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大众朗逸正式在中国上市,从此就火遍了大江南北,曾连续五年占据中国轿车市场销量第一的宝座,为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立下了赫赫战功;与此同时,对于它的争议也是不断,主要是集中在它的身世和技术背景上。现在,正式意义上全新换代的朗逸姗姗来迟,就让我们来看看朗逸的前世今生,共同预测一下全新朗逸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命运吧。
2008年,Lavida朗逸是一个全新的名字,它与大众全球任何一个车型都没有直接关联。这款车完全针对中国市场需求来定位,主打A级私家车市场,在当时有可能成为国内A级车市场的又一个大销量车型。这是朗逸市场角度的一面。
虽然朗逸在上市之初搭载的还是大众当时主打的EA111的1.6L和2.0升MFI发动机,两者均可搭配5挡手动或6挡Tiptronic自动变速箱,看起来十分的平淡无奇,但朗逸在当时并没有主力宣传大众的“平台式开发”,而是首次提出了“模块化开发”的理念,而且在朗逸之后,大众也逐渐在淡化“平台”的概念。我们也只能从朗逸的底盘构造(例如扭力梁式后悬挂、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来看,它更像是PQ34平台——也就是宝来的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实际上,朗逸也确实与宝来是同级别、同价位的竞品车型。
后来,朗逸的销量并没有辜负上海大众的期望。事实证明:还是中国人懂中国人。虽然在汽车爱好者眼中,“德原朗”十几年的老平台亮点不足,槽点满满;但作为面向国内主流市场的A级车,朗逸并不激进但是老少通杀的外观、宽大修长的车身造型,比起当时市场上同价位的其他A级轿车都有显得更加简约大方。充裕的后排腿部空间、沉稳的底盘表现,再加上大众品牌在国内的影响能力以及相对合理的定价,都让普遍务实的中国家用消费者如获至宝,切中了市场的脉,销量的水涨船高当然也不足为奇。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销量巨大的朗逸当然不能故步自封,也要开始与时俱进。2010年,朗逸淘汰了技术老旧、油耗偏高的2.0升MFI发动机,引入了大众招牌的“黄金搭档”,EA111的1.4T搭配DQ200双离合变速箱,并推出运动版车型,想进一步提升朗逸车型的受众人群。
2010款朗逸运动版
EA111的1.4TSI发动机
2013年,朗逸迎来中期改款,沿袭了其他大众车型的家族化外形设计语言,加入克隆大军的阵列,虽然看起来更加平淡甚至乏味,但也让它有了“小帕萨特”的诨名,只要跟高一级别车产生了联系,想不继续大卖都是难事。
2013款朗逸
同年,朗逸的两厢版本——朗行面世,虽然名义上是两厢版本,但实际上,朗行的实用性和设计观感已经十分接近A级旅行车了。次年,朗行的跨界版——朗境上市,进一步扩大了朗逸车系的普适人群和市场保有量。
朗行
朗境
同时,朗逸就好像大众技术的“广播站”,因为朗逸走量大,新技术搭载在朗逸上,被人知道和接纳的几率也会更高,类似于1.2TSI发动机,在国产大众车型上也是第一批搭载在了朗逸身上。
朗逸蓝驱版搭载1.2TSI发动机
大众EA211的1.2TSI发动机
但是无论如何,朗逸还是一个采用老款平台的中国特供车型。虽然近几年,很多中国特供车型已经做得很优化、很成熟了。而“十年如一日”的朗逸其实已经早早显示出了疲态,例如:今天看来非常一般、乏善可陈的机械水准;虽然空间很大,但坐垫很短,乘坐舒适性一般的后排座椅;因为平台老旧而无法妥协的人体工程学缺失,以及因技术过时而广受公众质疑的安全性口碑,都使换代成了朗逸迫在眉睫的事情。
平台老旧导致人体工学不佳
配色也显得与时代脱节
终于,十年之后,朗逸终于迎来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换代,采用大众MQB横置模块化平台,先发制人,堵上了吐槽平台落后者的嘴,而且,从更大尺寸视觉观感、官方昵称“朗逸Plus”和比现款高了两三万的预售价来看,全新朗逸似乎要角逐更高一级别的A+级市场了。
装备的动力总成也能说明问题,自然吸气版本换装了EA211的1.5L,而以往仅以“230TSI”低功率版本出现在朗逸身上的1.4T发动机,如今也改头换面成为“280TSI”的高功率版本。自身定位的提升,应该已经是很明确了。
想想也是,上汽大众在A+级轿车市场里,过去也只有“奢适宽体轿跑”——“辣馒头”凌渡在苦苦支撑,然而运动的溜背设计带来的后排局促空间,让凌渡无法与在主流A+级市场耕耘多年的一汽大众速腾一较高下。而朗逸的升级,无论是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程度方面,都相比凌渡在阵势上扳回一城。而MQB平台,又让很多在乎技术的消费者,多了一个选择换代朗逸而不是PQ35平台上的速腾的理由。
而老款朗逸则会以低廉的售价和坚实的口碑继续征战A级车市场,面对的还是宝来、英朗、轩逸这类对手。可以说,换代朗逸的上市,进一步完善了上汽大众在轿车领域的产品布局,填补了主流A+级这个空缺。
对于新款换代朗逸的市场前景,其实我还是看好的。虽然随着竞品车型日渐增多,这个级别车型选择不断丰富,各大厂家在这个级别的饭也越来越难吃进嘴里。但朗逸应该可以凭借往日的声誉,继续收获认可的。
其实新车升级上位,老款车型降价走低端路线的打法已经屡见不鲜,这种“多代同堂”的销售方式已经非常普遍了。很多人觉得这是厂家在偷懒,但是确实有很多消费者用自己的真金白银支持着厂家的这些行为。但其实回头想想,这些车型的诞生,其实是以扩充产品线的方式,进一步弥补了各个取向和价位区间的细分市场,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多一份选择,也并不是坏事,如果您不认可,可以不买嘛!然而因为细分市场的不断丰富,符合您胃口的那一款早晚会出现的。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