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力偶合器
1.液力偶合器的结构
发动机曲轴凸缘上装有外壳,泵轮与外壳连接(或焊接)在一起,随曲轴一起转动,为液力偶合器的主动部分。与泵轮相对安装的涡轮,与输出轴连接在一起,为液力变矩器的从动部分。
泵轮与涡轮里面有许多半圆形的径向叶片,两轮装合后的相对端面之间有2~4mm的间隙,其轴线断面的内腔共同构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环状空腔,此环状空腔称为循环圆。循环圆内充满了液压油。两轮的每两个相邻叶片之间形成液流通道。
2.液力偶合器的工作原理
发动机曲轴驱动泵轮时,泵轮内部的液压油也被叶片带动一起旋转,使工作油液获得了绕轴线作圆周运动的能量,同时又产生了离心力。液压油沿泵轮叶片间的通道向外缘流动。此时,泵轮外缘液压油的压力高于内缘液压油的压力。如果此时充满液压油的涡轮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其转速低于泵轮的转速,则泵轮外缘液压油的压力就高于涡轮外缘液压油压力,
泵轮内缘液压油的压力就低于涡轮内缘液压油的压力。由于泵轮和涡轮封闭在同一壳体内,于是被甩到泵轮外缘的液压油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冲入涡轮外缘,沿着涡轮叶片向内缘流动,再回到泵轮的内缘,而后又被泵轮再次甩到外缘并冲击涡轮的叶片。
液压油就靠泵轮内产生的离心力而冲向涡轮,并在泵轮与涡轮之间作循环流动,于是就将在泵轮内获得的圆周运动的能量传给涡轮,驱动涡轮旋转而输出
在两轮中的液压油,除了随两轮沿其轴线转动外,还在循环圆内沿叶片作循环运动。
作环流运动的液压油不断地把能量从泵轮传给涡轮。液压油将能量从泵轮传给涡轮的关键在于液压油作环流运动,而产生环流运动的条件是泵轮与涡轮之间存在转速差。
转速差越大,液压油传递的扭矩越大。若两者转速相同,离心力相同,压力差等于零,循环圆的流动停止,此时液力偶合器不能起传递力矩的作用。
液力偶合器的传动效率为涡轮轴上的输出功率Pw 与泵轮上的输入功率Pb之比用η表示。
η=Pw/Pb=Mw·nw /(Mb·nb)
因:Mb=Mw 故:η=nw / nb=i
式中 nb——泵轮转速;
nw——涡轮转速;
i——液力偶合器的传动比,即输出轴转速与输入轴转速之比。
说明:液力偶合器的传动效率等于其传动比,而传动比随两轮的转速差变化。
汽车起步时,nw为零,η也就等于零,此时虽然涡轮轴上获得的扭矩最大,但无功率输出。
在汽车起步加速过程中,nw逐渐升高,η也随之升高,但传递的扭矩在减小,且η永远无法达到100%。
缺点
由于液力偶合器不能改变扭矩的大小,它虽能使汽车平稳起步、加速,减少传动系的冲击载荷,但结构复杂、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不能完全切断动力,必须装有离合器才能平顺换挡,所以很少采用。
二、液力变矩器
1.液力变矩器的结构
变矩器由泵轮、涡轮和导轮三个基本元件以及外壳组成。
各工作轮用铝合金精密铸造,或用钢板冲压焊接而成。泵轮与变矩器外壳连成一体,用螺栓固定在发动机曲轴后端的凸缘上。壳体做成两半,装配后焊成一体(有的用螺栓连接)。涡轮通过从动轴与传动系的其他部件相连。导轮则固定在不动的套管上。所有工作轮在装配后,形成断面为循环圆的环状体。
2.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两台电风扇作形象描述:一台电风扇接通电源就像变矩器中的泵轮,另一台电风扇不接电源就像变矩器中的涡轮。将两台电风扇对置,当接通电源的电风扇旋转时,产生的气流可以吹动不接电源的风扇使其转动。这样两个电风扇就组成了偶合器,它能够传递扭矩,但不能增大扭矩。
如果添加一个管道,空气就会从后面通过管道,从没有电源的电风扇回流到有电源的电风扇。这样会增加有电源电风扇吹出的气流。在液力变矩器中,导轮起到了这种管道的作用。
变矩器起动时,从泵轮喷射出的自动变速器油ATF流入静止的涡轮中形成环流。当泵轮转速增高时,环流作用涡轮的扭矩增大,涡轮开始缓慢地旋转,并逐渐加快,缩小了泵轮的转速差而提高了传动效率。此时是没有导轮的情况,相当于液力偶合器。当在泵轮和涡轮中安装了导轮后,当涡轮转动时,从涡轮流出的自动变速器油ATF有残留的动能,通过导轮加在泵轮上从而增大扭矩。
泵轮与涡轮的转速差越大,扭矩增大也越快。
液力变矩器之所以能起变矩作用,就是由于结构上比液力偶合器多了一个导轮。在自动变速器油ATF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固定不动的导轮给涡轮一个反作用力矩,使涡轮输出的扭矩不同于泵轮输入扭矩。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