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当中,摧毁敌方机场,能够获得更多的战略主动权。那么机场被摧毁以后,该如何应对?
首要问题是起飞,将敌方赶出去,战斗机可以通过火箭助推垂直,滑跃跳台起飞 垂直起飞等方式缩短起飞距离,在被摧毁的机场上升空。
战斗机起飞应当如何降落?
唯一能够较为完整的实现短距起飞与降落的战斗机,只有垂直起降战斗机,而垂直起降战斗机因为发动机布局的先天限制,雅克38铁匠战斗机与海鹞战斗机,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就算其能够在被摧毁的机场跑道上升空,垂直起降战斗机续航能力差,战斗半径短,不能超音速,雷达性能差,等固有缺点导致了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地位比较鸡肋,这也是为什么德国的vj101,法国垂直起降型幻影 III V,美国的XFV-12等战斗机纷纷夭折的原因。
而雅克38和海鹞能够成功的原因,也是因为英国和苏联无法拥有大型航母,只能建造小吨位的轻型航母或者是载机巡洋舰这种地位异常尴尬的舰艇。如果不搭载垂直起降战斗机,那就只能搭载直升机了。
如果英国建造了CVA01伊丽莎白女王,苏联同意了奥缪尔级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或者说在基辅级航空母舰建造过程当中修改建造计划安装滑跃甲板和拦阻索,那么海鹞与铁匠也会无疾而终。
最疯狂的垂直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计划
在那个疯狂年代的时代,留下足迹的仅仅是雅克38雅克141与英国的海鹞战斗机,在上在五六十年代,还有另一种更为特殊的战斗机起降方式,那就是垂直起飞垂直降落,它实现垂直起飞的方式不是发动机喷口或者发动机的旋转,而是战斗机改变自身的起飞姿态,
1947年美国海空军联合开展了蜂鸟战斗机项目,计划建造可以在常规的军舰游轮,甚至商船上起飞的战斗机。
因为蜂鸟战斗机的计划相比于之后的诸多火箭起飞,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思路要早得多,所以说在这个阶段战斗机的发展更加千奇百怪。
上图是康维尔公司XFY-1战斗机,机翼为三角翼布局,而且拥有一个非常硕大的垂直尾翼以及同样硕大的腹鳍,战斗机依靠垂尾腹鳍以及三角翼两端所延伸出来的小轮子进行支撑,武器是两门到四门20mm机炮或48枚巨鼠火箭弹。
洛克希德公司XFV-1战斗机计划,这个战斗机看起来还有点像常规的战斗机,尾翼是非常罕见的x型布局。
两款战斗机的内油都非常的尴尬,康威尔公司的XFV-1战斗机能够搭载2196升的航空燃油洛克希德公司的xfv1能够携带的油更少,仅有1986升。
这种形式的战斗机在起飞之前,首先需要通过一个台子让飞行员进入座舱。起飞时竖直向上垂直起飞,拥有一定的飞行速度以后,缓慢的由垂直姿态变成水平飞行姿态。
但是这种思路缺点非常明显,首先维护难度比较大,原先的所有战斗机维护工具全都不适用,毕竟这个离地高度它有点高,需要定制专门的维修工具,而且维修时意外的发生率也会高很多(原本最多就是摔一跤,现在摔断腿起步)
在起飞过程当中,飞行员会想打人,起降时,飞行员能做的只有踩油门,只能依靠眼前的仪表。内油比较少,这种飞机也无法通过常规降落的方式降落,飞行员的驾驶姿态,非常的难受,你都不知道自己目前在哪个高度。能垂直起飞能垂直降落,但是问题是这两个飞机的唯一优点也就是能够垂直起飞与垂直降落,剩下的全都是缺点。
发动机反推短距降落模式
但是陆基拦阻索灵活度太低,缺点不少,所以也诞生了另一种降落模式。发动机反推降落。这种降落方式也给英国金斯顿公司和沃顿公司发诸多垂直起降战斗机计划钉死了最后一根钉子。
狂风战斗机所使用的RB199发动机,拥有2个反推挡板,在战斗机着陆的时候挡板关闭,迫使发动机燃气吹向前方,再加上狂风战斗机本身采用了能够同时兼顾高速低速飞行阶段的变后掠翼设计。
正常飞行时,挡板开启
在降落时,最大角度展开机翼,触地后关闭挡板,开启反推装置,发动机的高温燃气被蛤壳式反推挡板阻挡后,喷向后机身前上方和前下方,最短降落距离为600米。
发动机反推降落模式能够对于战斗机自身性能的影响微乎其微。代价远小于华而不实的垂直起降。
所以说,对于陆地机场而言,对战斗机自身性能影响最小的滑跑起飞发动机反推降落模式才是真正堪当大任的方法。
垂直起降战斗机只能作为战场上的一种补充,仅此而已。
但是发动机反推降落和垂直降落,有一些共同的缺点,那就是挡板的机械结构会影响战斗机的推重比,增加的设施会增加战斗机的故障率,而且也增加了维护难度。
炽热的尾焰会严重损伤战斗机的蒙皮,这也是为什么狂风战斗机的尾部总是黑乎乎的原因
拦阻着陆
随着科技的发展,美苏双方发现了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那么就是他们过度高估了战争对跑道的毁伤作用,哪怕炸弹撒的再密集机场起码得留下500米左右的跑道吧?能够在500米的距离以内实现起飞与降落那么他就能够较好的应对战争爆发之后的机场环境。所以航母的拦阻索设计上陆了
战斗机不是航母同款的舰载战斗机,拦阻索也不是航母同款的拦阻索。
这种拦阻系统非常的冷门,更多的应用在了在战斗机突发故障,比如说液压问题或者说飞行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导致了无法继续驾驶战斗机时的应急降落。
通过两辆拖车运载相应的组成部分,相关构件可以在沥青或者混凝土基础上快速安装。
整体来说可以看作一个移动版的拦阻索。
这种思路也是非常适合在战争条件下,机场被破坏以后的应急降落措施的,舰载机首先通过短距起飞的方式升空,争取到一定的处理时间,一方面应急修复损毁的机场跑道,另一方面紧急部署这种拦阻系统。
战斗机在降嗯嗯落过程当中,就像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一样,打开起落架放下拦阻钩,如果成功勾上了拦阻索那么降落,如果没勾上加油门起飞,可移动安装的拦阻索受力上限比较低,战斗机在奖励过程中收油门降落,降落不成功加大油门复飞。
陆基战斗机的拦阻钩比较纤细,用途也仅仅是执行紧急降落,与舰载机的拦阻钩性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对于冶金的要求比较高,而且战斗机在降落过程当中所受到的冲击力更大,因此要求增强战斗机的机体结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但是整体来说利大于弊。
正常起飞,战备机场降落
在战争爆发后,现有的机场会被摧毁,那么藏兵于民,将机场隐藏于民用设施之中。不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将高速公路中的一部分以机场标准建造,之间的挡板采用可拆卸式挡板,在需要时,挡板直接拆除
战争没有爆发,那么这是一段非常好的高速公路,虽然说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但是完全值得。
当战争爆发时,高速公路封路,禁止民用车辆驶入,隔板全部取消,装满了航空燃料的军用游泳运输车移动加油车直接停放于高速公路休息区,空中管制人员接管高层建筑进行航空指挥
战争爆发以后,残存的战斗机第一时间起飞,在燃油耗尽需要降落的时候前往战备公路(战备公路的整顿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准备,管制人员,地勤,空管人员需要一定的入驻时间,否则只能降落)
正常起飞,迫降降落
有一个非常残酷的问题,那就是当战斗机起飞以后,随之而来的第2波导弹打击可能已经抵达机场,后续战斗机已经无法起飞,战备跑道非常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处理?实在不行,就只能做一次性战斗机。
前线机场最重要的就是拖延时间,让后方机群有足够的时间起飞。
如果能够侥幸回到机场还可以采用迫降的降落方式,以及拦阻沙,拦阻 的降落方式。
拦阻沙的降落就是机场跑道末端的沙坑。
拦阻 的降落则是在跑道尽头部署一张大 战斗机撞上去会被缠住然后降落。
以上三种模式战斗机降落以后会失去战斗力,在短时间之内难以修复,甚至于完全丧失修复价值。这三种办法是不是办法的办法。
美国在应对战争状态下可能采用的快速起飞方式
结合一下滑跃起飞与拦阻降落的思路,其实就可以得出现在的美国如何应对在战争爆发后经常被摧毁的情况。
可移动部署的滑跃跳台与拖车布置的拦阻索就足以解决战斗机的短距起降问题。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