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1一问世,其坚强的战力即使盟国方面大吃一惊,在当时参战的英联邦部队中开始流传有关它的可怕传说。
有人说“虎”1坦克的装甲由特殊钢材制成,并具有“自修复”功能,在同样厚度下,防护力提高数倍,每当被火炮击中,便会冒出一阵青烟,随即恢复正常。
有人说“虎”1坦克的火控系统采用了德国最优良的光学技术,超高精度光学瞄准镜与特种弹道计算机使其主炮命中精度极高。
有人说“虎”1坦克车内采用类似U艇的隔舱化设计与技术,使得乘员个人防护水平大大増强,除非被彻底击毁,否则体想使其失去作战能力诸如此类,等等,等等。这些传言来自于一种在当时盟军中蔓延的“流行病
”虎式恐惧症”
侧视图
俯视图
前后视图
一、“虎”I坦克的技术特点
“虎”I坦克从一开始,就是遵循装备大口径火炮、充足的弹药和前所未有的厚重装甲概念而被设计出来的,并考虑到乘员的使用空间,因此总体构型运用了大量垂直平面设计一一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制造时的工艺和步骤,最大程度地增加车内的空间。这种思路的结果就是造出了一种“盒子”般的坦克,这是德国,也是当时世界上第辆使用大尺寸钢板和全焊接工艺的坦克。
车体各个面均为整张匀质轧制钢板,用特别步骤切割、成形并焊接在一起,其中最大的一块是车体底部,尺寸达4.88米×1.83米。从I号到IV号,德国坦克的炮塔都是多面体形状,每个面都不大,并保证一定倾角,以提高防弹能力,但焊接起来很麻烦。“虎”I的炮塔外形与它们明显不同,突出了简洁的概念,以利于生产。俯视“虎”1的炮塔,恰如一个巨大的马蹄,侧面和后面是整块钢板(厚82毫米)弯曲而成,座环直径达到1.85米。开始时,亨舍尔公司曾经提出铸造式车体和炮塔方案,以便提高生产速度,但被武器局否决,主要因为当时的技术可能导致铸钢内出现砂孔,降低装甲的抗弹性。
虎”1坦克各部位装甲板形状和厚度,关于其装甲厚度说法很多,我们在此以苏军对缴获的虎”1为准
车内总体布局为典型的二战时期设计。传动系统(变速箱、分动箱、最终减速装置)和驱动轮前置,动力系统后置,传动轴经中心线贯穿车体底部。
炮塔吊篮与外壳
炮塔液压驱动结构
内部空间分成四大部份:驾驶室、机枪/无线电员室、战斗室和动力室。前两部分为一整体,由中置的长方形主变速箱分隔。驾驶员居左,其前方观测镜在车外设有可上下移动的装甲保护,全封闭时通过观测镜上方的两个小孔获得视野。机/电员居右,无线电通讯装置架设在主变速箱上。驾驶员和机电员的头顶各有圆形出入口,口盖上各设一潜望镜。由于潜望镜为固定式,所以角度设置很独特,分别指向两点钟和十点钟方向这是战斗中最常用的视野方向。
驾驶舱和战斗室由一个起支撑炮塔重量的横贯车体的拱形大梁分隔炮塔居于车体正中,总重11吨,由克虏伯公司设计,内部布局和IV号坦克类似。巨大的炮栓和弹売收集篮把炮塔内部空间一分为二,左为车长和炮长,右为装填手,装填手头顶是方形舱盖,后面设有换气扇。炮长使用和主炮同轴的T2x9b型双目直瞄仪,使用穿甲弹时的指示距离为4000米,另有一套时钟式仪表显示炮塔方位。炮长座位下有2个脚踏板,分别用来控制发射同轴机枪和炮塔旋转。
车长位置在炮长后上方,头顶是圆筒状指挥塔,设5套潜望镜。指挥塔内侧设有时钟式方位指示仪,它与炮塔回旋机构同步转动,并和炮长方位指示仪间接连动,便于正确判断目标方位和本车主炮指向一一这在作战中非常重要,否则在潜望镜观测状态下,炮塔“三转两转”,车长和炮长都会迷失方向。车长也有一个旋转手柄,可以帮助炮长旋转炮塔。吊篮地板下面安装2组蓄电池,以提供紧急电源。
“虎”1的装弹为手动装填,炮弹由C-22型电子引信击发,拉下手柄即可发射。为保持火炮的平衡,同时快速和稳定地调节火炮俯仰,主炮右后方装有筒型弹簧式反向助力稳定器炮塔为液压駆动,动力从主变速箱输出,由2组连杆传送给吊篮地板上的液压驱动装置(可调旋转速度),通常先由液压駆动转到大致方位,然后再手动进行精确瞄准定位炮塔旋转360°的最快速度为60秒,如果液压驱动故障,炮长和车长进行手动旋转,分别需要转动手柄720转和595转,但若两人同时操作,速度提高1倍。主炮为1?门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俯仰角-99~+10°。弹药为标准的88毫米炮弹(也可以使用Flak36型的高射炮弹),炮弹基数92发,分别贮放在战斗室中和吊篮下面左右两边的弹仓中。
辅助武器7.92毫米口径MG-34机枪
88毫米KwK L-56坦克炮,由高射炮演变而来
炮塔侧后方各有1个射击孔,再后面是1个大型储物箱。车体两侧各有1条很窄的裙板,以保护履带。车尾有1对巨大的排烟装置一这可能是“虎”最显著的特点。
“虎”1装有车内有线通话系统,毎个乘员座位边都有耳机和通话器连线插座,保证了乘员可以不受任何噪音干扰地进行沟通。车载无线电台为FuG5型,有效通讯距离2公里,可实现局部战场的车际信息交换,利于协同作战。
“虎”I的转向操作装置为梅巴赫L600C型,带液压助力。变速器有8个前进档和4个倒档,档位切分精细,这些使得外表笨重的“虎”1操纵起来却十FuG5型车内/车际通话,十分灵活、省力,优于二战时其它国家的所有重型坦克,“虎”I的离合器和制动装置连接在一起,一旦踩下刹车,它会立刻自动将传动轴和变速齿轮组切分开,从而避免了因操作不当造成发动机熄火(便于快速重新启车,这在战场上非常重要)。另外,当发动机熄火时,这个离合器也起到相同的作用防止发动机被车体惯性“拉”坏。(比如,苏联的T-55坦克驾驶员就非常担心坦克在坡上熄火,此时摘掉离合器的动作略一迟缓,发动机会发生“倒爆”,其后果是必须进行大修。
转向操作装置为梅巴赫L600C型
发动机室与战斗室间由装甲板隔开。梅巴赫HL210P45汽油发动机中置,它是以II号和IV号坦克的发动机为基础,并借鉴了VK3601(H)和VII号坦克发动机的经验发展而来的。12缸“V”形排列水冷式,排量21.3升,最大输出功率650马力(每分钟3000转时)。正常使用的输出功率为600马力,致使“虎”I在越野时的动力略显不足(前250辆)。
梅巴赫HL210P45汽油发动机
可以打开发动机舱盖进行简单的维修保养
油箱、带风扇的散热器和强制冷却水箱分别左右对称放置。动力舱甲板盖向后开启,可全部露出发动机,便于维护。冬季,发动机无法启动时,可用VW82吉普车的发动机通过连杆带动,亦可人力手摇启动。战斗室内装1具大型灭火器,与动力舱内的灭火喷头和电气式温度感应器连接,在温度达到160°C时,自动喷酒灭火剂(类似现代坦克的自动抑爆装置)。
变速器齿轮箱结构
“虎”1行动系统非常的“德国化”。它采用独立扭杆式悬挂和液压减振器,负重轮毎侧为8组(一共有16根轴),分两排交错排列。负重轮边缘附着橡胶环,以减少噪音和机件摩损。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重34公斤。履带为锰钢制,每条由96块履带板构成。履带的松紧依靠车体后部的诱导轮调节装置控制,可人工调节。“虎”I使用的履带有两种,战斗履带宽725毫米,铁路运输时为避免超宽须更换520毫米宽的窄履带。
重叠负重轮布局及负重轮、减速器结构图,相当复杂
在长途铁路运输时,不仅要将更换履带,还要卸下负重轮
使用宽履带时,整车接地压力为1.03公斤/平方厘米“虎”1具有很好的潜水性能。车身上所有舱口边缝都设有橡胶密封垫,炮塔的转动部分依靠膨胀管密封。生产型前495辆装有车内排水、水下通风/呼吸系统及发动机独立密封装置。动力室后部安装总长3米的伸缩式通气管,可进行长达2.5小时,深达4.5米的潜渡,不使用深带,还要将每侧的8个负潜装备的“虎”1可以涉水1.3米。
(未完待续)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