供引导,带UH-60J飞抵并将目标从任务区域接走,并就近送医治疗后搜救行动结束。目前,航空救难团使用的UH-60J为2010年12月9日起服役的第二批次,此前1991年开始服役的第一批次UH-60J已经退役。
□与U-125A不同,UH-60J统一采用海洋迷彩涂装。注意该机机头的受油管和两侧挂架上的副油箱。
航空救难团直升机运输队使用的直升机为CH-47J“支奴干”重型直升机,该型直升机采用双引擎、双旋翼纵列式结构,具有机舱容积大、载重能力强、用途范围广的优点。航空救难团直升机运输队使用的CH-47J型号为CH-47J(LR),LR即为“长距离(Long Range)”的缩写。与其他型号的CH-47相比,CH-47J(LR)航程更远,配有复杂天气情况下飞行必备的气象雷达,同时还增加了后起落架的姿态与液压控制能力。在需要进行长距离、大规模转运的情况下,直升机运输队的CH-47J(LR)可同时运输多名需要救助的人员,另外也能运输救援行动所需要的物资和设备。因此,虽然CH-47J(LR)并不直接参加搜救行动,但对于航空救难团来说该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CH-47J(LR)不直接参与救援行动,但该机强大的运输能力在一些救援行动中必不可少
当然,只有性能优异的救援机还不够,高素质的救援人员同样相当重要。在这一方面,航空救难团对于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当严格。航空救难团的主要任务是营救自卫队失事飞机的机组人员,而由于自卫队的飞机和直升机在训练时往往飞行在海洋和山麓地带空域,而发生事故时又经常会遭遇恶劣天气,因此航空救难团要求各救难队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全天候执行搜救行动的能力。为此,航空救难团对人员要求优中选优,救援人员需要从航空自卫官中选拔之后,经历一年时间的学习,精通包括救护、护理、空降、垂降、潜水等科目的训练后才能上岗。
而从实战表现来看,航空救难团的表现也堪称出色。以2019年2月20日对弹射逃生的芦屋基地F-2B战斗机飞行员的救援为例,当日9时18分时失事战机发出求救信号,仅12分钟后第3救援区就下达了搜救指令,而从完成任务筹划到U-125A搜救机准备起飞也只用了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在当日风速较高的天气条件下,U-125A搜救机上的搜救人员从接到任务到发现求救人员的救生艇、并投放染色剂只用了略超过半个小时,而其后UH-60J赶往该海域、并救走两名飞行员也只用了半个小时,搜救行动仅用了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可见,航空救难团的人员素质是相当过硬的。
□航空救难团因素质出众、救援能力强而在自卫队内部被称为“最后的堡垒”
除救援自卫队人员外,航空救难团也参与民间人员的救援行动。航空自卫队设立有负责收集航空事故信息和调配救援兵力的“中央救难调整所”,能在发生空难或飞行事故后统一调配各救援队的救援力量。此外,海上自卫队在横田基地设立有联络员,可在接到来自海上的求救消息后通知航空救难团并进行协调。而如果国土交通省提出协助进行航空救援的请求,航空救难团也会立即采取行动。在山地警察和山地救援队、以及海上保安厅提出因自身能力不足难以执行救援任务时,航空救难团也会采取行动,2011年“3·11”特大地震后,航空救难团参与了200多次空中消防作业,可见即便是平时航空救难团也是闲不下来的。
除此外,对于日本境内和附近海域内其他国家个人提出的救援请求,航空救难团也往往要做好准备。如2010年12月14日上午9时40分,巴拿马籍货轮“Young Spring”号在航行至千叶县犬吠埼以东海域时,因船上一名船员右手三处骨折发出求救信号。日本海上保安厅接到救援请求后,原打算用直升机向该货轮附近的巡视船补给燃料、然后让巡视船前去救援,但由于当日风雨交加计划失败。随后,海上保安厅于次日上午11点半向航空自卫队提出协助救援的请求,12时许松岛救援队的UH-60J救援直升机起飞前去营救、随后U-125A搜救机于13时起飞。14时许,UH-60J抵达货轮上空并接走了需要救援的船员,随后U-125A于15时30分许返回基地、UH-60J于16时许回到基地,并将伤者转送到救护车上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治疗。
□2015年9月茨城县发生洪灾期间,应当地政府请求,百里救难队和滨松救难队出动UH-60J对受困民众进行了救援,三天时间内共转移民众141人。由于任务性质特殊,航空救难团大概是自卫队在和平时期最繁忙的部队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