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出身,转型舔地利器——解读苏联苏-7战斗轰炸机

美利坚的主力作战飞机已经介绍得差不多了。从今天开始,逐步介绍苏俄系的作战飞机。

先从苏联的航空大家苏霍伊设计局的作战飞机开始说起,首先介绍战斗轰炸机苏-7。

图为波兰空军装备的苏-7BKL战斗轰炸机

全文约2400字,主要从发展概况、主要特点、型号类别、服役状况、实战应用和基本性能等方面,对苏-7战斗轰炸机做一个简要的全景描绘。大部分内容摘自国外和国内的各种公开信息。

苏-7“装配匠”Fitter

发展概况

苏-7“装配匠”(Fitter)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Сухой,Sukhoi)1950年代中期研制的一种超声速战斗轰炸机。

1953年夏,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研制速度更快的新型超声速前线战斗机和截击机。米高扬设计局拔得头筹,率先在1954年研制出苏联第一种实用的超声速战斗机米格-19,仅比同类的美国第一种超声速战斗机F-100晚几个月。在此之后,苏联空军又很快开始寻求性能更好的机型。

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19战斗机

美国北美航空公司研制的F-100战斗机

米高扬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同时展开研制工作,都以当苏联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成果为基础。因而两家设计局当时的飞机设计方案比较相似。苏-7与米格-19在气动设计和外形上就高度相似,苏-9和苏-11与米格-21也高度相似,只是他们的尺寸重量不同。

米格-15、米格-17、米格-21和苏-7,可见米格系和苏系战斗机虽然外形相似,但体型差异巨大

苏霍伊设计局大胆地同时研制后掠翼和三角翼两种不同构型,后掠翼战斗机原型机为S-1,截击机原型机为S-3,三角翼战斗机原型机为T-1,截击机原型机为T-3。

米高扬设计局则研制出后来大名鼎鼎的米格-21,采用大后掠角三角翼常规布局。

1953年11月,苏霍伊设计局的S-1首先完成设计,1955年7月15日完成制造,并在当年9月7日首次试飞。S-1在1956年4月的试飞中速度达到2倍声速,刷新了当时苏联的飞行速度纪录。S-1在后续试飞中不断改进,并投入试生产,编号苏-7。

1956年6月,苏-7在莫斯科图希诺航空节上首次公开亮相。1958年7月,在试飞的基础上研制战斗轰炸机,1959年3月首次试飞,编号为苏-7B,随后开始批量生产。1961年交付苏联空军。1957年至1962年共生产1847架。

苏联空军选型时最终选择了米格-21,因为采用大后掠角三角翼的米格-21更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更小巧、灵活、便宜。

苏-7作为战斗机在很多性能指标上弱于同期的米格-21战斗机,但苏-7的机体更大,载弹量更多,低空投弹性能更好,经过进一步改进后,转为战斗轰炸机使用,成为苏联第一种超声速战斗轰炸机,也是苏霍伊设计局后续多种战术飞机的基础。不过苏-7的航程太短,而且由于机翼后掠角较大,起飞滑跑距离过长,一直为前线航空兵所诟病。

主要特点

苏-7采用机头进气、单发单垂尾的常规气动布局。机翼为大后掠角中单翼,后掠角达到60度,机翼上表面有两对翼刀,一对在两侧机翼中部,一对接近翼尖处。翼型与米格-19基本相同。

苏-7三视图

机身为普通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头进气道安装有可自动调节的激波调节锥,进气口侧面安装了防喘振门。机身截面呈圆形,机身背部有两条背鳍,后机身两侧各安装有一块减速板。苏-7B安装有三套液压系统(非冗余),以及一套主气动系统和一套紧急备份气动系统。

伊拉克空军迷彩涂装的苏-7B

机体为符合面积律进行修形,后机身截面积略微加大,中部机身略有收缩形成蜂腰形。座舱位置相对靠前,座舱前后和座椅靠背安装有36毫米厚铝合金防弹板,以增强执行低空轰炸任务时的防护性。油箱设计为两个机翼油箱和四个机身软式油箱。

型号类别

苏-7:早期生产型,作为战斗机使用,绰号“装配匠”-A,发动机为AL-7F,1957年至1960年间共生产132架,1965年退役。

苏-7B:标准生产型,作为战斗轰炸机使用,发动机更换为为AL-7F-1,1960年至1962年间共生产431架。

苏-7BM:改进型,主要是改进了飞行控制系统和导航设备,机内油箱容量加大,并换装了改进的发动机,可携带战术核武器,1961年至1965年间共生产290架。

苏-7BKL:改进型,改进了火控系统和导航设备,主起落架外侧加装了小滑撬,可加装2个小型助推火箭,共生产267架。

波兰空军装备的苏7BKL

起落架改装成雪橇的苏-7技术验证机S-26

苏-7BMK:简化出口型,也是最后一种单座改进型,机体结构得到加强,可挂载更多载荷,主要用于出口,共生产441架。

苏-7U:双座教练型,机身油箱减小,1965年10月25日首次试飞。

苏-7UMK:双座教练型的出口型号。

捷克空军装备的苏-7UMK

苏-17:机翼改为可变后掠翼的改进型号。

服役状况

苏-7在苏联前线航空兵服役,共装备约1400余架,是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主力机型之一,直到苏-24列装后,才逐步退出现役。

此外,苏-7还大量出口至印度、古巴、越南、阿富汗、埃及、伊拉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印度空军学院博物馆展出的苏-7B

实战应用

苏-7参加了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和1971年的印巴战争。

在印巴战争中,印度空军装备的6个苏-7B中队共140架飞机累计出动约1500架次,承担了大部分昼间对地攻击的任务,保持了比较高的出动率。苏-7展现了较高的生存能力,很多飞机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坏,但仍然能够安全返航,甚至一架苏-7的方向舵、水平尾翼、副翼等严重损坏,仍然飞回基地。同时也表明苏-7不适合空战,先后有8架被巴基斯坦引进的中国生产的歼-6在空战中击落。

基本性能(苏-7B)

尺寸数据

翼展:8.93米

机长:17.37米(含空速管)

机高:4.57米

机翼面积:34.0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60°

机翼展弦比:2.54

重量数据

空机重量:8620千克

作战起飞重量:135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5210千克

最大机内油量:3180千克

最大载弹量:1950千克

飞行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1150千米/小时(海平面)

M1.7(高空)

实用升限:15150米

最大爬升率:150米/秒

作战半径:480千米

最大航程:1600千米

动力装置

1台留里卡设计局(Lyulka)研制的AL-7F-1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68.6千牛,加力推力98千牛。

机载设备

SRD-5M测距雷达,ASL-5瞄准具等。

武器

机炮

每侧翼根各有1门30毫米NR-30机炮,备弹共计140发。

导弹

4个翼下挂架可挂载普通炸弹和火箭弹,通常挂载19枚55毫米火箭弹,或2枚500千克至750千克普通炸弹。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内容及图片转载于互联 、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内容涉及版权,请您尽早时间联系jinwei@zod.com.cn

相关推荐